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我的學生艾瑞思

◎撰文‧李思力(Lesly Pierre)
翻譯‧張菲菲

四歲的艾瑞思是家裏唯一的「男人」,
他向媽媽保證,長大後要讓媽媽過很好的日子。
但海地大地震後九個月,霍亂蔓延,
奪走超過三千條性命,小艾瑞思也是其中之一……


二○一○年一月十二日,海地發生芮氏規模七強烈地震,全國超過三十萬人往生、一百五十萬人無家可歸,首都太子港幾乎成為一片廢墟。

災後,強.丹尼斯(Petit Pha Jean Denis)和我一樣,因為協助慈濟賑災,而成為海地的慈濟志工。擔任英文教職的他,災後兩個月在慈濟資助下,在聖亞拉罕卓(Capilla San Alajandro)創辦了臨時學校,幫助一百多位社區孩童復學並提供午餐。

我在這所臨時學校任教,認識了四歲的艾瑞思.賈德生(Ares Judson)。他是強.丹尼斯的外甥,身體一向病弱,這是他第一次上學,就讀幼幼班。

身為艾瑞思的老師,我可以告訴你,他是個有趣、有愛心又聰明的孩子。他總是笑瞇瞇的,帶給每個人歡樂,因此鄰居給他取了個「馬窩索」(Mawozo) 的綽號,意思是「逗人開心」的孩子。


母親和姊妹的「保護者」


災後十個月,太子港多數學校陸續復課,慈濟接續展開助學計畫,提供助學金幫助九十八名貧困孩童就學。艾瑞思和三歲的妹妹也進入優戴克小學(College Mixte Eudec)的幼稚班,每天放學回家,他們一起做功課、畫圖,唱著從學校學來的歌曲給媽媽和鄰居聽。

艾瑞思的父親和數十萬海地人一樣,大地震發生後就再也沒有回家了。從那時起,二十八歲的媽媽愛麗西娜(Elisena Petit Pha),竭盡所能打零工、當小販來撫養艾瑞思,以及兩個十一歲和三歲的女兒。

愛麗西娜也是海地最早參與慈濟「竹筒歲月」的三十名家庭主婦之一,儘管災後家中失去經濟支柱、生活刻苦,她仍勉力恆持助人心念。

艾瑞思是家中唯一的「男人」,他自認是母親和姊妹的保護者,也是家人的開心果。他向媽媽保證,等他長大,要讓她過很好的日子。

不幸的是,去年十二月十一日,在父親去世十一個月之後,艾瑞思也往生了。霍亂疫情在海地各地蔓延,小艾瑞思是全國數千名受害者之一。

艾瑞思原本就體弱多病——這是全國無數貧窮孩子生活的寫照,他們必須面對營養不良、各種病菌感染以及水質污染等問題。

過去,不論病得多重,艾瑞思總能夠撐過來;但這一次,他在二度感染霍亂之後,不幸喪失寶貴性命。


生命最後一場表演


艾瑞思往生前八天,我們到他居住的地區,針對參與慈濟「助學計畫」和「課後輔導計畫」的家長和學童進行家訪。

那時是海地大選兩星期後,政情緊張和暴力示威事件頻傳,太子港所有學校都因安全考量暫時停課。我們家訪的目的,是要訪查學生家庭健康情形、看看孩子有沒有好好做功課,也和學生家長分享慈濟愛與善的理念。

艾瑞思很高興見到慈濟人造訪,我請志工小喬治.戴維斯(Georges Davis, Jr.)為我們兩人拍照。

當天,艾瑞思的母親工作外出,事後她告訴我們,那天晚上艾瑞思高興地對她描述慈濟志工來訪情形,他還為慈濟志工表演唱歌、跳舞。那時候,艾瑞思的氣色看起來還很好。

十二月九日,艾瑞思往生前兩天,對他來說是個好日子,因為媽媽給他買了一雙涼鞋。艾瑞思開心試穿後,告訴媽媽,他要在耶誕節那天穿這雙鞋。

然而,他的日子不多了。第二天,他整天都被病痛折磨,整晚痛得無法入睡,哭個不停,但沒有人想到他的生命會結束。

十二月十一日星期六清晨五點鐘,艾瑞思被送進無國界醫師組織(MSF)的診所,醫師們搶救了兩個小時,還是無法挽回他的生命。

從那一刻起,他的家人沒有停止過哭泣。我們幾位海地慈濟志工也深感哀慟,流淚不止,並為艾瑞思的葬禮發動募捐。



艾瑞思生於二○○六年十月十六日,在世上只活了短短四年。

我們敬愛的證嚴上人曾經說:「今天只有一次,應好好把握,做該做的事。」艾瑞思的遭遇提醒了我們——人生無常,今天能做的事,千萬不要拖到明天。

許多海地父母都指望子女在接受良好教育後,能奉養他們。慈濟已盡力培育艾瑞思,但他沒有時間完成學業。艾瑞思年紀雖小,卻有大夢——除了要照顧可憐的母親和姊妹,他一心要當醫師的夢,同樣永遠無法實現。他把所有的夢全留給了我們。

讓我們祈禱——海地再也沒有人因霍亂而喪命,也祈求天下能平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