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寰宇慈濟

【臺灣】
殉職消防員精神不滅
遺孀鼓舞同袍使命不退

 

「各位弟兄,育隆已經離開我們,但是他未完的工作與志業,需要大家幫他完成。希望大家繼續在崗位上發揮救人的天職……」傅心怡強忍著喪夫的悲痛,來到板橋海山消防隊為消防弟兄打氣。

二月十二日大年初三,新北市五股區一間冷凍工廠氨氣外洩爆炸,海山消防隊特種搜救小組隊員黃育隆進入火場,尋找氨氣閘門避免災情擴大,濃煙中不慎踩空,自五樓貨梯間墜落十餘公尺殉職。黃育隆的妻子傅心怡是慈濟教師聯誼會成員,當天正在花蓮當志工,急忙趕回臺北,雙親也從國外返臺,遺憾的是已經天人永隔。

黃育隆大學畢業後在父親開設的裝潢公司幫忙兩年後,考上消防特考,參加山難訓練、野地搜救、水域訓練等特種搜救基礎課程。

傅心怡回想起當初與黃育隆交往,很多人都勸她要考慮,因為他的工作充滿了高度危險;但傅心怡的想法是:「為什麼遇到危急時希望警消可以解救我們、生病時希望醫護可以療癒我們,卻自私地不希望自己的親人從事有益人群的工作?」

黃育隆將救人工作視為使命的精神,打動了傅心怡;而他因工作需機動出勤,總覺得自己利人的事做得太少,於是將每月薪俸捐出五分之一給各個慈善團體,更讓傅心怡敬佩。「每次約會,育隆都是那幾件衣服換著穿,他總說衣服夠穿就好,錢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弱勢的家庭更需要它。」

在隊上,他是出了名的貼心,經常排班值凌晨三點到六點的下半夜,原因是「這段時間比較安靜,我可以進修看書,而且弟兄們可以多點時間陪家人。」與育隆在隊上鄰床而眠的涂士忠,望著空著的床鋪,眼眶含著淚說:「育隆是我們海山消防隊最好的夥伴。」

弟兄驟然離世,隊上情緒低迷,二月十六日傅心怡和慈濟志工前往海山消防隊關懷。黃育隆的長官、分隊長張博凱對於一同出勤務、收隊時卻少了一名弟兄,始終耿耿於懷,看到育隆的太太來為弟兄鼓舞,頻頻道歉。

傅心怡安慰分隊長:「這是意外,要打起精神,帶著弟兄們完成育隆未竟的夢想與使命,才是安慰育隆在天之靈的作法。」

新北市消防大隊蔡武忠隊長說:「很難過我們失去一位好弟兄,但是育隆深愛消防的心與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折損一位同袍,大隊長心情無比沈重,但也語重心長地呼籲,投入消防救災的心念不能動搖,因為人們需要這分無私付出,要將悲傷化為力量。

因為靜思語教學,傅心怡接觸慈濟,「育隆更成就我去親近佛法,到板橋園區參與晨語精進。每每將心得與他分享,當他看到我的成長,很高興我找到心靈的依歸。」這樣助人為善、勤儉樸實的人,傅心怡萬分不捨,但她告訴自己要堅強,「因為我想讓育隆放心,為他守護家裏的一切,代替他好好照顧爸爸媽媽。所以我會堅強,讓大家安心。」

 

黃育隆往生後,慈濟志工第一時間趕往殯儀館與黃家關懷,傾聽與膚慰兩位老人家的悲痛。黃爸爸說:「育隆的往生已是事實,我希望他帶著一顆歡喜的心往生淨土。」而黃媽媽看到來往弔唁的訪客與消防局弟兄的慰問,強打起精神對大家噓寒問暖,讓弟兄們更難過、不捨。

經歷這次事件,隊裏團結的力量更凝聚,弟兄們一致認為:「育隆的犧牲提醒我們要彼此關懷,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

要走出失親之慟不容易,但接觸佛法的傅心怡,知道一切事物皆有因生緣滅的定律,「人生有如窗外的風景,稍縱即逝。」她深知黃育隆對消防工作的情感,也了解他的溫厚善良,因此把不捨化為虔誠的祝福,並堅定的表示:「育隆是我這輩子無悔的選擇。」
(撰文/高玉美   上圖提供/傅心怡  下圖 攝影/李士仲) 

志工與人醫攜手關懷
刷新老屋 提振自信

週六清晨氣溫驟降,在高雄阿蓮區中心的斑駁老屋內外,緊裹著厚重外套的志工們忙著搬出家具,準備開始各項整修。

五十歲的屋主施先生獨居祖厝,親友多赴他鄉謀生;曾患有肺結核的他,憂慮自身健康狀況,不願出門,也鮮少與鄰居朋友往來。長期關懷他的慈濟志工宋張柳枝說:「施先生意志消沈憂鬱,又缺乏經濟來源,身心皆苦。我們持續關懷,也請慈濟人醫會提供健康諮詢,尋求根本改善的方法。」

高雄慈濟人醫會志工陪伴施先生就醫檢查,確認肺疾已痊癒,解除他的心靈陰霾。洪宏典醫師表示:「施先生身體狀況尚可,不是不能工作,因此我們進一步改善他的生活環境,讓他情緒好轉,才能跨出家門。」

老屋天花板崩落、牆面掉漆,陰暗潮溼容易滋生黴菌,影響健康。志工清空屋內後,消毒、打掃、清除剝落牆壁、拆除破舊天花板;緊接著由水電、木工、水泥工、油漆等專業志工入場,安裝熱水器、紗門、改變電燈開關、修釘門板,將房間全部重新粉刷,屋內地板、戶外空地鋪上水泥。工程耗時,志工們接力進行,歷經兩週完成。

志工王得串開著廂型車不停載送陸續清出的廢棄物,他說:「很難相信有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辛苦地生活著;而志工們很有心,各展所能無所求付出,很令人感動!」參與打掃的吳冠達醫師頗有感觸:「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我們應該知足,不要有一缺九,在追求中迷失自我。」

元月二十七日上午,志工幫施先生搬家。前院,志工和鄰居圍成一圈搓湯圓;另一邊,男眾志工搬動沙發、床組、衣櫃等大型家具,女眾志工則負責清潔。「入厝」儀式登場,每人抱著米、水果、家電用品、碗筷杯組、棉被等排隊進入明亮新屋,口說吉祥話祝福施先生;施先生也捧起盤子,請大家享用湯圓。這個月他找到工廠工作固定上班了,邁向重新自立的第一步。
(撰文╱朱志剛 攝影╱陳坤造)

 

協助清理陳年堆積物
兄妹重溫家的溫暖

夜幕低垂,桃園縣蘆竹鄉一個四十年老舊社區的小屋裏燈光明亮;吃過晚飯,小如收拾碗筷,哥哥在沙發上看書。雖然客廳裏僅有一張沙發、一張茶几、一個置物櫃,但這樣簡單的擺設,卻是兄妹期待已久「家」的感覺。

小如兩歲時父母離異,母親獨力扶養她與兩位哥哥;二○○四年母親跌倒傷及脊椎神經,無法久站而失業,長期的經濟壓力讓母親罹患憂鬱症,嚴重時必須住院治療。母親日積月累撿拾大量回收物堆積在家中,讓平時住校、寒假返家的小如不知如何整頓。

得知小如的難處,慈濟志工元月二十日自備清潔用具前來打掃。小巷內突然湧入數十人,引起住在隔壁的鄰長伍先生關切,他談起小如的母親,語中帶著不捨,也提到多次發動社區協助清掃。

村長黃先生得知慈濟志工來幫忙,隨即帶領六位社區居民加入行列。大家合力清出雜物,拉起水管將沾滿污垢灰塵的鋁窗、馬桶、浴室、廚房、地板徹底刷洗。

「師兄小心一點,要站穩喔!」志工拿著抹布,提醒站在鋁梯上擦拭天花板的劉昌鑫:劉師兄指著不停發出「吱……吱……」怪聲的燈泡,表示燈的啟動器和安定器有問題,必須更換以防火災。一旁的村長馬上自掏腰包,請水電師傅前來檢查,維修水電管路、更新燈具。

經過三小時的清掃,小如的家煥然一新。志工將帶來的二手家具、鍋碗瓢盆等依序送進屋裏,還準備熱呼呼的湯圓、福圓和餐點。

這次發動打掃,讓關懷這家人近五年的訪視志工黃依琳感受特別深:「剛開始彼此不熟,加上媽媽在屋裏堆滿雜物,讓志工進不了家,只能在門外探視;感恩小如接納了我們。」

目前就讀護理系四年級的小如,談起在高三生活最困頓的時候,有一餐沒一餐的,幸好有同學和師姑、師伯適時幫助和溫馨鼓勵,讓她下定決心報考護理系,希望給媽媽最好的照顧,未來也能透過專業回饋社會。
(撰文╱謝麗媚  攝影╱陳玉萍)

 

【宏都拉斯】
揮別一年前水患陰霾
安居慈濟屋重新打拚

「我以為這一生都不會再有房子住了,感謝慈濟!」拉蒙先生流著淚緊擁著慈濟志工,因為水災後一年多,貧困的他終於有一棟穩固的磚房。

二○一一年十月,連續豪雨使得貫穿宏都拉斯南部的喬盧特卡河(Choluteca River)氾濫成災,馬可比雅市(Marcovia)居民超過九成受災。災後兩個月,慈濟志工替重災區蒙哈拉斯村(Monjaras)六十戶房屋全毀、無處棲身的居民搭建簡易急難屋;繼而展開二十八戶貧困受災戶永久住屋援建工程,今年元月中旬完成。

政府核發給住戶土地所有權,援建工程於去年十二月動工,當地志工承擔建材配發與搬運,協助十二位泥水匠施工、監工等工作。完工交屋後慈濟並致贈每戶一套木製餐桌椅及一張大床;一位住戶難掩欣喜說,這是她出生以來第一張新床。

一對年輕夫婦的土砌房屋及財產被洪水沖走,一年多來雖努力工作,仍無力建屋;簡易屋陪伴他們度過艱困日子,現在有了新家,終於安定下來繼續打拚,「感恩你們,這間屋子對我們有非常大的意義!」

荷西一家有兩位大人、七個小孩,志工擔心磚屋不夠全家九口居住,荷西卻高舉雙手說:「我們有牆有屋頂,已經很滿足,非常感恩上天、感恩慈濟!」荷西善用簡易屋建材,將牆面與一些木頭及塑膠布拼湊起來,緊鄰著永久屋旁又擴建一間房,讓起居空間更寬敞。

還有一位住戶拉著志工張鴻才到她的新家:「你看,床、桌子、鍋子、毯子、衣服和這個家,我所有的都是慈濟給的……」說著說著,她哽咽了。毯子及衣服是水災後志工致贈的,物資雖然簡單,卻陪伴他們走過艱辛的重建時光。

馬可比雅市位於宏國首都德古西加巴(Tegucigalpa)南方,相距約三小時車程。建房期間,張鴻才兩地奔波。一九八八年張鴻才以臺電電力技術團團長身分派駐宏都拉斯,一九九七年卸任,翌年密契颶風釀成中美洲水患,慈濟前往賑災,也開啟張鴻才志工之路。

這幾年宏國政經狀況惡劣,轉職經商的他雖辛苦但堅守崗位,持續招募本土慈濟志工,關懷貧民。一年多來,慈濟的援助在馬可比雅市引起迴響,許多居民主動加入志工行列,強化慈濟在此的慈善關懷陣容。
(圖文提供/張鴻才)

 

【越南】
臺商獻力 愛在平陽
麻瘋病友喜獲輪椅三輪車

越南南方的平陽省,鄰近胡志明市,商業與工業資源取得便利,為外商投資首選地區,有超過千家臺商。為讓當地臺商有發揮愛心的管道,位於胡志明市的慈濟聯絡處志工,鍥而不捨與政府機構接洽,終於獲准於去年十二月下旬赴富教縣安平社與福永市鎮,發放貧戶三百八十六戶;今年元月二十七日續在南方麻瘋病醫院園區,致贈病友二十臺手搖輪椅三輪車。

 

位於平陽省新淵縣的南方麻瘋病院園區,一九五九年由一位法國修女與一位越南修女共同設立,一九七五年南北統一後,隔年交由胡志明市衛生廳管轄。目前收容一百五十二位病患,由政府、荷蘭與美國補助病友生活費用。

志工訪視後,了解到院友缺乏足夠數量的輪椅三輪車,而且目前所使用的舊款鐵製輪椅,車身重又容易生鏽,鐵皮烤漆斑駁,表面容易傷人,加上腳踏處的橫桿經常讓人絆倒且不易上下車,因此決定購置新款輪椅捐贈。

志工遍詢鄰近數家製造商,考量安全性和使用年限,決定採用全車不鏽鋼打造的輪椅,在交車前更多次前往製造工廠洽談與試車確保品質。

元月二十七日的捐贈儀式,由越南慈濟聯絡處林斯青師兄,代表贈予院方蘭修女。院友試乘「新車」,讚賞輕巧舒適,「我的腳無力,不能走路,現在我可以用這臺車去看病或買菜。」、「我的腳截肢,手也殘廢了,全靠輪椅才能到處走走,這是很有用的代步工具。」志工也請來輪椅廠商技師,根據每位受贈者的身材體型調整座椅前後位置。

由於外資集中,平陽省與其他省分比較相對富裕,但收容機構和偏遠地區仍有需要幫助的人們;以距離胡志明市約七十二公里的平陽省富教縣安平社與福永市鎮為例,多為少數民族,且老弱婦孺占多數,以刮橡膠樹皮取汁為主要工作,收入不穩定。慈濟越南聯絡處向平陽省勞動廳提出申請進行歲末發放,活動前三天終於獲得許可。

十二月二十三日,四十位胡志明市志工和六十位平陽省志工會合,致贈鄉親白米、米粉、醬油、辣椒醬、玉米罐、植物油、速食麵、調味料等。互動中,當地貧困民眾表示若有病痛,生活更加困頓,期待慈濟志工能再帶來義診服務。
(撰文╱胡桓笙、邱勇鐘  攝影╱胡桓笙)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