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貪婪人心,黑暗隧道
◆12‧20《農十一月‧十五》
【靜思小語】貪婪、欲念,引人心步入黑暗隧道。
儉樸生活,減緩災難
來臺參加「二○一○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的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魏德東、河南佛學院創辦人王國全、英國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教授彼得‧克拉克等人,到精舍拜會上人。
樓教授生活儉樸,參訪了台北萬華環保站後,發願以後要更儉樸;他推崇慈濟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充分體現出佛教為眾生奉獻的精神。
「現代佛法發展,應與人生、社會和世界結合;而人類與萬物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間,生態文明應該是最高的理想。」樓教授認為,人類不能再掌控或殘害其他生命、製造垃圾污染環境,人類危害眾生的同時,也將危害自己。
樓教授表示,要改善地球環境,需要人文及宗教的參與;上人落實知行合一,抓住了現今最關鍵的問題。「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唯有一點一滴累積善的力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過自然的生活,才能修補地球。」
克拉克教授在非洲坦尚尼亞任教二十多年,他提到在被喻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因人類大量砍伐,好幾個臺灣面積大的森林已消失;而世界最長的亞馬遜河,則出現數十里長的斷流;從奈及利亞到埃及飛程中,自空中俯視,三千公里皆為旱地,缺水問題相當嚴重。教授認為,搶奪水資源可能成為未來戰爭之肇端,寄望年輕一代更具利他的精神。「需要像慈濟所做的利他行動加以啟發。」
克拉克教授舉例蝴蝶效應——北京一隻蝴蝶振動翅膀,引發的小小氣流擾動,將會影響到歐洲。「微薄的力量也會擴散成大力量。全世界的宗教本質都是善的,要彼此相容,改善社會;也應效法慈濟人,以具體行動實踐理念。」
克拉克教授憂心表示,非洲民眾普遍缺乏環保及水資源相關理念,且有些人認為簡單的生活過於傳統且無知落伍,而崇尚現代化。
上人認為,簡單生活最有智慧。「老祖先生活雖簡單,卻最懂天文地理。現代人生活富足亦十分享受,然人心貪婪不滿足,過度開發對地球造成嚴重的傷害。」
人所到之處,就製造無數碳足跡。雖然慈濟環保志業已推動二十年,僅是臺灣的環保志工就有六萬多人,但做的速度敵不過破壞的速度,上人仍深感「來不及」的遺憾。
「人們追求快速而不斷開山、鑿洞、闢路,如對大地剖腹抽腸。車輛行駛於暗無天日的隧道裏,可說是人類為求快速而走入黑暗。」
魏教授認為,上人所說「求快速、走黑路」,精闢地概括近三十年來,許多國家地區的發展模式;期待更多人能分享上人的智慧,在行動中覺知。
在北京居住五十五年的樓教授接言,自己是北京水資源匱乏的見證人。初到之時,特別是西部地區,往下接管,一百多公尺就有泉湧;現在即使打一千公尺深,都不一定會有水;用清水灌溉出來的京西稻,如今已不復見,這一切變化,只在短短五十年間。
上人讚歎樓教授生活簡單,但人生豐富,也說起臺灣過去多田園,不論是旱作、水稻,隨處可見;如今樹林多遭砍伐,此亦是導致大雨淹水的原因之一。「田地、樹木都可以吸收雨水,滲透土壤涵養水分。而今柏油鋪道、高樓大廈林立,大雨一來無法吸收,就釀成水災。」
面對當前的環保問題、生態危機,上人表示,唯有回歸儉樸生活且淨化人心、力行環保,方能延緩災難的發生。「反之,若繼續往『利』的方向走,貪婪、欲念不止,人為破壞不斷,危機實令人擔心……」
地球的毀傷來自於人心的貪婪,節能減碳要從每個人的生活做起;上人強調,克勤、克儉、克難,是當今刻不容緩的事!
慈濟酵素,身體力行
傍晚時分,詩人愚溪偕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先生等人來訪。
愚溪先生認為,慈濟文化完全深入而實踐於民間,「是至高無上的學術」;並以「酵素」比喻慈濟,是青少年最需要學習的。
讀過《靜思語》的孫先生,致贈上人其手書「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墨寶。孫先生提到,許多拾荒老人願意撫養孤兒,因為「連廢棄物都要去撿了,何況是一個生命,難道不去愛護他?」
上人表示,每有災難時,往往是生活較辛苦的人首先伸出援手。「窮困的人更能理解窮困的苦,見苦知福才會想去造福。」
貧窮的緬甸農民,受慈濟精神感召,願意每餐少吃一口飯,將省下的米用來幫助比自己更窮的人。上人說:「這就是慈濟『濟貧教富』的慈善哲學——濟助窮困人的同時,也啟發其善念,使之富有愛心,體會到助人之樂而成為『貧中之富』。」
人性本善,上人指出,心的源頭是最乾淨的,卻受種種欲念污染而造業。如何將人心導往正向?需要清流來淨化,才能讓人心回歸清淨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