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和」則無礙

◆ 12‧7《農十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常存感恩,就能心平氣和待人。
覺有情,心無苦
於大林慈濟醫院和林俊龍執行長伉儷、賴寧生院長等醫療同仁談話,上人一一託付福慧紅包及念珠給其家人。
「佛經中所說的『妻子施』,意指要讓妻子及兒女走入人群為眾生付出;能運用父母給予的身體利濟人群,就是父母所做的大布施。」上人指出,家屬若能了解醫療工作的重要性、全力支持,同仁們就能放心、專心地投入工作,如此等同大布施,而能為社會人群發揮更大的良能。
「要為人間付出,就要借力使力——借助別人的力量成就諸事。師父即是得助於全球慈濟人的力量,才能成就慈濟志業。所以要以良好的態度待人,時時感恩身旁所有人。」
上人強調,對別人好,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助,而是自我內在修養的表達。「待人處事要坦然、溫柔,並且心懷感恩;心中常存感恩,自然能心平氣和,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與人溝通出現問題,上人教導,要主動向對方表達誠意。「別人不遂己意,就覺得是別人不好,這是受慢心障礙;自己要先與人和,而非要求別人與自己和。能提起使命感,就會放下執著、縮小自己,把愛傳給別人。」
南非本土志工到史瓦濟蘭、莫三比克帶動居民,起初遭受冷漠對待,仍放下身段,以柔和的聲色、行動,一再傳達真誠之愛,一點一滴融化對方的敵意,終於讓當地居民願意相信慈濟,共同付出力量,幫助更為貧苦的同胞。上人舉此教眾,「人人皆知待人要有誠意,但若只要求別人對自己付出誠意,自己卻不釋放誠意予他人,這就是『我慢心』,也是造成無法與人和的障礙。」
上人強調,布施有形的物資,要用心勘察、找出真正亟需援助的苦難人;布施無形的誠意,也要做到讓人感覺得到,才能真正促進彼此之間的和合。
「莫坐等別人表達誠意。能主動以善念待人,久而久之,別人必也會回以誠意相待,彼此之間將洋溢美好的人情。」
學佛要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上人對隨師的海外慈濟人開示,親子之間也要以菩薩的「覺有情」對待。「只是守在小家庭與家人之間,不論好緣或惡緣都會相互牽絆;全部心思都掛在孩子身上,煩惱無盡、牽絆難脫,人生之苦就於此衍生不斷。」
行正道,真實悟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菩薩道上的心靈風光,須自己親自行走,才能真實體會。否則路上有何種樹、樹長得如何茂盛,花開得何等美麗,就只是知道而看不到。」
於雲林聯絡處進行雲嘉地區第三場歲末祝福,上人勉眾珍惜、力行「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
「學佛,要從凡夫地走上菩薩道,從菩薩道回歸於經文道理,找回與佛同等的佛性。易言之,要找回自己本具的佛性,就要走入人群中去付出。路走得正,才能有真實覺悟;反之,路走得不正,道不正則迷,無法覺悟。」
上人表示,欲精進行道,須穩固精神理念,心中要有法,故云「靜思法脈勤行道」;走入人群看盡眾生苦,而能真實覺悟佛陀所說「無常是苦」的真理,故云「慈濟宗門人間路」。
「要將佛教真善美的正法深入心中,以正知正見行在菩薩道上、走入人群,表達出慈、悲、喜、捨的精神理念。如此,於己終能到達真理的究竟目標,於天下則能使得風調雨順無災難。」
上人期勉,已經受證委員、慈誠者,不只要培養自我品德,日常生活勤儉、節約,更要擔負救助苦難的菩薩重任。「行入佛門,就要學習菩薩情操,持續精進力行佛法,這一念救苦救難的心不能放鬆。」
慈濟從臺灣起源,菩薩道也從臺灣開展,上人期許臺灣慈濟人用心鋪路,步步寸寸都要踏實鋪好,才能讓菩薩道環繞全球,讓人心健康,地球也能健康平安。
大林慈濟醫院醫療科報告後,上人感恩同仁們不只「以病為師」,更是「視病如親」,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舒緩其身心靈的苦痛。
今年四月間舉行的第二十屆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研討會,大林慈院獲頒「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上人表示,此皆是全院同仁從過去到現在以愛的能量用心付出,才能樹立起醫療典範,「師父很放心、很歡喜,也以大林慈院為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