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話心願 努力每一天
 |
〔圖說〕花蓮地區兩百戶家庭二月三日在靜思精舍圍爐,志工與社區民眾協助挑選合用的家庭物品。(攝影/許榮輝) |
◎撰文‧人文真善美志工
物資終有用罄之時,圍爐的澎湃卻始終縈繞,
因為讓心房溫暖飽足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鼓舞,
激勵自己更努力過日子!
汐止張奶奶:
我跟竹筒一起回娘家
碧空如洗的清晨,寂靜巷弄裏,張奶奶蹲在低矮鐵皮屋前,用腳踩著塑膠瓶,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響,接著將廢紙、奶粉罐、礦泉水瓶、鋁罐整理分類。平常靠撿拾回收物維生的她,過著獨居的生活。
元月二十六日這天,她受邀來到慈濟汐止共修處,參加冬令發放暨歲末圍爐活動。這是她第八年參加慈濟圍爐,開心地說著:「雖然我在這邊沒有認識什麼人,但很受到大家的照顧,就像一家人。」
慈濟志工王涂雲英猶記十年前剛接觸張奶奶時,她總是愁容滿面;志工頻頻關懷,也鼓勵張奶奶收看大愛臺,聆聽上人開示。當她在電視上看到很多人的生活比她窮愁潦倒,她覺得自己其實是很幸福的;尤其是二○○四年印度洋大海嘯,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她雖然收入有限,卻將手中唯一值錢的黃金項鍊典當捐出救災。
這天來到汐止共修處,張奶奶走入書畫區,挑了「春」和「福」兩個字,並請書法志工寫了「慈悲喜捨」的春聯,期許自己能做到這四個字。
她說:「來慈濟就像回娘家,要帶禮物,我這次帶存滿的竹筒回娘家。」
高雄溫女士:
全家在一起 苦一點也能過
「上菜了!」高雄靜思堂冬令圍爐,慈誠師兄們整齊恭敬地獻上菜餚,每道菜色都帶有濃濃年味,圓桌上的火鍋冒著熱氣,溫女士帶著兒女來慈濟圍爐團圓。
溫女士從柬埔寨遠嫁臺灣,七年多前先生重病過世時,女兒三歲,小兒子還不滿一歲,蹣跚學步;面對生活驟變,她毫無頭緒,連先生的後事都不知道要怎麼辦,慈濟志工伸出雙手,成為她最有力的靠山。
舉目無親的溫女士在志工幫助下找到餐飲工作,她日夜打拚賺錢,孩子暫時在寄養家庭託育。如今孩子已就讀國小,她轉至醫院擔任清潔工,留下時間照顧孩子,她心滿意足地說:「賺的錢少一點,但是全家能在一起生活,日子省一點也能過。」女兒體貼媽媽的辛苦,用功讀書,連著兩次領到慈濟「新芽獎學金」的進步獎。
雖然來臺灣後不曾回到柬埔寨看望家人,不過她搖搖頭,開朗地說:「沒關係!我會努力存錢回去看家人。但是現在,在這裏,師姊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娘家。」
彰化張阿嬤:
還好有孫子作伴
張阿嬤提著兩桶菜回到家,看到志工來訪,急忙找袋子要分裝這些剛採收的青蔬給志工帶回家,但志工家中幾乎都有種菜,謝過阿嬤的好意。
志工林明雪將福慧紅包送上,祝阿嬤新年快樂,並將物資一一拿出介紹,有日用品、香積麵、餅乾、海苔等,「毛巾是回收寶特瓶做的,家裏如果有瓶瓶罐罐也可以回收喔!」冷清的家,在十幾樣年禮與志工的笑語中,熱鬧了起來。
阿嬤緩緩說起,原本經營的事業,因被業者倒閉,讓他們負債幾百萬,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目前,負債最難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心中的痛難以抹去,「三十多歲的兒子去年突然往生,留下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孫子與我們兩老作伴……」阿嬤淚水止不住地流。
志工許淑麗和黃麗玉牽著阿嬤的手,安撫她的情緒,也關心小孫子寒假期間是否有按時寫功課?都做些什麼活動?臨去前,邀約她和家人這個週末要記得來靜思堂圍爐。阿嬤直說:「慈濟幫忙我這麼多,實在很謝謝你們!」
為了讓居家關懷戶、照顧戶及獨居長輩感受過節氣氛,慈濟志工年年舉辦冬令發放,今年在全臺各地共致贈一萬七千多戶年禮。十五項年禮包括健康養生食品及生活用品,由志工用心打包後放入由寶特瓶回收製成的背提兩用環保袋中;照顧戶與居家關懷戶還有賀節紅包。
發放同時舉辦圍爐活動,從元月二十五日起到二月上旬,在全臺十八個縣市進行三十七場。
阿伯的「護身符」
嘉義聯絡處歲末圍爐席開四十八桌,迎接三百五十二人聚會。人氣沸騰,微寒的空氣中飄來香味,「好像是爆米花的味道!」拄著拐杖的林阿伯瞇起眼享受著綿綿的香甜味,身旁的志工問:「還有紅豆餅和棉花糖,您要吃一點嗎?」林阿伯笑著說:「我的身體不允許啦,不然我也很想吃!」
來自民雄鄉、七十歲的林阿伯獨居,二○一○年成為慈濟照顧戶,他罹患心臟疾病,動過心血管繞道手術又有肺積水,腳曾受傷無法走遠路;雖然樂觀開朗,但一年到頭常往醫院跑,疾病消磨志氣,平常沒有說話的對象,每月慈濟志工的到訪是他生活中最盼望的事。「志工來陪我,讓我心情很好。我會看日曆,數著志工可能會來的日期,如果晚了幾天我都知道喔。」
來到義剪區,他說想理個光頭,志工驚訝地問:「會很冷喔。」他回答:「理光頭比較整齊,也不用常常麻煩別人。」
佛堂裏莊嚴的佛號聲響起,領取紅包的時間到了,林阿伯張望著,當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來到身旁送上福慧紅包,他掩不住激動,老淚縱橫。
「別人說是紅包,但對我來說這是『護身符』,意義很大!」阿伯說,第一次領到福慧紅包那年住院兩次,第二次領紅包那年住院一次;阿伯把紅包珍貴地緊握著:「這次再領到上人的紅包,希望身體能好起來,以後我也要來當志工!」
簡副院長鼓勵他:「身體病痛是一時的,心情最重要喔!」
看重自己,最佳爸爸
在新北市三重慈濟志業園區,志工以七十四桌素筵款待來自新莊、三重、蘆洲、中正、萬華等地區五百零四位長期照顧的老朋友。
施先生一家六口站在臺上,還沒開口就泣不成聲:「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不一樣了!」他回想過去——不孝順父母,親子關係不佳,只想依賴社會資源,鄰居也敬而遠之!
訪視志工陪伴關懷,鼓勵「發好願、做好事、說好話」,深深影響了他;之後他不只認真工作撫養兒女,也開始布施助人。施先生鼓勵在場的人以他為借鏡,及時行孝行善,「相信只要看重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
陪伴這一家人近三年的何淑萍說:「剛來關懷時,常常看到孩子們有一餐、沒一餐的窘境,相當不捨。」於是志工常帶米、帶菜前來,深怕四個孩子餓著了;志工們也不時從環保站覓得新的彩色筆、鉛筆盒等文具帶來給孩子。
「施先生其實很熱心,只是缺乏自信,長久的生活習慣造成今天的困境。我們總以上人的法,苦口婆心勸導他。」何淑萍勉勵施先生:「只要自己不放棄,別人也不會放棄你!」
這兩年,施先生找到保全人員工作,孩子們也努力念書,長子、長女成績進步,去年一整學年全勤,領到慈濟「新芽獎學金」;這分鼓勵影響到家庭氛圍,一股被看重及肯定的力量激勵著他們。
「他有穩定的工作,在家時間也會幫忙照顧孩子。」太太面帶笑容地表示,先生改變許多,家中生計也有了著落。
施先生說:「師姊常勸我脾氣要收斂一點,更不厭其煩地提醒我:『你是孩子的模,要對孩子、老婆好一點。』還要我跟街坊鄰居結好緣。」他學習放下身段,去向之前有過口角的鄰居道歉致意,在彎腰鞠躬的當下,他發覺心中的怨氣全消了!
施先生說:「謝謝志工沒有看不起我,還把我當家人看待。我知道自己是孩子的榜樣,我要做好,讓他們知道爸爸變好了!」
對於施先生能走出失業喪志的陰霾,何淑萍感恩組內近十七位志工,不間斷地接力關懷、為施先生打氣,在此過程中大家所分享的鼓勵話語,也間接地教育了自己;這分正面的力量不僅影響案家,也讓每位志工受益良多。
 |
〔圖說〕高雄鼓山區陳阿嬤照顧著阿公,夫妻感情好;志工不時來訪,這天送上年禮,阿嬤直說每一樣都很實用。(攝影/陳裕炎) |
老來相伴,重情重義
在圍爐前,各地志工一戶戶訪視邀約參加圍爐;無法前來的人家,志工親送物資到府。
一包包物資整齊堆疊,負責載運的高雄志工吳銘榮特地將車子擦拭得乾乾淨淨;出發分送前,訪視志工陳虹蓁再次集合大家仔細叮嚀:「用很虔誠的心把物資送到照顧戶家中,也要把溫暖送到他們心坎,傳達新年祝福,讓他們知道人生並不孤單。」
陳阿嬤從屋裏看到志工的身影,不等敲門就出來迎接了,她開心地說:「從早上我就一直算著時間,想著你們應該快來了。」
七十歲的阿嬤膝關節退化,坐著輪椅,仍親自照顧中風臥床的先生,從早晨到黃昏,日日幫老伴刷牙、洗臉、餵藥、倒尿、翻身,這一照顧就是十二年。
「也會覺得累啊!現在體力不比以前,但是有老伴在身旁也是好啊!」陳阿嬤一邊說著一邊泡五穀粉給老伴喝。因為中風而失去語言能力的阿公,張開嘴好像要表達著什麼,「好啦!我都知道,你不要哭啦!」阿嬤笑說:「他年輕時很在乎我生氣喔!現在只要他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他要什麼。」
阿嬤握著老伴的手,志工們鼓勵她對阿公說「我愛你」,阿嬤害羞地說不出口,阿公被這一逗弄,破涕為笑了。
陳阿嬤和陳阿公結褵五十載,兒女都有所成就,但是社會型態的變遷,必須到外打拚事業。但兩老並不孤單,慈濟志工長期陪伴,常逗得老人家開懷大笑。阿嬤說:「我最喜歡慈濟人來看我了,每次都很熱鬧。」
這天,原本無法發聲的陳阿公,竟然用力大聲說出「感恩」,讓阿嬤及志工喜出望外。志工摟著阿嬤要合照,阿嬤開心地說:「好啊!留個紀念也好。」但不知何時,阿公已沈沈睡著了……
●
「回家」圍爐的照顧戶,有人第一次來,也有人已經來了好幾年;在靜思堂大廳的佛前禮佛,很多人駐足、合掌,久久不離去,他們的神情像是在報告著自己去年的悲歡離合。佛旁擺置的「竹筒歲月」大甕,一直響著錢幣從剖半的竹竿順勢滾落的清脆聲音,這是他們對自己來年的祝福,希望多擁有一分力量自愛和愛人。
年年月月持續的陪伴,圍爐年菜中,溫暖心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人生風雨中有愛扶持,一起迎接歡喜福慧年。
(資料提供/紀秀妙、李秀裡、黃麗玉、蔡玉玲、張瑛芬、吳淑麗、孫姚鵑、陳筱娟、鍾詠翔、鄭淑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