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劉川沃土 富貴人家

 

〔圖說〕冬陽下,胡貴清與趙富貴將天然農家肥攤放田裏曬乾,好讓土壤更肥沃;近五畝的地,初春將種下小麥及玉米。

 

上,一磚一瓦起家時,
胡貴清與趙富貴想不到有一天得放棄這一切;
但只要家人在一起打拚,那裏就是家。
離開若笠,移民劉川,
深信只要努力就不怕沒飯吃;
來窯慈濟村收割後的麥田,
來年是結穗累累的希望,
他們正用雙手拚搏出幸福。


趙富貴的左手輕按著麵團,右手拿著桿麵棍使勁地壓輾,撒上麵粉,再重複幾次,麵團變成扁平的一大張麵皮,她拿起菜刀切成大小平均的細長麵條,燒起滾水一鍋,就準備下麵了;驚訝於趙富貴的俐落手法,她說:「北方的姑娘,一定要會做麵條的!」

生在黃土高原上,生活中大至農務粗活,小到細緻的針線活,都得自己動手,「會自己做的話,多少可以省些錢。」

盡可能自給自足,也是受限於現實條件。

從靖遠縣縣城到趙富貴住的若笠鄉,約需兩個小時車程,沒有交通工具的農家,往來縣城靠的是當地人口中的「班車」。大約可載四十位乘客的老舊客車,上山、下山一天一班,錯過了再急也得另想辦法。

為了節省開銷及生活需要,山上的女孩從小就跟著媽媽學手藝,揉製麵點、針線裁縫、挑水煮飯、放羊餵牲畜……生活技能愈上手,愈能持家。


八歲起,趙富貴就負責幫家裏挑水。小小身軀,擔著一根細長木頭,兩頭的鐵桶幾乎快要碰地,走到泉眼處,等著涓涓細流填滿鐵桶,再顫顫巍巍地回家。

「最討厭冬天挑水,冷得很,手經常生出凍瘡。」趙富貴說,天氣再冷,都得要起床挑水,一天得挑上三次,才夠一家人吃喝。

家裏為了掙錢給哥哥、弟弟讀書,開始養羊;大人忙農作,放羊的任務就落在十二歲的趙富貴身上。

帶上一袋炒過的麵粉,趙富貴趕著羊群到山溝間吃草,餓了吃麵粉配水,晚上累了倦了,就找一處山洞歇著。

春夏之間牧草豐美,羊兒吃得飽,夜裏也不覺得冷;最怕冬天時,趕著羊兒四處找草,夜宿山洞,寒風呼嘯,凍得趙富貴偎著羊群取暖;有時半夜傳來狼嚎,嚇得她睡不著,直睜著眼睛看向洞口,「只求山洞口的一叢帶刺矮灌木,可以幫我擋一擋。」趙富貴低聲說,當然也知道矮樹叢是擋不了狼的,但荒山野嶺中也只有那樹可以依靠了。

麵粉吃完是趙富貴最樂的時候,因為可以回家住幾天,媽媽會替她補衣服,親手做饃饃給她吃個過癮;夜晚,她膩在父親身邊撒嬌,問:「我在山裏放羊您放心嗎?要是被狼叼走了,您會心疼羊兒還是我呢?」趙富貴說,每當她問起這個問題,爸爸總是無語,只是嘆氣。


勤快小夫妻,白手起家

二十一歲時,趙富貴經人介紹,嫁給鄰村皮袋灣村的胡貴清。胡貴清只比自己大一歲,他自幼喪母,是兄嫂給他做了媒。

農忙時,夫妻倆一同耕種;秋收後,趙富貴以擅長的針線功夫領刺繡回來做,一天賺個幾十塊錢貼補家用;胡貴清則去修車鋪子打工,這修理農務車的好本事是他初中畢業後學來的,每月大概可以掙得三千元收入,再加上趙富貴攢下來千餘元,一家人滿足了;不過,隨著孩子出生、長大,學費的壓力也跟著來了,胡貴清盤算到外地工作。

沿著若笠鄉對外的省道而下,就會接上劉川鄉,農地廣大而平整,一九七○年中期,更在政府的規畫下興建「黃河提灌工程」,旱地成了水田,開墾的農民也日益增加,但修農務車的店鋪很少,於是胡貴清把山上農地交給妻子顧,他在劉川租下一小間店面,經營起修車鋪。

他的店鋪四周圍繞著農田,給他修過車的農戶覺得他老實又熱心,會介紹親朋好友光顧,生意也就日漸興隆,「小店鋪有一張小床將就睡,三餐簡單吃,日子也能平穩的過。」

為了讓家人遷出老舊的土胚房,胡貴清在劉川掙錢,買了磚塊、木頭等建材回山上,在親友們合力幫忙下,將老家翻修成了一棟舒適的磚房。

新房的門簾與窗簾還是趙富貴親手縫製,並以刺繡裝飾,一針一線都藏著她對這個家的心意,趙富貴說:「感覺生活安穩了,再怎麼苦也有個溫暖的家。」

〔圖說〕新歲將至,趙富貴打算給家裏換上新門簾,孩子穿不下的舊衣裁布配色,在巧手車縫下,花樣別緻的門簾快速完工。


慈濟幸福窖,遷村起始

皮袋灣村百餘戶人家,周遭少有泉水,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口挖了土窖,胡貴清家也有一口。即便土窖儲水狀態不佳,經常是黃濁苦鹹,但上人家早已習慣,這點滴積攢的水,是未來一年的清涼。

二○○七年初,當春風徐徐吹起時,也替胡家捎來一個好消息。被鄉親暱稱為「幸福窖」的慈濟水窖,將在皮袋灣村動工;當自己家也被列入水窖援建戶時,趙富貴心中有著無法形容的喜悅。

自一九九八年起,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在甘肅省乾旱山區多個鄉村援建水窖,從集流場到窖體,都是採用混凝土為材料,堅固且乾淨;而水在流進水窖前,還會經過沈澱池,讓黃土沈積,水更清澈。

有別於土窖的簡易,慈濟的新式球形水窖工法繁複、要求嚴格,鄉親們投工投勞,親手蓋起家門前的水窖;當雨水從天而降,夫妻倆急急忙忙把集流場清掃乾淨,蹲坐屋簷下,眼睛盯著水緩緩流入沈澱池,心中的幸福也彷彿一點一滴積存。

然而接下來,老天爺似乎與若笠鄉的居民開玩笑,偶有濃雲密布,大家滿心歡喜,但細雨輕掃大地,一陣風就雲散無蹤。

水窖存下來的水應付生活,難以供應灌溉。趙富貴嘆道,莊稼都渴死了:「春天播下的種子,是發了芽,但是無雨水澆灌,只得放任乾死地裏了。」娘家的哥哥與弟弟,眼見上的日子愈來愈難過,帶著父母和家人搬遷下山,往劉川鄉尋生機。「我也跟孩子的爸說過咱們搬家,但他不願意。」

「劉川那地方,地廣人稀、風又大,感覺挺荒涼,還是老家好。」胡貴清說,再怎麼樣,還是自己的窩好。

故土難離,胡貴清與趙富貴對一磚一瓦,全是親手築起的家,更是難捨;然而,再有心堅持守著一方故土,仍然不敵連年乾旱的無情。

〔圖說〕從前冬季來臨,塬上家家戶戶總是掛心著有無存糧過冬;遷到劉川鄉來窯慈濟新村後,秋收豐盛無虞匱乏,暖暖冬陽灑落,居民返家,村裏縈繞靜謐溫馨氣氛。


刺繡布窗簾,新家飄揚

靖遠縣年降雨量只有一百八十毫米到二百二十毫米之間,加以氣候劇烈變遷,乾旱更甚以往,慈濟志工經過多次評估,二○○八年擬定遷村計畫,協助若笠鄉兩百一十戶農家搬遷到劉川鄉,並人均分配一點二畝農田,以「安身、安生、安心」。

胡家也在遷村之列,「天不下雨,都快要沒飯吃了,不走也不行啊!」劉川鄉來窯慈濟村仍在施工,胡貴清一家就率先搬下山租屋暫居。

那一年,兒子胡寧寧考上白銀市的職中,一年學費要一萬多元,女兒胡毛毛讀初三,也是花錢的時候,胡貴清日夜在修車鋪忙碌,趙富貴就四處給人做農活,除草、施肥或是採收,一天掙七、八十元收入幫補家用。山下的生活更忙碌了,但一家人凝聚著希望。

「慈濟給我們蓋的房子,就靠在一○九國道上,房子又大又堅固,天天就盼著快點搬進去。」趙富貴和先生只要有機會,就到工地去看看,那新家究竟什麼樣子。

新村的建築採用混磚結構,灰瓦紅牆,造型以甘肅傳統住房風格為基礎,維持單斜邊的屋頂,意味雨水只流進自家院落,「肥水不落外人田」;寬敞的正房、兩側廂房,廳堂與廚房分開,並配給豢養牲畜的隔間,與人生活的空間區隔。領到房屋證時,人人迫不及待旋開家中的水龍頭,當清澈的水流嘩啦嘩啦響起,鄉親們說,像從地下到了天堂。

二○一一年元月春節前夕,來窯慈濟村宣告正式啟用。這一次,趙富貴同樣做了新門簾、窗簾,上頭的刺繡依舊精緻,妝點的卻是不同的家園。


田邊溝渠水,金光閃閃

胡家四口人,分得了近五畝的農地,溝渠水就在田邊流動,對比上生活,每天盼著老天爺下雨,這渠水映照著陽光,彷彿閃著金子的光芒。胡貴清說:「水對我們來說,真是像金子一般珍貴,有了水灌溉,麥穗也多添幾分綠啊!」

劉川的一畝水地,勝過黃土上的八畝地,自是不愁吃了。然而趙富貴並沒有因此「安逸」下來,她每天除了巡視自家農田,還到水泥工廠做廚娘,並且抽空為先生送上午餐;收成時節,還忙著去別人家的田裏當幫手……

夫妻倆的拚搏,很快有了成績,胡家買了農用三輪車,也添了生活家電,「現在煮飯用電,不燒柴了。」趙富貴撈著鍋裏的麵條,轉頭笑著說,要煮一碗先生愛吃的臊子麵,只需半個小時就能上桌了。

兒子胡寧寧工校畢業,已到上海工作去了;女兒毛毛讀高二,志願是當作家。見女兒能往夢想努力,趙富貴很欣慰:「毛毛幸福啊!」自己小時候失學,沒能像哥哥弟弟念到大學畢業,她一直很遺憾,她感動女兒不再需要重複自己挑水牧羊的命運,也開心一家人能夠幸福和樂。

「在劉川,只要你願意努力,不怕沒有飯吃。」胡貴清說。


搬下山來兩年多,每回過年,胡貴清還是不忘帶著一家人回老家祭祖,走走看看。

〔圖說〕去年十二月,慈濟志工致贈米糧、棉襖、棉被等冬令物資給若笠鄉老病殘貧困戶;多位搬遷到慈濟新村的若笠鄉親與胡貴清夫婦(右三、右四),回鄉加入志工行列,為熟悉的鄉親送上祝福。

胡貴清說,老家的屋子讓給身體不好、無法下山耕種營生的親戚住著。那兒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幾乎未變,唯一變的是從前的熱鬧不再,許多無人居住的老房頹敗,徒留風聲蕭瑟。

「從前爺爺、父親為了我們在若笠揮汗種地,而今我為了孩子,在劉川落地生根。」胡貴清展開陽光般的笑容,面對新生活,握在手中的幸福,要靠著自己與妻子努力拚搏而來。

問趙富貴:「劉川和若笠,比較喜歡哪裏?」

「劉川與若笠一樣,都是我的家。」趙富貴微笑說:「家人在哪,哪裏就是我的家。」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