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0期
2011-0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銀髮之愛
  慈善國際‧馬來西亞
  慈善國際‧海地
  發現歡喜
  出版書訊
  一句話的力量
  銀髮之愛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0期
  七日 不分「邊」,齊心力

 

◆12‧7《農十一月‧初二》

【靜思小語】莫分「那一邊」、「這一邊」,同在慈濟宗門,要「和」才能齊力付出。

淨化人心,菩薩使命

「師父不曾出國,你們許多人過去也從未來臺,卻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把愛鋪陳在如此密集的空間裏。感恩大家跟著師父步步向前,一寸一寸用愛鋪出平坦大道。」

於花蓮靜思堂為一千零四十八位海外志工授證時,上人表示,雖然地理相隔遙遠,心能縮短時間與距離,這分師徒之緣要更緊密。

「佛陀說『歸元無二路』。無論大家身在哪個國家,同樣是師父的弟子,同樣力行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沒有『那一邊、這一邊』之分,全都是『我這邊』;要以『和』供養師父。」

回顧二○一○慈濟大藏經,一幕幕慈濟人親履災區、膚慰苦難的畫面浮現眼前。上人勉眾打開心門,發揮大慈悲、大智慧,膚慰天下蒼生。「天下苦難偏多,要有他、你、我,才能眾志成城,悲智雙運,為普天下受災受難人付出。」

佛陀出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貴為太子,成長於皇宮,衣食無缺;卻在幸福中發現了苦難——同樣是人,為什麼賤民階級世代為奴隸,過著苦力的人生?自然界花開又凋零,人隨時日漸老,即使貴如國王的父親亦不能免,而未曾謀面的母親因生產而往生……

「佛陀體會到生、老、病、死皆是苦,欲尋求解脫之道。經過五年參訪、六年苦修,忍人所不能忍;直到夜睹明星的剎那,心靈豁然開朗,透徹宇宙萬物之理而成佛。」上人指出,佛陀覺悟的心靈境界,就是「靜寂清澄」——心無罣礙、透徹而寧靜;佛陀所說的真實法歷久而彌新,適用於現在。

「天災人禍頻傳,無不都是從人心開始——人心貪婪,不斷追求速度、舒適;如交通工具從過去的牛車、汽車到現在的高鐵、飛機等等;欲念愈大,污染愈多,大自然氣候就愈極端,天災也會更密集。」

救世要從救心起,淨化人心是菩薩的使命。上人勉眾:「受證不是畢業,是真正發大心、立大願,挑起責任的開始。從此刻開始,每個人的名字都是『慈濟人』,要時時發菩提心『為佛教、為眾生』。」

上人期勉,人人的心要和師父緊密貼在一起,彼此合心、和氣並且互愛、協力,共同為普天下苦難人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