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 知道,更要「行」道

◆ 12‧12《農十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知道,更要入道、行道,才能體悟真理。
發心立志,就無困難
與高雄慈濟人座談,聽聞志工提出平時募心募款、接引人間菩薩遭遇的困難,上人直言針砭:「既皈依佛、法、僧三寶,發願讓眾生『體解大道』,就要發揮菩薩的熱情,廣招有心人投入;如此,才能在眾生共業的善惡拔河中,使善成為贏的一方。」
上人教眾必須廣度眾生,用心接引,讓人確實了解慈濟精神,才能道心不退,把握分秒付出。「皈依法,發願帶領眾生『深入經藏』,就要使人有機會接觸佛陀的正法,不只『知道』,且更能『入道』;否則只『知道』而不『行道』,就無法體悟真理。」
發願教導眾生「統領大眾」,上人指出,就要鼓勵人多投入、多承擔,菩薩道永不退休。「既然所發願都是『當願眾生』,就要成就大眾,而非只是『當願自己』。要以誠正信實感動人心,帶動平安的人幫助不平安的地方;人人平安、家家幸福,天下就能消弭災難。」
上人勉勵資深者要傳授經驗,讓年輕後進「舊法新知」,且要勤於吸收新知,莫故步自封、自我封閉。
「若真有心說慈濟、做慈濟,就不困難;太疼惜自己不想動、不願意走出來,就會將自己關在象牙塔裏,做慈濟的熱情也會因此消退。」
環保道場,自利利他
高雄各區環保志工一大早就來到靜思堂參與歲末祝福,上人感恩大家長年累月疼惜大地、疼惜人類,也護持大愛臺;尤其資源回收再製,可以減少垃圾、降低環境受破壞,也讓大眾生活物資不缺乏。
環保志工用心回收、仔細分類,再由人援會志工將寶特瓶研發再製為各種織品;上人讚歎,如今不僅環保毛毯在國際賑災發揮大良能,且優質的紡織產品已獲得多項國際認證,讓大眾認知回收再製也能做出高品質。「許多貧苦或受災人,披上慈濟環保毛毯或圍巾時,都感到很溫馨;你們的付出,已經與全球許多人結好緣。」
此次行腳聽到臺南環保志工分享,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躁動的心在環保站付出後漸漸平靜,如今已能外出工作。上人肯定環保站是道場,可以讓大家活動筋骨健身,也可以對治心理問題。
「感恩大家不僅『甘願做』,維護大地健康,且在此道場聽好話、說好話,救人心。做環保真的是自利利他、功德無量!」
把握因緣,伸手牽引
年少時的鄭楊慶家住花蓮,對於母親投入慈濟不以為然,曾故意拔掉機車的消音器,在精舍周圍奔馳製造噪音。如今人生路繞了一大圈,終於醒悟而投入人間菩薩行列,今日父母專程從花蓮前來見證他的人生轉變。歲末祝福典禮中,師兄勇敢在眾人面前發露懺悔,也向父母大聲道感恩。
上人感嘆,他當時缺乏深入慈濟的因緣,在門外隨著世俗浮沈;若在年輕時就有因緣跟著母親一起投入慈濟,這麼多年來不知能造福多少人、累積福慧。「幸好現在已經進入慈濟,不再浪擲生命時光,不僅能讓父母安心、家庭幸福,更能為社會人群付出。」
佛陀教導人人回歸清淨、善良的本性,上人表示,其實就是教我們守住做人的本分。「凡夫心無明,茫茫然不知方向,容易走上岔路;差毫釐、失千里,要再繞一大圈才能夠轉回來。大家要很慶幸能接觸慈濟,在大團體中尋回人生方向;對於因緣不成熟、總是在門外徘徊的人,要伸手牽引,積極招募人間菩薩,莫讓因緣空過。」
上人勉勵大眾,多接引一人,對家庭、社會、人群都有好處。「常常說好話、邀人來做好事,自然就能接引出很多有志一同者,引導人由迷而悟,轉變人生。」
感恩尊重,付出大愛
「今日受證,就要起步行菩薩道,這是慈濟人的方向與使命。」上人勉勵新受證的委員、慈誠,從今天開始要「自度度人」,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菩薩。
「佛菩薩並非佛龕上木雕泥塑的形象,而是存在人人心中——人人本具佛性,只是長期迷失不知自己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也不清楚所做的是對或錯,此生就在懵懂中度過,累積無明業力,最後由不得自己又隨著業力而去。若要尋回清淨自性,就要力行菩薩道,持續修除習氣、付出助人。」
上人教導,信佛,若只是拜求保佑而未學佛、行法,實屬「迷信」。「要提起正信,學習佛陀的大慈悲與大智慧,珍惜聞法、行法的因緣,把握正向殷勤精進。」
慈濟人將佛陀的教育深植己心,運用在生活上、顯現於行為中,做中學、學中覺,所以能夠付出無所求,還由衷地向受助者說感恩。上人讚歎:「慈濟人用感恩心付出,用佛心、菩薩心看待一切眾生,故能在付出助人時,不說『辛苦』而道『幸福』。」
慈濟人為孤老殘疾者洗浴時,都說是「浴佛」——把對方當成示現苦相的活佛,感恩他給予機會付出。上人說明:「能夠感恩、尊重地付出,必不能缺少『愛』,所以『感恩、尊重、愛』這五個字,慈濟人一定要做到。只要時時提起『感恩、尊重、愛』,即使助人的工作很辛苦,看到受助者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得救、歡喜,亦會油然感到欣喜。」
為大地眾生付出,是生命的價值,也是佛陀教育的精神宗旨,上人期待大眾體認身在臺灣之福,每天省下一點點,就能積存大力量,在人間廣行善事。
「佛法生活化,要將佛陀的教育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菩薩人間化,要力行菩薩道。」上人表示,有形的金錢、財產賺得再多,也無法永遠保有;將無形的佛法吸收入心,精進修行,就能發揮度化人群、利益人間良能,引導人人正確的心靈方向。
「能開闊心量,為天下眾生付出無所求,又由衷感恩,此等清淨無私的大愛,就是佛性;人人達此境界,當下就是菩薩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