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福從愛心來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因為有你
 
除夕前一天回靜思精舍,一進門就發現,原來水池也要除舊布新。師兄們把水放光了,每寸池底、每塊石頭都細細刷洗,之後再注入清水。往裏走,回來團圓的家人正在知客室裏登記安單;辦公室外的走廊已擺出了屏風、落地大花盆。

二十來位老菩薩靜靜坐在後院矮凳上揀山茼蒿。工作間似乎沒什麼動靜,走近了才知道,成群雙手沾滿麵粉的家人正在包水餃。數位教室氣氛熱烈,四、五十位法親商討著如何呈現道氣十足的除夕圍爐;常住師父與師兄、師姊各半。圖表標示著齋堂、倉儲、蠟燭間、小木屋、炸年糕區、簡報室等區塊的桌數,大家沙盤推演如何引導大眾入席、怎樣才會是上人看望大家的理想路線……

拜這一大群菩薩所賜,來自全球十二個國家地區、兩千多人才能於二月九日晚間,喜氣洋洋地與上人一起圍爐。每張大圓桌都擺著發糕、蘋果、橘子;每個細節都透露著滿滿的愛與祝福。

「一九六九年的今天,我們舉行了第一次冬令發放,給了所關懷的人家豐富的物資。因為有這麼多年的累積,今年的冬令發放可以更普遍。今年特別冷,在冰天雪地,人間菩薩克服了種種困難,為偏遠地方送去了物資。深山裏的老人家和孤苦、殘疾、病苦的人走不出來,慈濟人走進去。這群曾經為家庭、子孫付出的老人家,孩子們離鄉背井到都會謀生,慈濟人像子女回家看長輩一樣,送給他們溫暖的棉被、棉襖、食物,多麼溫馨啊!」

想到上人在除夕志工早會的這番話,我以意念向著遠方的師兄、師姊深深鞠躬:「因為有你,上人今晚才會笑得這麼欣慰啊!」


福從愛心來

慈濟人力行口說好話、身行好事,歡樂的除夕晚會也不忘傳善法。橫跨古今、天上與人間的「三仙賀歲」雖然熱鬧逗趣,傳達的也是福祿壽求不來,走入人群付出,做就對了!

從除夕到初四,每天志工早會與稍後時段都有視訊連線,好讓不能回來的全球慈濟人也能跟上人拜年。每當上人對著螢幕揮手,數萬公里外的那一頭就有人掉淚。世界各地法親或數十、或數百、或數千,或排出圖騰、或展演「行願」,紛紛回報當地法船已啟航,整個場面真是令人震撼、教人感動!

「大雪擋不了我們濃濃的思師之情,透過視訊與您相會。桑迪颶風賑災讓我們的心與上人貼在一起,上人,我們覺悟了,我們懺悔以往不夠精進,感恩您讓我們有機會付出……」提筆的此刻,想到美國長島法親真誠懇切的聲聲呼喚,眼眶仍然會發熱。

同樣是過年,有的人為了搶廟裏的頭香而爭先恐後、狂態畢露;有的人為了百貨公司的福袋禮物,睡在街上連夜排隊卡位、彼此口角;有的人卻是除夕十一、二點還在整理回收資源;大年初一還在醫院急診處照料比平日多兩倍的病患、在手術房熬夜。為了救地球、救更多生命,他們犧牲了休息,奉獻了與親人團聚的時間。

耳邊又響起上人在視訊連線時的開示:「全球災難頻傳,人人要覺悟。要誠正信實,禁得起考驗,要勇於承擔、無私付出,就能帶出希望。福從愛心來,有愛才能歡喜;普天下合和互協,今年會是吉祥快樂的平安年!」


竹林透露的奧祕

好喜歡我們的主堂啊!宇宙大覺者已升座,兩旁各有一面木牆,細細刻著一叢竹林。藍色的宇宙虛空,透過攝影機打在木牆上,畫面轉為稍帶翠綠。做早課、聽上人開示,就有如看到綠色竹林映出的經文、佛容,體會大自然宣示的真理、透露的奧祕。

在二月十七日的志工早會,上人開示:「過去、現在、未來,在這無量數的時間裏都有諸佛菩薩。這樣的大空間,在在說明人與佛的世界是那樣相近。可是,我們若是一念無明便相隔遙遠。所以,與佛近或遠,端看我們的一念心。」

除夕禮拜《無量義經》,初一禮拜《法華經》;念到「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就覺得無限歡喜,腦海浮出一些師兄、師姊的身影。正因有慈濟大環境的薰陶,我們才有可能片段性地綻放這樣的佛性之光,修行的目的就是讓這樣的片段愈來愈多。

除夕早晨,上人講述《法華經》:「佛說法,必具因緣。佛之大悲心為因,以眾生之樂欲為緣,以無量譬喻顯示佛法。我們有此福得聞佛法,是否解悟?」

上人點出「慈悲心乃包容一切」;智慧為個人的事,只要用功一點,自能開啟;但願意付出、結眾生緣,才是釋迦牟尼佛先彌勒佛早成佛的關鍵啊!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