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八日 福與業 自心造

 

◆12‧8《農十一月‧初三》

【靜思小語】懂得轉念,修除習氣,是福;無法轉念,累積煩惱,是業。

法脈宗門,內修外行

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回到法源地——臺灣花蓮,昨天在靜思堂參與「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早會時間,上人分享授證時看到每一位海外弟子來到面前,多是紅著眼眶、激動流淚,感受到大家的真情。

「每年此時是成就人間菩薩的時刻,也是慈濟宗門再添丁的歡喜之時;如同朵朵蓮花出於五濁惡世,卻是清淨無染。」

佛陀不斷說法,希望引導人們回歸清淨本性。然而上人慨嘆凡夫習氣隨著時間、空間愈益累積。

「無明煩惱如同滾雪球般層層積疊,遮蓋人的清淨本性。故需要以清淨的法自我淨化——將過去的貪、瞋、癡一掃而空,發大心、立大願,以無私大愛走入人群,拔除苦難。」

連日來,海外慈濟人誠心接受教法,守規如矩用心精進,吸收臺灣慈濟人長年力行菩薩道的心得。上人肯定:「皆是『如是我聞』、『如是我做』、『如是我感受』的真實法、現代藏經。期許大家將感動化為行動,回到居住地用心傳承,將善種子撒播在人人心地。」

上人叮嚀,「真善美」不是形容詞,必須落實在生活中。「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才能維持慈濟團體的真善美。期待大家恆守志願,讓志業精神恆久不息,從而產生無量菩提種子。」

《無量義經》云:「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人進一步說明,靜思是「內修」的心法,慈濟是「外行」的行動。「一千多位受證的海外慈濟人,就是一千多顆菩提種子;若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人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就能成就濟世救心的大乘事業,啟發人心無上正等正覺。」

法喜充滿,長長久久

與身為企業家的大陸志工吳念博、劉守真等人談話,上人勉勵,經營事業莫只為賺錢,更要造福天下人。

「金錢要運用在濟貧、拔苦,而非用於吃喝玩樂。既入慈濟門,要守齋茹素,與人建立真誠的友誼;而非為了『應付』,浪費生命時間。」

常有企業家表示,因為生意上要應酬,所以不能守戒持齋。上人教示:「飲酒交際、婚喪喜慶等等應酬,多只是『應付』,這樣的互動並無真情;要與人真情互動,情誼才能長久維繫。人與人之間無緣,即難以和合共事,慈濟人要與人結好緣,但是不需要應酬;如此才能維持清流。」

一位師兄提出,志工都有一顆赤誠之心,想要把事情做好,但往往看事情的高度不同;每當看到事務因故拖延,心裏總是十分惋惜……

即使非為自己求利益,求好心切也會造成心靈負擔。上人開導師兄,莫過於求好而怏怏不樂,凡事都要「感恩」。

「身在人群間,人人境界不同,自然見識高低、看法角度不同,無法強求。就像種菜,雖然希望菜苗趕緊長大成熟,仍需要時間等待,揠苗助長反倒使之枯萎。要先站穩自己的腳步、穩穩踏步,莫操之過急。」

上人強調要先培養好人緣、照顧好自己的道心;還要學習「常不輕菩薩」,尊敬人人都能成佛,發自內心對人恭敬與感恩。

「行菩薩道,非一生一世能成就,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有一分發心,也要有因緣;因緣來時好好把握,因緣未成熟也不要過於強求。大家成長的速度不同,無法預先設定時程,更何況人生無常;所以只要確認方向正確,依於靜思法脈,一步一步向前走就對了。無論事情進展快慢,都要感恩、歡喜看待。」

佛陀在《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教導大眾,行菩薩道也會遭遇辱罵、攻擊,要耐得住苦行、磨練。

「常不輕菩薩面對辱罵,甚至有人對他丟擲石頭,他仍禮敬、感恩對方,祝福對方未來能成佛,心志不因挫折而改變。」上人舉此教示:「莫因目前人事無法達到理想而灰心,使心靈壓力沈重;要做得法喜充滿,才會長長久久。」

凡夫各有習氣,有人急躁、有人溫吞;有些人生性剛強難調伏,動輒與人起磨擦;也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退縮……上人勉眾要在慈濟道場中調伏習氣。「懂得轉念,即能修除習氣,是福;無法轉念者,徒增煩惱,即是造業!」

紅花易凋,黑松長青

佛陀在世時,有不守規矩的「六群比丘」;甚至有公開反佛、害佛、分裂僧團的提婆達多。因此佛陀將入滅時,僧團非常憂心,推舉阿難尊者請問佛陀:佛滅度後,僧團該如何面對不守規範的「六群比丘」?

「佛陀慈示,對於不守戒律的比丘,應予慈悲勸導;若實在不受教,則予『默擯』。」同理,上人教眾,對於投入慈濟志業卻不守規範者,若其願意付出心力,仍感恩以待。「即使他不願意做,只要不破壞生事,也應予感恩。守規矩、有道心的志工多了,不守規矩者也會受感化。」

上人強調,莫為少數人耿耿於懷,要將心力放在大多數願意投入、能受調伏的人身上,自安己心。

「一切因緣生、因緣滅,無緣也強求不得。既無法求,不如『無所求』地付出,莫使心靈打結。做慈濟做得歡歡喜喜、心甘情願,別人自然也會受到感染而歡喜甘願。」

談到人才培育,上人教示:「莫如紅花一現,即使花開豔麗奪目,卻迅即凋謝;要如黑松自在,穩重常青。」

午後上人乘火車抵達臺北,來到關渡志業園區,準備展開第一階段歲末祝福與授證典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