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十七日 無量心,大願行

 

◆12‧17《農十一月‧十二》

【靜思小語】慈心圓融無後悔,悲心同根無怨尤,喜心淨化無憂愁,捨心永恆無所求。

正心念,潤眾生

「獨自一人在小木屋修行時,生活逍遙自在,覺得可以慢慢來,優游經藏法海。現在每天時程緊湊,為了慈濟事、天下事,常覺得『來不及』……」

早齋後,與高雄慈濟人座談。上人說,社會問題層出,期待慈濟人深入人群淨化人心,但慈濟人本身觀念要正確。

「要去關心別人,一定要先關心自己的心向是否偏差?差之毫釐,就可能誤導,使人失之千里。」

能辨明是非,即知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上人表示:「最擔心的是人心無法明辨是非,一念偏、步步錯。」

對外付出的同時,團體內部也要做到「合和互協」。上人以杜俊元師兄為例,他是護持、成就高雄靜思堂土地的大長者,也是大愛臺董事長,他總是縮小自己,做到「合心就是協力」;慈濟活動必定準時參加,有時僅是坐在一旁聆聽,仍堅持不缺席,是廣受志工與同仁敬佩的學習典範。

「他放下身段、一路陪伴,做到了『不請之師』,像雨露滋潤大地一般。慈濟世界裏許多師兄師姊正如這般,付出愈多,愈是感恩大家共同成就其生命價值。」

人生苦短、無常,上人勉眾要自我開拓生命寬度與深度,留下有價值的足跡。「師父鋪設四大八法印道路,已為大家畫好藍圖。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弟子;人人合心,循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入群處眾,才能真正淨化人心。」

求功德,無功德

「講佛典,一定要做合於科學、合於人間生活的闡釋;如果將佛陀太過神化,容易使人入迷。」與一位師兄談話,上人強調佛法是能運用在生活中的法,應腳踏實地力行佛陀的教育。

「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人間化。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但如果無法放下身段、在人與人之間做到平等觀,懂得再多也無益。」

許多人認為護持建寺有功德,在精舍新大殿工程啟建時,也有人請求上人讓他們有「做功德」的機會。

上人說明,佛世時之所以說敬仰三寶、供佛齋僧有功德,是因為僧團過著一缽三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簡單生活;之後出家眾日增,有人願意幫忙建蓋精舍,讓僧眾有遮風蔽雨處可安心聞法,所以有功德。

時至今日,時空背景不同;上人強調,心無所求,為真正缺乏而補足所需,這樣的付出才有功德。「為救助苦難人而布施,不求回報、無得失心,只有貼近佛菩薩的慈悲心;就有功德。反之,為求功德而布施,不但沒有功德,反添煩惱。」

不論宗教信仰為何,都要正信而非迷信。上人說,正,乃慈濟人自我修行之法。「相信因緣果報皆為自作而須自受,即是『正信因果』。能正信,即能謹慎收攝身、口、意,不爭不取,以付出為樂。」

清淨心,護大地

二○○九年十月,上人行腳到高雄橋頭環保站,看到一輛裝有收音機的腳踏車,製作者王清水師兄示範踩腳踏車讓收音機發出音樂,上人讚歎很有創意。而今,腳踏車尚在環保站轉動,王師兄日前卻因病辭世。

高雄地區授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上,橋頭慈濟人演出王清水師兄的菩薩典範。二十餘年來,師兄因腳踏實地、能力受肯定,在引擎專業領域一路升遷;一九九四年參與慈濟後,利用下班時間投入資源回收,並以維修電器專業延續物命。

七年前師兄從職場屆齡退休,檢查出罹患肝腫瘤,歷經多次手術治療。二○一○年九月凡那比颱風過後,師兄參與清掃,過程中受感染;雖然健康狀況下滑,但師兄生活如一——早起念佛、種菜,天天到環保站走動。

他表示已將環保站事務交接,連修理腳踏車、電器的技術都教導給有興趣學習的志工,「已經沒有罣礙了,多做一天就賺一天,做到最後一口氣,下輩子再繼續做慈濟。」

上人緬念師兄行誼,亦教眾效法這分守志不動的菩薩精神。

佛入心,法入行

與高雄新任合心組隊幹部談話,上人表示高雄有如此莊嚴殿堂,要用感恩心善加運用,凝聚精神理念,共修結好緣,道場才不會變成是非場。

「師父的智慧、能力並不比你們強。看到環保站裏的年長志工,日日發揮無限的良能與智慧,常常讓師父自嘆不如,打從內心尊敬大家。因此我總是不斷自我鞭策、不斷努力,盡心做到問心無愧。」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上人指出,慈濟法源於佛法,佛法是佛陀所覺悟的道理,師父在四十多年前先走上這條道路,所以要為大家帶路;為大家講解佛經,即是在「指路」。

「佛陀也是人,需要進食、睡眠,也從幼年成長到中年、老年。所以不需要強調神通顯異來神化佛陀,而是要著重在佛陀的人格。佛陀是超越凡夫的聖人,沒有凡夫起起伏伏、層層疊疊的愛欲煩惱,而是看清天下的道理,心胸開闊遍及虛空。」

上人表示,佛陀是人間的聖人,他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只是一般人的心量還無法像佛陀一樣寬廣無邊。「凡夫心如同局限在狹窄管子裏,以管窺天難以開闊;而佛陀已經突破局限,天寬地闊。」

人人都有覺性,但凡夫常隨著欲念不斷追求、起煩惱;即使有「少分覺悟」,卻還是受習氣纏繞,無法真正回歸清淨。上人表示,雖然身在菩薩群中,但是大家都還是「在纏如來」,一遇境界,習氣立現;所以要時時自我警惕。

「凡夫習氣是為私我謀求利益;既入慈濟,就要去除習氣、顯露清淨本性,付出無私大愛。」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上人教導,生活中的愛別離、怨憎會皆是苦;面對人生的酸、甜、苦、辣,要甘願接受,莫因此心生煩惱,多結苦因。

十二月初在花蓮舉行的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高雄慈濟人擔任營隊主要工作人員,上人以「慈心圓融無後悔,悲心同根無怨尤,喜心淨化無憂愁,捨心永恆無所求」讚歎大家的承擔與付出。

「慈濟是自己發心立願要做的志業,但僅憑己力不足以成事,需要眾人力量相合。看到受助者解脫苦難,由衷歡喜,更要感恩共同付出的法親,幫助我們完成助人的心願、增長慧命。所以彼此一定要『合和互協』。」

上人叮嚀,學佛要學入心,將佛法運用在日常行事;雖已分組,但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功能組而不顧其他,要彼此配合且做「不請之師」,由心態到行動都達到「合和互協」。

「慈濟事不離天下事,所有的慈濟事都是本分事;用感恩心彼此配合,『佛入心,法入行』,諸事即無困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