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山上 苦盡甘來
◎撰文‧曾美姬 攝影‧蕭嘉明
「春華秋實好農村 霞蔚雲蒸新時代」,
慈濟新村的人家貼出春聯迎接新年;
世居深山的鄉親也背著空簍子下山,引頸等候熟悉身影。
十餘年來慈濟用愛耕耘,讓每年的發放不只是給予物資,
更像是一家人團聚,相約一起努力,
讓石頭山的未來更溫暖。
天際漸漸泛白,昨夜飄雪,花草綴滿潔白花絮靈秀悠然,慈濟冬令發放團隊正在貴州羅甸迷濛山路間迂迴。
在木引鄉木引中學廣場,來自十八個村落、千餘鄉親佇立寒風中等候。雪融後地面潮溼泥濘,地上串串腳印,寫滿鄉親艱辛沈重的步履,與慈濟志工不遠千里的足跡。
宜龍村七十八歲的黃林妹,由孫兒騎摩托車載她來領物資;山路崎嶇,她摔得一身泥。志工見她披著由塑膠袋縫製而成的雨衣,關切詢問;她樸實又開朗的用方言說:「孫子雨衣得用好的,我一把年紀就不用了。」
兒子因病往生,兒媳離家沒有音訊,她與孫子相依為命;為了讓孫子出入更便利,她向親戚鄰人借錢買摩托車給他,處處維護孫兒。
羅甸縣偏遠鄉鎮村落,缺乏水源耕種困難,年輕一輩為了生活,遠離故鄉到異地打工。長輩與孫子獨守家園,思念寫在風霜的臉上,年年細數著三百六十五個日子,倚門盼兒歸。
發放物資後志工到各村落探訪。石頭不規則地嵌在容易打滑的泥坡道,得小心翼翼地避免摔倒;而領路的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已克服惡劣天候、原始泥路,腳步快捷穩健,他們內心以為,外面的世界就是這樣的。
龍坪鎮林霞村,七十六歲的王永業身體尚硬朗,媳婦和十八歲的孫女外出打工,十一歲的小孫子與他同住。爺倆每天兩餐,清晨四點第一餐,傍晚五點第二餐;下午四點多,乖巧的孫子正忙煮晚飯,以油和辣椒醬拌麵,也是一天最豐盛的一餐。
新艾村六十一歲的黃元華,撫養孫子黃小懂十一個年頭了,村長黃元高感嘆道:「他們日子過得不容易啊!」小懂的父親早逝,母親離家,他小小年紀卻已經會做農活,上山砍柴、生火做飯、料理家務。
志工鼓舞小懂好好讀書,回報爺爺的養育之恩。爺爺說:「孫子很可憐啊,從小就沒有父母!」志工拍拍爺爺的肩膀安慰說:「小懂不可憐,有您這麼疼他,就夠了!」
縱然土地貧瘠,孤苦無依,長者仍堅守家園。回程路上,山霧迷濛間可見樹葉落盡,枝幹仍然屹立在它們熱愛的土地;那掩映在綠色叢林中的老宅,也變成一道令志工們牽掛的風景。
 |
〔圖說〕慈濟在木引鄉冬令發放,慈濟助學生協助鄉親扛提物資,包括大米、棉內衣、食油等。 |
考上大學報親恩
元月十一日到十三日,慈濟在羅甸縣龍坪鎮、平岩鄉及木引鄉發放物資,嘉惠四千七百餘戶、一萬六千四百餘人。期間也致送本學期助學金,包括邊陽中學八十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及羅甸民族高中四百四十三名學生、已就讀大學的五十六位學子。
為了讓四百多位助學生把握服務鄉親的機會,在教育有關部門及學校老師的陪伴下,元月十二日來到龍坪鎮發放現場當志工,幫忙老弱婦孺扛大米搬物資。
邊陽中學十六歲的楊昌雪,家住偏僻的栗木鄉新場村擺甩組,和雙親及哥哥、妹妹一家五口,安身在屋頂透光的低矮木造房,全家唯一的電器是一臺舊電視機。二○一二年十月志工探訪時,看到父親楊光華與妹妹昌蓮穿著破舊的衣衫與鞋子,昌雪說:「我們沒有能力買新衣服。」
四十多歲的父親體弱多病,倚靠母親在外打工,賺取微薄薪資貼補家用;家僅有兩畝地,十八歲的哥哥昌雲輟學務農,只是再辛勤也養不活全家人。如果有收入,幾乎用來供昌雪、昌蓮姊妹讀書和父親的醫療費。
媽媽曾叮嚀昌雪,如果想繼續讀書,就要認真用功,不然就乾脆放棄學業。昌雪接受慈濟助學金後,成績提升了不少,她說以後也會爭取考上大學,才不辜負慈濟的幫助。
個性獨立堅強的昌雪,從來不為貧窘而哭泣,就算是家裏僅有一張床,只夠爸爸和妹妹睡,她不覺得苦。離開荒蕪落後的村莊,來到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縣城求學,是她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她表示會好好讀書,希望有機會和能力脫離貧困。期待在夢想實現時找到慈濟,跟志工在一起,讓跨出去的每一步將愛延續得更遠更長。
在曠闊的操場上,昌雪幫忙鄉親提物資,甚至走到校區外的貨車上,已經記不清來回多少趟,她笑著說不累,「如果可以幫忙爺爺奶奶們提回家去那多好啊!」
助學生何桂剛衣裳單薄,皮膚凍得通紅,但是顧不上冷意,他把大米從動線上提放到目的地,馬上折回重新接力。他聲音微微顫抖地說:「家裏很窮,爸爸、媽媽還有姊姊和妹妹久病纏身。從小就是文盲的他們,希望我能夠多念點書。我一定會努力考上大學,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桂剛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讓他深刻地意識到,沒有受教育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慈濟人的真誠關懷,讓他更懂得不但學好文化知識,還要學會做心靈富足的人。
慈濟志工多次家訪,了解昌雪和桂剛的家庭負荷沈重,除了提供助學金,也補助生活費用,為他們鋪滿希望的未來再扶上一把!
 |
〔圖說〕昌雪的父親腦血栓,借了一萬多元治病,陸陸續續又向親人借貸作為生活費和學費;慈濟志工家訪時,昌雪難掩愁緒。(攝影╱余儒昌) |
啟蒙愛暖心窩
慈濟一九九七年走入貴州,從急難救助、移民遷村、冬令發放,到教育資源的挹注,只為讓貧困鄉親有機會打造光明未來。在十餘年不間斷地努力下,已經有數百位接受資助的中小學生上了大學,不忘回饋,紛紛參與此次發放或家訪。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受慈濟家人照料到現在已有八年之久,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莫春含很有詩意地說。
這兩年跟著志工發放冬令物資,她很感恩在接受幫助的同時還可以助人:「我立志努力學習,將來一定要走這條慈濟大愛的路。我不再覺得自己很貧窮,因為師姑師伯們的愛,是我這一生最無價的財富。」
就讀貴陽學院的王必傳,去年媽媽兩度膽結石手術無法工作,爸爸罹患風溼病多年,只能做些比較輕鬆的農活;妹妹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每月寄給他生活費用,支持他讀大學。王必傳說,這兩年能夠接受慈濟助學金,他覺得很幸運;首次來當志工,搬運大米不感辛苦,因為在家就常做粗重活。
這群大學生志工,看到鄉親來領物資,不禁回想起以前受助的情景,感觸萬千;摸到那一雙雙凍僵龜裂的手心手背,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天氣再冷也要下田幹活。就讀貴州師範學院二年級的雷磊說:「今天能為鄉親做一點事,感覺很幸福。」
貴州師範學院的鮑安萍,和就讀高一的妹妹都是助學生,「我們不是因為接受幫助才來參加志工活動,而是受到大愛的感動。」鮑安萍說:「我就是慈濟在這裏撒下的種子。」
貴州財經大學的劉蓉,則在現場寫下了激動的心情:「每次與慈濟人相見,帶給我難以表達的喜悅、濃厚的溫暖,就像冬天吞了一顆暖燙的湯圓,甜到了心窩。我在慈濟得到的不只是助學金,還有心靈的滋潤和強力的啟蒙。我唯一能感恩慈濟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善行義舉,以正能量感染和友愛身邊的人。我希望每一位受到慈濟幫助的人,也能珍惜、感恩、善用這分深重的愛!」
好農村新時代
連續三天的發放,抹尖慈濟新村村長蔣本榮,召集十多位村民一起付出;一包包大米發出,付出的愉悅寫滿他的臉上;志工來到慈濟村圍爐,他也承擔張羅諸多事宜。
他回想過往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訊息封閉,連手機都打不通。二○○○年入住新村時,他身上只有一千多元,貸款買了小貨車,又串連五、六戶人家在不同的地點開設雜貨店,大家就這樣動了起來。接續與友人承包工程,也為鄰里鄉親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漸漸累積財富,如今村裏已有三位儕身百萬人民幣身價。
他把雜貨店全權交給太太經營,氣概萬千地說:「大小雜事歸太太管,所有支出我來承擔。」春風得意寫滿他的臉上,但是成功並未讓他忘本,他說:「感恩慈濟給我們房子改善生活,我們應該要回饋。」
九座慈濟新村,陸續座落在羅甸等縣群山間;信息變得通暢,商業日漸繁榮,人們有了更多收入來源,羅甸沃野千里流動著豐收的旋律。
 |
〔圖說〕元月十三日志工在平岩鄉灣心慈濟新村發放,嘉惠一千四百餘戶。從二○○五年開始,慈濟持續援助鄉內貧困居民過冬、建房及醫療補助。(攝影╱周德輝) |
「春華秋實好農村、霞蔚雲蒸新時代」,大紅對聯高掛商店門口;李明清原本住在舊寨子,遷移到高蘭慈濟新村後,去廣東打工,當他把手機裏別墅般的新居照片,秀給鄧君美看,就吸引她跟著他回鄉。到了羅甸,才知他除了這間房外一無所有,她笑稱:「被房子騙了。」
美麗的新村啟用後,不只是君美被房子吸引,還有另外十五對新人,也與君美一樣,在山坳的新社區重啟生活。君美與孩子守家、守著雜貨店,明清仍到廣東打工,一年回家兩次,日子平淡卻很甜美。
在羅甸縣羅沙鄉水淹塘慈濟新村,羅定學拿著二○○一年慈濟物資發放通知單告訴志工,他將這單子視為傳家寶,珍惜保存著,時時將這分情誼掛在心頭。
十二年前,他是全村最窮的一家,太太生病,還要照料三個孩子;當年靜思精舍的師父和慈濟人特別去他家關懷,這分關愛讓他更勇敢面對困難。目前,孩子們都出外打工,太太已往生多年,生活穩定下來了,餘暇他會免酬勞地幫人修農機、耕地。
安身、安心、安居、安生,羅甸鄉親在慈濟人的陪伴下改善了生活,更反轉手心向下,一起付出大愛。而十餘年來慈濟用愛耕耘,讓每年的發放不再只是給予物資,更像是一家人歲末團聚,一起努力讓石頭山的未來更有希望和溫暖。
●
來自大陸廣東、上海、臺灣等地慈濟志工組成發放團隊,貴州省會貴陽本地的志工也加入活動。其中,段鳳春早在二○○五年即認識慈濟,多年來奔赴上海、昆明深入了解志業,確定這是自己人生想要走的路,二○一二年與姚蘇伊、劉紅等人到蘇州慈濟志業園區參加志工培訓課程;同年五月起迄今,每週五與雲南昆明的志工透過電腦連線,一起讀好書。
退休教師劉紅說,以前她對佛教的認識僅限於寺廟中的泥像香燭。「讀了上人的書、看了上人的開示,才發現佛教如此高深宏大,佛法與眾生如此貼近,菩薩如此慈悲,我們原來可以如此行善。」
姚蘇伊則感嘆,慈濟在貴州付出這十幾年來,貴陽卻一直沒有在地志工出現,她希望承擔起帶動的責任。
姚蘇伊偶遇小學同學王邦晏,也牽引出王家姊妹王邦榮、王邦會一起做慈濟。三姊妹雖然經濟條件不好,聽了「竹筒歲月」的故事,每天抽兩元錢放入竹筒;她們能步行時不坐車,有大巴時不搭出租車,隨時收集飲料瓶變賣。「我們雖然窮,但可以省下一點去幫助別人。」三姊妹不只布施,還發願承擔更多,去年十二月加入志工培訓的行列,「這是最幸福的一天!」
劉紅說,雖然目前他們力量薄弱,像小螞蟻一樣,但深信眾多的小螞蟻也能移動泰山:「我們的行動,匯入了全球慈濟的行動中,我們這滴水,滴入了大愛海洋,是一股正能量,一定
 |
〔圖說〕許多平岩鄉親摸黑背著竹簍,在崎嶇山路走一兩個小時來領取慈濟冬令物資,志工們為他們凍傷的手輕柔地塗上凡士林,老人家的歡喜寫在臉上。(攝影╱周德輝) |
可以在天地間發揮熱能。」
(資料提供╱廣東東莞盧奕潔深圳陸妙玉、李小莉、貴陽劉紅、姚蘇伊、臺灣劉對、葉桂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