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 身脫貧,心致富

◆ 1‧27《農十二月‧十六》
【靜思小語】不只幫助貧者生活脫貧,還要引導其心靈因有愛而富足。
最徹底的拔苦
慈濟歷史上的今天——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貴州第一個慈濟移民新村——羅甸縣董架鄉「抹尖慈濟新村」落成,共三十二戶遷入。
此一建村因緣,要從一九九七年九月談起。慈濟人首次前往受水患、冰雹侵襲的盤縣、興義市及丹寨縣勘災,看到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因災而雪上加霜,於是展開發放與關懷,並在以苗族為主的丹寨縣助學、建校;之後更進一步深入麻山地區,關懷貧困居民。
貴州山鄉向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順口溜;慈濟於二○○○年展開扶困計畫,從教育助學、貧困農戶遷村、特困戶生活補助等面向,長期伸出援手;迄二○一一年止,共在羅甸、紫雲、花溪、納雍等地,援建九個慈濟新村以及四所學校。
從無電的山村遷居到交通便捷、有水有電的新家後,抹尖慈濟新村的居民已度過整整十年歲月,生活大幅改善。農曆年前,慈濟人與抹尖新村和上翁井村共三百多位村民圍爐,村長蔣本榮一家脫貧轉富後飲水思源,帶著十多位村民參與今年慈濟冬令發放,陪伴志工家訪、協助張羅圍爐準備工作等。
圍爐的村民排隊響應「竹筒回娘家」,陶緒英女士捐出錢幣時激動地說,自己生活也不容易,但能幫助別人,讓她高興得想哭。
「一切唯心造。即使是有史以來難以改變的窮困,只要有人真正用心關懷、長期用愛協助,終能轉變。」早會時間,上人欣言,因為有善因緣,讓貴州麻山地區長久以來貧窮的歷史得以改變。
「許多人皆認為『救急不救貧』,但慈濟在救急之時,也尋求救貧的方法與機會。慈濟人『難為能為』,幫助貧者脫貧,還要使之致富——不只是生活富有餘,心靈亦因有愛而富足。這才是根本的濟助,也是徹底的拔苦。」
上人肯定表示,慈濟為貴州移民遷村、助學安養,讓居民安身心、安生活,做得很完整;十多年來已將難行的道路走成平坦大道,讓苦難人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