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 人人守本分,社會有正義

◆ 12‧8《農十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人人守好自我本分,利益社會人群,才是真正的「社會正義」。
活動,才不會「生鏽」
高齡八十八歲的臺南資深慈濟志工余水龍師兄,三十多年前因親家臺東王添丁師兄接引而投入慈濟,承擔麻豆地區第一顆慈濟種子;數十年來不斷招募會員、積極參與各項勤務,至今仍承擔環保幹事,志業腳步不曾停歇。
與臺南資深委員溫馨座談,上人表示,身體是有形物質,需要用心保養,但是並非自認年紀大就讓身體休息不動。「即使年紀大了,還是要讓身體經常活動。愈捨不得用,愈容易『生鏽』毀壞。」
上人肯定余師兄從發心那一天起,精進不懈怠,是所有慈濟人的典範;亦懷念二○○六年以六十一歲盛年往生的臺南黃勝璧師兄,慨嘆他此生的劇本寫得太短,然其生命很開闊,也深扎慧命道根,如今孩子承其遺志行慈濟菩薩道。
人間菩薩如農夫,不只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要廣耕福田。上人勉眾要發心立願——「當願眾生,體解大道」,接引更多人了解慈濟,讓人間菩薩不斷增加。
「撒在福田裏的種子,就是現在種下的因,來世將收成果報。要作一個耕耘福田的農夫,明辨善惡、選擇好土地,將來才能收成善果、善報。」
「善」用,才是萬能
臺南慈濟中學創校五周年慶祝大會,上人見孩子們端莊有禮、文質彬彬、富有慈濟人文,不只在學業上有好成績,參加校外競賽屢屢獲獎,還得到國際獎項,欣言:「孩子的氣質,是真正用愛的能量教育而成。」
上人感恩師長們用愛培育,地方人士、家長用心護校,還有教聯會、愛心媽媽、慈誠懿德共同陪伴。「今日教育人文的『果』,是因為過去的『因』——大家扎實耕耘、踏實鋪路,一層一層愛的能量包圍著慈濟學校,才能有此成果。」
於臺南分會與大愛臺同仁談話,上人表示,再發達的科技產品,也只是為人所用的工具,「工具本身無善惡之別,卻因人心而有善惡之用。科技並非萬能,真正萬能的是人心。」
上人指出,科技發達是人心造就,善用科技工具,對人類大有助益;但若人心之愛未提升,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高科技亦會讓彼此的距離愈遠,期待同仁樹立優良品德、具足慈濟人文,人人方向一致,才能以科技傳播清流。
正義,來自守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臺灣民眾生活普遍貧苦,接受了長達十五年的「美援」;這對現今的年輕人來說實難以想像。與臺南慈青座談,上人表示,過去美國援助臺灣,部分出於政治因素,而今慈濟援助美東桑迪風災受災民眾,此等「臺援」是出於一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無私之愛。
「要有開闊胸襟,將天下人視為一家人。大災難來臨時,無論貧富皆受災;無論哪裏有災難,今天平安,並不代表永久都能如此平安,要提起『天下一家』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把握平安的當下,盡心力付出幫助在困難中的人。」
上人教導慈青,要運用方法啟發同學們的愛心、培養熱情,只要每天少吃一份零食或飲料,日日累積少許零錢,合起來就可以幫助很多人。
「慈青要做年輕人的典範,莫在混亂的社會中隨著群眾大聲呼喊,讓社會人心不安。一時衝動引發不良效應,後悔莫及。」上人表示,真正的「社會正義」是人人守好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利益社會人群。
募善,一心一志
臺南資深委員陳碧華師姊,投入慈濟二、三十年,帶出許多委員、慈誠,至今已有約五百戶會員。
與臺南委員、慈誠溫馨座談,上人慈勉要學習碧華師姊一心一志、「見人就說慈濟」的精神,恆持佛心師志。
「早年社會大眾對慈濟很陌生,要做慈濟很不簡單。委員每個月要將勸募本拿回花蓮本會,若非從北部經蘇花公路到花蓮,就必須搭車經由南迴公路返花,總是要耗費一段長時間往返來回。但是他們都不辭辛勞、不以為苦,能夠一心一志,心無雜念、無罣礙,精進不懈,實在不容易!」
上人說,臺灣以愛與善為寶,這分珍貴的臺灣之寶,就在慈濟人的言行中展現。「能在富有愛與善的臺灣生活,天天都要感恩;有感恩心的人,才會恆守善念與立志,不會半途而廢,也不會遇挫即退。」
時常聽到人發露懺悔,表示未接觸慈濟時有種種惡習,不負責任、荒唐犯錯,直到投入慈濟,才在此一大環境中改除習氣。上人指出,人心可以改變,改往善的方向,家庭就能平安興隆,社會變得祥和,世界也能夠平安、無災難。
「一切的改變都從心開始,心要定、方向正;恆持感恩,就能恆存愛心與善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