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啟發孩子溫柔的心

◎撰文‧周柔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插畫‧李讚成

孝順,不是等父母年邁才做的事;
現代社會,孝順尤其需要機會教育,
透過「境教」,在心田播下敬老惜緣的種子。


要啟發孩子們的本性良能,境教是最容易且真實的。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慈濟大學東語系中文組一年級上慈濟人文課的同學,偕同志工來到吉豐養護所關懷陪伴老人院的阿公阿嬤。

在車上我告訴孩子們,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阿公阿嬤,互動時,可以蹲下身子,高度要比老人家的視線低,動作要輕、講話要慢;如果語言不通,可以請師姑、師伯們幫忙翻譯。

在「幸福的臉」音樂帶動開場熱身後,同學們立即融入阿公阿嬤身旁,「一比壓壓,一比一比壓,一比壓壓,一比一比壓……」,隨著輕柔的按摩,同學們慢慢貼近阿公、阿嬤的耳邊交談:「阿公,按呢力咁好?」「阿嬤,按呢有爽快否?」

協助老人家進食,對同學而言是首次經驗;有的跪著、有的蹲著,小心翼翼地餵入布丁。同學們表示,看到這些阿公阿嬤,也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可是自己卻從來沒有如此貼心親近過他們。孝順是一種習慣,敬老惜緣的種子一旦撒下,希望可以深植在同學們的心田。

後來,同學們跪在阿公阿嬤前,輕輕柔柔地為他們塗上乳液,連腳趾頭都不漏失,感動了阿公阿嬤們,大家豎起大姆指,稱讚慈大的孩子。許多同學聽到阿公阿嬤說兒女從來沒有來看過他們,心有所感:「我以後絕對不會把父母送到養老院。」

在同學們帶來的歡樂歌舞聲中,阿公阿嬤都笑了,不知道他們有多久不曾如此開心。要離去前,阿嬤們捨不得放開孩子們的手,不禁哭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老人家而言,同學們像是自家孫子那張童稚的臉孔,一個笑顏,一聲問候,連一雙陌生的手都變得溫暖。孩子們說:「我們還會再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是一顆心,不是等父母年邁才做的事,應及早做。

「孝」字的象形,是老人形下有子。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過去的社會裏,孝順不需要特別教導,隨時隨地可見晚輩對長輩的請安、奉茶。然而,在現今小家庭的生活裏,祖父母大多另住,孩子看不到父母孝敬祖父母的身教,孝順就需要機會教育。

教育結合社區,人文道德教育透過境教,更能啟發孩子溫柔的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