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張玉蓮 做到不能做為止

〔圖說〕張玉蓮二〇一一年拿到花蓮慈濟醫院致贈的感謝狀,她感恩在志工服務中收穫更多。

◎撰文、攝影.李美儒

「有志工勤務,一定要叫我喔!」
有感於年紀大了,張玉蓮不捨得錯過任何一次機會;
她認為只要頭腦清楚、手腳還可以動,就是福報,要做到不能做為止。


大年初四清晨八點多,七十七歲的張玉蓮在廚房洗番茄,毫無徵兆下一口氣吸不上來,整個人慢慢地癱軟下去。正在泡咖啡的先生李阿同見狀,快步跑過去將她抱住,一邊拍著她的背一邊大聲叫道:「玉蓮,你是怎麼了?」

張玉蓮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有了呼吸。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不只家人難以承受,也令慈濟法親們不忍面對,助念時紛紛紅了眼眶。

「阿同師兄打電話來說時,我還一直問他有沒有說錯?等確認是事實後,當下就覺得玉蓮沒有病痛就走,很有福報。﹂看著精進不懈的張玉蓮,這樣說走就走,志工簡阿葉印證了「人生無常」。「記得她時常講,有什麼活動就要告訴她,因為年紀這麼大了,能夠做到什麼時候不知道。」

二○○七年元月,七十歲的張玉蓮在參加告別式途中,下車時發生意外,大腿骨折,休養兩年痊癒後,告訴志工羅月娥:「有志工勤務一定要叫我。」

二○一一年慈濟醫療志業滿二十五年之際,她於花蓮靜思堂獲頒「銀牌」感謝狀,感恩她在慈院當志工十一年,服務時數近一千兩百小時。她珍惜每次付出的因緣,曾說:「雖然我一年年的老,走路一跛一跛的,但只要大家不嫌棄我年紀大,我會永遠做下去,做到不能做為止……」


樂於補位,少做多失

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張玉蓮,就讀小學時遭逢二次大戰而休學;臺灣光復後父親調到桃園鐵路局當副局長,全家人以宿舍為家。雖然生活清苦,但父親讓她繼續上學;畢業後她到附近工廠工作,家境也漸入寬裕。

張玉蓮二十歲時,母親氣喘重度發作,她著急地頂著寒風大雨跑回家,看到母親已奄奄一息。她跑到屋外對著老天爺虔誠地跪拜,祈求讓媽媽好起來,但最終不能如願,她傷心欲絕;往後在路上只要看到媽媽帶著孩子的溫馨情景,她就會忍不住難過哭泣……

二十七歲時嫁給務農的李阿同,他溫和善良又體貼,婚姻生活安穩踏實,育有四女一男。六十幾歲時,夫妻倆看完一本《慈濟月刊》,決定成為慈濟會員,之後張玉蓮坐慈濟列車回花蓮尋根,開始參與慈濟志工。

〔圖說〕張玉蓮與李阿同夫妻並肩行善,在住家旁的菜園資源回收做環保。

每天早上她透過慈濟廣播,聆聽上人開示,法入心、法入行,惋惜著自己沒有早一點走入慈濟。「上人說:『有願就有力』、『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我每一句話都抄起來,有空再翻開筆記本,那每頁每行的好話都是在提醒自己。」

第一次去助念,她用很虔誠的心一直念,居然念到淚流滿面。「晚上,我夢到亡者笑嘻嘻地來跟我說謝謝。」她感到很不可思議,往後更積極做志工。

二○○二年受證慈濟委員後,張玉蓮常去慈院服務,最高紀錄一年回花蓮做梯次志工七次。有回照顧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婆婆,眼神空洞,整天不說話,這讓她深思——人活到老就會變得如此嗎?她自我警惕要顧好身體,還要惜福再造福。

「我現在頭腦清楚,手腳還可以動,有什麼志工勤務我就做什麼,即使家裏工作做一半,我也可以馬上放下,趕快去付出。有次一位師姊打電話來,緊張地說明天不能去當醫院志工,我也立刻說好,我去補位。」


張玉蓮第一次到醫院做志工時,看到一位車禍重傷病患,戴著氧氣罩說不出話,返家後殷殷叮嚀家人出門更要注意安全;她在街上只要看到行人和車子匆匆而過,會默默祈禱:「要平安喔!」

祝福人人平安的張玉蓮,擁有一顆善良純淨的心,自己卻無預警地先走了,留給大家很多的不捨。先生李阿同哽咽地說:「我去花蓮做志工,她都會說:你盡量去做沒有關係……還有一次我去載回收物,回到家已經下午兩點多,她就說我也不先打個電話回來,讓她一直等……」

〔圖說〕每月志工們固定到桃園龍安派出所幫警察量血壓;張玉蓮長期參加這項關懷勤務,適時提醒員警們照顧健康。

小女兒李麗雯隔天清晨從德國趕回臺灣。她說:「媽媽對我們很關懷,什麼事情都一再叮嚀。走進慈濟,讓她從自卑變得有自信,很感謝慈濟給她一個光環。」

張玉蓮如願地捐出大體,成為大體老師。去年跟她同梯去花蓮慈院當志工的羅月娥說:「當時她就跟我說,往生後要大體捐贈,乘願再來,再來做慈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