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至三十日 有心,還要「用心」

◆ 1‧28~30《農十二月‧十七至十九》
【靜思小語】只要有心,皆能成就;只要用心,即能克服困難。
行正向,留福慧足跡
巴西一家夜店日前發生大火,造成兩百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早會時間,上人感嘆人間醒覺者少、迷茫無明者多,教眾要好好把握時間,踏踏實實過好生命每一天,為人間留下福與慧。
「縱情狂歡卻意外喪生,短暫的生命空過,只餘遺憾。要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踏實度日,為生命留下福慧足跡。」
大雪紛飛的冬日,人情卻很溫暖;海外慈濟人陸續舉行歲末祝福典禮、關懷貧困人並致贈物資。美國北加州慈濟人在庫菩提諾社區舉辦歲末祝福,演繹「至誠發願」片段,莊嚴道氣感動臺下觀眾,共同發願行善助人。
在臺灣,各地分會、聯絡處正展開物資打包、籌備冬令發放暨圍爐之事,為長期照顧戶用心設想與備辦年貨的貼心,展現溫馨的人情味。花蓮慈濟醫院連續三年義賣素粽,購買禦寒衣物送給街友;今年更邀請街友出席院內下午茶會,一起吃臘八粥、致贈禦寒衣物、香積麵、吐司、巧克力等食品。
上人讚歎醫療志業體同仁用愛付出,與志工合和互協為貧病人拔除身心之苦。「慈善、醫療,如左右一體;教育、人文,如心腦一致。雙手健全、心腦並用,就能伸手扶助老弱殘疾人,悲智雙運膚慰眾生。」
與清修士談話,上人強調,內修是功,外行是德,內外功德合一,才能統領大眾。「有緣的人說話,是讓人能受用的法;無緣的人說話,容易變成是非。所以平時要用功修行,還要結好眾生緣,所說的話自然能讓人接受。」
「為何有人今生多行善,仍不免有些無奈的遭遇?」面對訪客提問,上人指出,人人皆隨業力牽引而生,前生造作,寫就今生劇本。
「所謂『一善破千災』,是提醒人們莫再造惡業。遇逆境糾纏、彼此的惡因緣緊密相絞,若不與其計較,這波惡因緣終會漸漸淡去。」
求菩薩,不如做菩薩
深夜花蓮接連發生多起地震,二十九日早會時間,上人開示:「面對天地間四大不調的現象,要時時戒慎虔誠、心懷感恩付出。只要人間有愛的能量,就能促進社會祥和,度過天地間各種災難。」
在遙遠的辛巴威,二○○六年至二○○八年惡性通膨達到巔峰,最艱困時連基本的民生物資如麵包、食用油、麵粉、洗衣皂、蠟燭等都非常缺乏。居住當地十六年的臺商朱金財,在困難的生活中起了「布施轉業障」的念頭,開始濟貧救苦。
但在政經局勢最混亂時遭逢四次搶劫,曾經讓他萬念俱灰;直到二○○七年十一月接觸慈濟後豁然開朗,從「付出有所求」的心態,轉為「行善是本分事」的心念。已接引約兩百四十位本土志工的他,去年底返臺隨師,用心看臺灣慈濟人如何做慈濟;回到辛巴威之前,他立願要承擔起人間菩薩招生重任,更用心接引當地人士。
上人讚歎朱師兄長年來盡其所能,就地發揮愛的能量,在窮苦動盪的社會中帶動善效應,化不可能為可能。
「他聞法精進,認為與其要求菩薩保佑,不如自己當菩薩。轉變了過去拜求保佑的心態,以慈悲、智慧在苦難人間付出、造福,真正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由此可見,人間事只要有心皆能成就,只要用心,即能克服重重困難。」
付出愛,拔除眾生苦
農曆年關將近,香港慈濟人一月十九、二十兩日,前往長沙灣福榮街兼善里的舊式唐樓區關懷居民,走訪二十棟大廈、一百二十戶,其中七十五戶願意打開門、十六戶同意慈濟人探訪。
三十日早會時間,上人讚歎香港慈濟人如「常不輕菩薩」般,放下身段、細心寬容,主動到有需要之處付出,受挫亦不起煩惱;每至一戶拜訪,就好像修行又通過一關。
「再繁華的都市,難免也有窮困人。現代人為防受騙,總是緊閉心門;慈濟人即使吃了不少『閉門羹』,仍輕安自在、鍥而不捨尋找需要幫助的人。」
瓜地馬拉去年十一月七日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四地震,許多民眾棲居在塑膠棚下。當地慈誠、委員僅八位,強震後三次勘災、兩次發放,一月二十日再度致贈偏遠居民玉米粒、黑豆、油及生活用品,嘉惠兩千兩百九十戶。
曾任瓜地馬拉駐臺武官、現任軍區副司令的卡西歐上校,主動向軍方請求承擔此次任務,帶著全家人和部隊同仁,共同付出大愛;臺灣大使館孫大成大使也帶動同仁、家屬和農技團參與。
上人引以教眾:「若欲『利濟眾生』,就要『悲智平行』;啟發一分『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慈悲心,也要運用智慧合和互協、集中力量、借力使力、群策群力;能如此,凡事就不困難。」
心富有,自利更利他
與氣象專家彭啟明博士、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范建得教授等訪客談話,上人指出,心富比身富更重要。
「心靈富裕的人富有愛心,生活儉樸、助人為樂,能把握時間、投入人間、在廣大的空間中施展慈悲與智慧,過著自利利人的踏實人生。」
與企業家談話,上人表示,在人間做任何事,都要運用佛法精神。「企業開發的過程必然污染天地,而當環境不堪負荷時,貧困人首當其衝,最終受害的將是全人類!唯有放下不斷求取財富的心,人群才能真正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