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遷村路 好漢們一步一腳印
 |
〔圖說〕去年十二月慈濟在靖遠縣冬令發放,慈濟項目辦公室同仁事前籌辦更全程參與,主任王益(左一)送上關懷。 |
六年來,從八千眼水窖監工到遷村建設,
廣闊山塬上走門串戶,不知轉過多少回,
「靖遠縣慈濟項目辦公室」同仁苦居民所苦,
還走進了他們的生活中,並肩尋找幸福。
「恭喜,生兒子了!」當趙富貴遞上親手做的一對虎頭枕,顧秉柏滿心的歡喜與感動都寫在止不住的笑裏。
與慈濟新村這對夫妻相識,緣分是因為執行水窖援建計畫;顧秉柏仔細一算,轉調到「靖遠縣慈濟項目辦公室」工作一晃眼也六年了,為了落實水窖援建及慈濟新村的建設,他在山塬上、村子裏,走門串戶不知轉了多少遍。
「幾年下來,和鄉親都成了哥兒們一樣。」顧秉柏笑著說平時出門,總會背著一個簡便的小包,包裏帶著相機、筆記本和一支牙刷,相機與筆記本是為了記錄鄉親家庭狀況的需要,而牙刷則是因為不曉得走到誰家會被邀請住下。
每走進一戶人家,好客的村民總是遞上一杯紅棗與茶葉熬煮的茶,而杯裏一定加上濃甜的白糖,顧秉柏說:「甜茶待客,就因為山裏生活太苦了。」
以村為家,實際體會
一九九八年,慈濟基金會經由中華慈善總會、國臺辦牽線,副總執行長王端正等人走訪甘肅隴中地區。黃土層層,乾旱連年,居住在這黃土溝壑中的人家,為尋水而終日奔走。為了解決鄉親的飲水問題,慈濟基金會推展水窖援建工作,陸續在通渭縣、會寧縣、東鄉縣等地展開援建。二○○七年,援建水窖的腳步來到了永靖縣、廣河縣、靖遠縣。
當時任職靖遠縣外事辦公室副主任的王益,負責接待前來進行慈善工作的國際團體。「從前,來捐建水窖的團體都是幾百口數量,但慈濟志工一來就談了五千口以上。」王益說,為了讓這龐大計畫順利進行,政府單位成立慈濟項目辦公室,他被指派為主任。
從水利局被借調到慈濟項目辦的宋超宇說,原本以為跟從前的合作項目一樣,最多一年就可以結束回原單位,沒想到竟「借了」六年,直到去年才轉為正職。和他一樣從水利局轉調過來的顧秉柏打趣說:「終於有身分了!」
自二○○七年他們成為慈濟項目辦的一員,接手援建水窖的工作後,一顆心懸念的,全是何時能讓水窖完成,讓鄉親飲上一口沁涼。
為了建立靖遠縣水窖援建名冊,項目辦的工作人員兵分多路,一人負責一個鄉,到幾個偏山缺水的鄉鎮探訪。宋超宇記得,當初一下鄉就是兩週,「黃土山塬上的村子距離縣城很遠,交通不方便,每天來回的話太花時間了。」宋超宇借住鄉親家裏,有時還和他們聊到深夜,也更了解他們生活的情況。
後來,更由於慈濟援建的「新式球形水窖」,不同以往村民自行挖個大坑就成的土窖,為了讓他們理解施工方法,慈濟項目辦公室開設教學班來培訓工班,從挖洞、塑形、灌漿等等,一步一步教導他們自行施工,且逐步驗收,「施工正確了,才發給合格證、領水泥,是一關過了才能往下一步。」宋超宇說,為了把關品質,對鄉親要求很嚴格,為此更是幾乎要住在村裏了。
有次下鄉時程緊湊,宋超宇每天清晨五點出門,回到借宿的鄉親家已經十一、二點,一星期沒和家裏聯絡,「妻子打電話來說:『你知不知道我現在是死是活呀?一通電話都沒有打回家!』那一次,她真的是氣壞了!」宋超宇說,自己全心投入工作,卻忘了妻子一個人還要照顧兩個孩子。
宋太太說:「我自己也是要上班的,實在不能理解他怎麼這麼忙,還以為他是去玩了呢!」後來,她遇上了同是慈濟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家屬,一聊起先生幾乎很少回家,才知道原來大家都一樣。王益說:「其他單位的同仁,週末假日休息陪家人,我們同仁早就沒了週末假日。」
 |
〔圖說〕多年來,顧秉柏陪伴趙富貴一家從山上到山下,這天,對來訪志工解釋趙富貴將為他孩兒縫製虎頭枕的細膩心意,彼此之間滿懷感恩。 |
滿山遍野,找尋活路
慈濟在甘肅先後援建近兩萬眼水窖,然而各地降雨條件不同,靖遠縣若笠鄉七百多眼水窖完工,卻是久旱無甘霖,慈濟志工多次隨同慈濟項目辦公室同仁回訪,發現偌大的窖體裏積存的水少得悲戚,連一家人想洗手洗臉,都是共用一小勺的黃泥水;顧秉柏說:「天不下雨,逼得人都沒活路了。」
劉川鄉來窯慈濟新村的移民計畫於焉啟動。同仁為了監督工程進度,租下新村基地前的商店鋪,規畫成臨時住處。白天,大家分隊掌控兩百一十戶的質量;夜裏,五、六個大男人就擠在這間房裏歇息。「夏天天氣熱,大家一整天奔走流汗,一下工,滿屋子汗臭。」從農務局轉調過來的張國彪說,大家一邊分享、一邊筆記,從互不相識到漸漸相熟,病了、累了也能照顧扶持。
考量居民在山上種的是旱作,遷下山卻是水田,耕種條件有了極大的改變,為了讓他們了解經濟作物的耕作方式,張國彪運用從前在農務局所累積的經驗,為鄉親們開課。
「有一回我還鬧了笑話!」張國彪笑說,每天天未亮就急著出門,那天他匆忙之間沒注意竟一腳穿了球鞋、一腳穿了涼鞋,滿山遍野跑;直到同仁打掃屋內,發現他留下的鞋怎麼不同雙,打電話問他,他才發現穿錯了鞋。
顧秉柏在村子裏轉時,最愛扯開嗓門對著不知哪家哪戶的大娘、大叔親切問候,「有時就站在街口聊一聊,今年收成怎麼樣?孩子讀書好不好?」他說自己喜歡與平實的老百姓相處,有部分遺傳了曾任縣長的父親,「貼近鄉親,才明白他們的需要。」而父親的身教在他去世多年後,顧秉柏又在慈濟人身上看見相同的人文關懷。
 |
〔圖說〕慈濟項目辦公室成軍六個年頭,每位同仁各有長處、互補合作,幫助鄉親脫貧。 |
「慈濟志工不嫌棄鄉親們貧,或者鄙夷身患殘疾的人,反而是走過去關懷,擁抱著他們。」顧秉柏說,每回跟著慈濟志工下鄉,他總是深受感動:「以前我們在水利局,攤開工作圖紙,按照項目完工就收工走了,從來不像現在這樣,一次又一次走進老百姓的生活。」
「現在我明白宋超宇在忙些什麼了。」宋太太說,先生個性木訥少言,因為接觸鄉親的機會多,逐漸開朗起來,每次下鄉回家,就是跟她和孩子說故事;同樣出身農村的兩人,經常會回想到從前父母為水愁苦的情形。
「宋超宇更常提到慈濟志工了。」以前,宋太太看到先生加班夜歸,不免叨念他兩句,然而宋超宇總是要她寬慰一點,說:「慈濟人都不遠千里來了,我晚一點回家又算什麼?」宋太太笑說:「現在當他跑得累了,倒換成我念他,你還做得不夠多呢!」
●
靖遠縣政府辦公大樓裏,三間面積不大的慈濟項目辦公室,櫥櫃裏滿是援建水窖、建設新村留下來的歷史;王益主任翻開一本本手抄筆記本,是這六年多來他每天的工作紀錄。
 |
〔圖說〕水窖完工使用後,慈濟項目辦公室同仁回訪記錄使用狀況。雙龍鄉黃坪村村民見到他們到來,歡喜地打水起來,笑著說:「水清得很,乾淨、清甜!」 |
「也是從慈濟人身上學的,每一件事情徹頭徹尾仔細計畫過,小細節不馬虎,並且留下完整詳盡的紀錄。」王益說,八千多眼水窖廣布在靖遠縣的乾旱山村,最初心裏只著急那麼多水窖從何蓋起、材料漲得那麼貴可怎麼辦?現在終於明白,慈濟志工總是一步一腳印來做,才有如今在黃土高原上為百姓積存清涼的幸福窖。
而劉川鄉來窯慈濟新村的居民,生活獲得極大改善。二○一二年十二月,設立在新村旁的劉川慈濟小學完工啟用,下一代也看見了希望。
為讓更多鄉親遠離旱貧,慈濟援建第二期移民新村也已開展,就位於甘肅省與寧夏省交界處的五合鄉,攤開移民村圖紙,哪裏規畫為公共廁所,哪裏是要植樹綠化,都清楚地標示著。王益說:「近期我們會將石門鄉、雙龍鄉、靖安鄉、五合鄉等山區貧困民眾訪查完畢,建立三百戶特困戶的搬遷名冊。」
將近四十個村散落在群山溝壑之中,這些懷抱著為鄉親找幸福的慈濟項目辦公室同仁,又將開始奔走在黃土高原上。
 |
〔圖說〕阡陌田地,年年廣種薄收,是黃土高原子民沈痛的無奈。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慈濟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車輛奔馳山路之間,與慈濟志工用耐心和毅力,扭轉赤貧人家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