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衛家人的共同語言

〔圖說〕衛家八個手足,除老三、老五、老七已往生外,其他五人全都是慈濟人。右起為老么衛麗娟、老二衛琪南、老大衛琴妮、老四衛志堅、老六衛麗敏,法親之情猶較血緣關係更深。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衛家手足開枝散葉,家族要團聚並不容易,
卻經常在慈濟活動中不期相遇。
長輩帶動晚輩做慈濟,讓好觀念影響一輩子;
晚輩鼓勵另一半做慈濟,共同話題說不完……


開始聽到小妹衛麗娟做慈善工作,長她十六歲的大姊衛琴妮有點不以為然。「今生註定要承受那些貧病之苦,因緣到了就要受;你若介入幫助他,不就破壞了這層因果嗎?」衛琴妮認為,慈濟固然好,但就只是個做好事的團體,「還是專心念佛比較好!」

衛琴妮跟著長輩念佛拜佛,能分享佛法,也享受念佛拜經的那分安然自在;「只要一誦經,我就感到渾身輕鬆舒暢。」

衛麗娟雖無法直接答覆或說服大姊,但會在忙不過來時請大姊「支援」志工勤務,藉機讓她多接觸慈濟;卻沒想到後來反而是孫子「度」了外婆。

一天,就讀幼稚園的孫子飯吃太慢,衛琴妮忍不住放大聲量叼念:「這小孩怎麼這樣,吃個飯這麼慢。」孫子慢條斯理地回應:「阿婆,我們老師說,心地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喔。」

〔圖說〕衛家五姊妹心疼父母在文革期間所承受的磨難,即使再辛苦,全家人始終緊緊相繫。右起為衛琴妮、衛麗敏、衛琪南、衛麗娟與已往生的老三衛嘉蘭。(相片提供╱衛麗娟)

衛琴妮心想:「喲,不得了,你這個小孩,竟教訓起長輩來了?」她按捺住脾氣問:「你這話從哪裏學來的?」孫子拿出學校課本,衛琴妮翻了幾頁來看,結果被吸引地一條條、一句句給讀了下去,「這『靜思語』真的是好啊。」

人生活到六十幾了,她發覺靜思語字字句句觸動到她的人生體驗與心境。「我學佛多年,脾氣、習氣是否有改善?」她自認是個好人,但待人心態與說話語氣,似乎仍有進步空間。基於喜歡靜思語,她開始參與慈濟活動;那時她經營服裝工廠,因此偶爾也會帶員工一起參與、了解慈濟。

二○一一年,衛麗娟偕大姊衛琴妮、二姊衛琪南、六姊衛麗敏、姪女金蔚等人來臺灣,在臺北小巨蛋觀賞「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當「爐香讚」一響起,衛琴妮就開始落淚,全場整整哭了三個小時。她說,參加拜懺法會已不知多少次,但像慈濟「用現代、創意的方式來辦水懺法會」,她卻不曾見過。她的心被「法水」洗滌了,「既然這懺悔法門那麼好,我也要幫忙出些力,即便只是多影響了一個人,相信對社會也有助益的!」

二○一二年底受證為慈濟志工,她更積極投入貧病訪視、冬令發放、回收分類及讀書會等活動,真正體會到上人所說的「見苦知福」,更確定「佛法生活化」的方向沒有錯!


〔圖說〕衛琴妮學佛多年,參與慈濟讓她感受到念經更要行經,走入人間苦難。今年六十七歲的她,天天觀看大愛臺法音節目,也常在讀書會負責導讀。
在常熟播撒慈濟種子

二○○八年,當衛麗娟從四川災區返回昆山,在衛家引起一陣「騷動」,大家好奇她「怎麼進入災區的?」「為什麼沒邀約我們?」衛麗娟的外甥女金蔚反應尤其激動:「怎麼自個兒偷偷去?都沒告訴我……」她打破砂鍋追問到底。

地震後,金蔚一直想去賑災,既沒機會跟著機構組織進入,一個人去也擔心安全。她沒法感受衛麗娟所說「一天幾乎削去一年份量的胡蘿蔔」或「一天做出超過三千份便當」的辛苦,但衛麗娟告訴她緊接而來的九月一號,慈濟將有一連多天的愛心酥製作及義賣活動。金蔚數算著日子,終於等到那一天,從常熟趕往昆山,參加了生平第一個慈濟活動。

「好多人聚在一起,搶著做事,沒人想要偷懶休息。」金蔚感動地說,現場大約有四百人吧,週末假日更多達六、七百人;一大片藍衣白褲,好像大家庭,一直有人貼心地招呼,要家人們「多喝水」、「多用點心」等。

既然有感動就要有行動,活動結束後,她追問衛麗娟還能做那些好事,她也想捐錢透過慈濟幫助人,「但我又擔心不知道要捐多少錢才夠,一個月十塊錢會不會太難為情了?」衛麗娟跟她說,愛心不在於錢的多少,而是要長長久久的。

之後,金蔚不時來到慈濟位於蘇州的志業園區,參與手語團康、志工培訓等課程,愈是了解就愈想花時間投入,二○一一年終於如願穿上那身她最愛的慈濟旗袍,成為蘇州常熟地區第一位慈濟志工,而在這兩年內她也帶出許多社區志工;二○一二年底,她更陪著媽媽來臺灣受證慈濟志工,一起推動慈善志業。

三十多歲、已為人母的金蔚,曾經讓媽媽衛琪南很擔心。金蔚十歲前由奶奶照顧,十歲後回到父母身邊;或許隱約潛藏著一分心結,她內心剛強、行為叛逆,高中畢業後不想繼續升學,頂著一頭爆炸短髮,穿著時尚,跟隨歐風流行坦胸露背。

「媽媽叫我向東,我肯定朝西……」金蔚說,以前很自我,不擅溝通,直到做慈濟才察覺到自己的行為原來會讓母親很傷心。

〔圖說〕從安徽來蘇州常熟十多年的婦人,平日在路邊幫人縫補衣褲掙錢養活一家人;酷寒冬天,她將外套包裹全身,仍凍得直打哆嗦。金蔚見了不忍,將她安頓到自家商廈牆角遮風擋雨,並請保安人員別再驅趕。

她想全心投入慈濟,但也有經濟壓力。沒想到母親要她安心、全心去做志工,會當她的後盾,「我很感恩媽媽,要用行動報答她,更用心做慈濟。」

衛琪南說,確實有人問她,女兒不做事業怎麼辦?還有外甥女放暑假不跟大家一樣上補課,竟然參加慈濟活動!「我說,一個人有德比有文化知識更重要。特別現在這個社會,進慈濟是對孩子最有益的事情,在心靈種下一顆善種子,可以影響一輩子。」她笑說:「衛家不管老幾,全部的孫兒女通通去慈濟參加營隊!」

衛琪南與女兒有了「共同語言」,互動也不同了。「媽媽一向很忙,彼此講話時間不多,現在反而常有機會分享慈濟。」金蔚說:「家族聚會時,我們的話題就是慈濟!」


靜思語管理哲學

在常熟市區最熱鬧的精華地段,衛琪南經營一棟百貨商廈,占地兩萬平方米、樓高六層,員工八百人,在一九九七年興建啟用時,是常熟地區最大的百貨建築。

在商場打滾了三十二年,從小店鋪、中型商鋪到大型商廈,從營業員、店長到主任,如今擁有百貨商廈,自營品牌產品琳瑯滿目;但衛琪南其實很不喜歡被說成是「女強人」,因為早年即學佛的她懂得謙卑、縮小、不張揚的力量,「為何要強呢?」她說。

儘管這麼說,許多員工還是很怕「衛總」的,見她迎面走來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兩腿發抖。「我一直以為我這個人挺和善的,大家是尊敬我的。」衛琪南說,因為事業做得大,煩惱也多;希望賺錢讓員工開開心心的,當員工做事不順己心,就難免不高興,雖然自認是好主管,但總是聲色嚴肅、就事論事。

「直到接觸靜思語,對我影響很大。」她認為,靜思語有很深刻的管理心理學,「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心美,看什麼都美。」當心態轉變,連生活、管理成效都跟著不同了。

「杯子缺角視為圓。」衛琪南記得上人曾說,天天看人家缺點就會忘記自己也有缺點,多看人家優點,那就會變成自己的優點。待人圓滿,才是最好的領導方式。

〔圖說〕衛琪南將靜思語運用在管理上,在她所經營的商場百貨隨處可見「驚喜」,各個精品服飾櫃架上均有靜思好話立牌,與顧客分享人生智慧。

衛琪南說,有次與同仁談話,當她試著去讚美對方,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從緊張到放鬆,也承認自己確實有些地方做不好,很感謝主管的體諒。「她的心開了,我也是,這樣的感覺很好。以後在生活或工作上,我也以這樣的方式去溝通。」

「學了靜思語後,變化最大的其實就是我們衛總啊!」跟衛琪南有二十多年商場情誼的江虹直言,現在見她常面帶微笑,也會站在對方立場思考。衛琪南說:「這麼大一間百貨公司,就我一人是沒辦法的,要依靠大家一起努力。」

「商場其實也是個善場,我希望提供顧客的不只是物質需求,還能有精神糧食。」衛琪南心目中最好的精神糧食就是靜思語了!她在各個專櫃及產品陳架上放有靜思語立牌,不定時更換,還在商廈一處電子螢幕天天播出證嚴上人開示;周年慶或年節贈禮,她也送給客戶靜思語。

商廈服務臺上放有「竹筒」與「靜思語小籤」,讓員工、顧客投幣捐款發好願,也能自取小籤讀一句靜思好話。

甫來化粧專櫃工作不久的王靜,這一天看到櫃上靜思語立牌更新了,她好奇問主管陸美華那句靜思語的意涵。王靜說,無論是逛樓、看物或買單,都有機會見到靜思語,這棟百貨裏的人文味兒,她在其他商場裏可從沒見過。

陸美華是資深員工,也參加過慈濟活動,有的老顧客會來和她聊聊生活,彼此就像朋友的關係。她認為,每天和消費者頻繁接觸難免疲倦,但讀讀靜思語可以紓壓,也提醒自己和顧客可以不只是買賣關係。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衛麗娟的六姊衛麗敏,二○○七年在小妹的邀請下,參與了昆山慈濟歲末祝福活動;眼看著影片中全球災難四起,悲心被喚醒,忍不住一直掉淚。她也沒有缺席愛心酥義賣活動,不過大家勇猛精進的態度,所謂「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的幹勁,著實讓她有些害怕。

〔圖說〕廚藝好的衛麗敏(右)和衛志堅(左),常在大型活動中負責香積工作,甚至自備大蒸籠、大鍋子及食材等,烹煮出營養餐點作為前線志工的後盾。

但她還不及退卻多做思考,已經跟著志工四處跑,「慈濟事務多,我投入也可以分擔一點。」在寒冬往貧窮的蘇北沭陽,他們為孩子發放助學金避免輟學;協助醫療單位,為白內障貧困老人進行手術、重見光明。

自費自假做善事就罷了,在團隊生活行進間,衛麗敏最不習慣就是「規矩」,行住坐臥、用餐排隊均有統一形式。想著自己在社會也有些歷練了,與其讓人提醒舉止,不如率性自在就好,「覺得很麻煩,想跟他們說下次我不參加了。」

但說也奇怪,一次又一次,她竟有了不同體會,「團體人多,大家出入間整齊,看起來很有紀律。」衛麗敏發覺,人文之美原來很攝心。

過去,衛家姊妹最擔心的是老四衛志堅,因為他從十六歲起學會抽菸,肺功能變得很差,後來又沈迷賭博,直到被姊妹們「拉」進慈濟後,他不但戒菸戒賭茹素,更經常和妹妹衛麗敏、妹夫毛衡生三人聯袂承擔起大型活動的香積掌廚,以美味素食填飽數百乃至逾千人的肚子。

衛麗娟的外甥女鄔金玉,在汶川地震後很想領養災區喪親孩子;衛麗娟建議她或許可透過另一種方式來傳遞這分愛——就是加入慈濟志工,無私地付出愛與關懷給更多需要的人。

衛麗娟說,雖然三姊衛嘉蘭已不在人世,但由她的女兒鄔金玉做慈濟,也算是五姊妹都不缺席。

而引領大家加入慈濟的衛麗娟,先生顧寅春最初不能理解太太加班夜歸,隔天卻早起去參加慈濟活動。太太想接引他做慈濟,沒經過他同意,直接幫他報名志工培訓,「她很專制啊。」顧寅春說,進來慈濟後他也才發現:「原來不只我太太一人那麼投入!」


雖然衛家人多在昆山,若要全家族齊聚,也得特地找時間;加入慈濟後,大家最常在各種慈濟活動裏,不約而同地相遇相聚;「法親之情,比血親之情更濃厚。」衛麗娟說。

大姊衛琴妮在二○一○年時,發願並如願地賣掉了服裝工廠,「掙脫出事業的綁縛與枷鎖後,真是感覺一身輕!」她每天晨起,先做早課拜經,然後聆聽上人開示,其他時間用來做慈濟。

「與其一直念經,不如起而行經。」衛琴妮說,念佛是「為自己」,做慈濟要無私地「為眾生」。

衛琪南則說,接觸靜思語,內心不斷昇華,不僅在公司,對待家人也一樣,「對我周遭的人,我感覺是愛得更深了。」說起愛女,她很安心:「以前,金蔚就像個男孩子,想講什麼就講什麼,心急;進慈濟後各方面都改變了,考慮別人多了,心更柔軟,也更有智慧。」

〔圖說〕元旦昆山慈濟歲末祝福,是慈濟大家庭的聚會,也是衛家全家團員的時光。由姊妹率先投身志工,隨之延伸到先生、子女及姪孫輩等,宛如一株大樹伸展,庇蔭更多人。

從衛麗娟起了頭後,家人一個個走進慈濟,慈善的馨香與芬芳,在衛家向四周傳遞。當他們驚喜地發現對方轉變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也改變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