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至二十日 饒益眾生

◆ 1‧19~20《農十二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人人都有無限潛能,只要願意做,而且做對的事,就能饒益眾生。
有醫師真好
清晨在彰化靜思堂,大林、臺中、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等主管來向上人請安、共用早齋,上人勉強以沙啞的聲音,感恩並期勉大醫王們要合和互協。
與彰化人醫會等訪客談話,上人分享這兩天感冒失聲,感恩醫師的診治才恢復聲音。「置身在無聲的世界,感受真苦!僅是發不出聲音就很痛苦了,更何況因老、因病、因殘而困在病榻的人,更是苦上加苦。有醫師真好!」
上人表示,生命需要天地生養,一旦有病,就需仰賴醫師治療;醫師對病人有再造之恩,如何讓社會大眾能尊重、感恩醫師,是必須努力之處。
「『出家』是志願,要『為佛教,為眾生』而盡使命,挑起人間『一大事因緣』。有使命感的醫療人員亦如是,從事醫職是出於志願,也有『一大事因緣』——要以解除人生最痛苦的『病苦』為使命。」
佛陀能拔除眾生身心之苦,故有「大醫王」之稱;上人尊重醫師如活佛、大醫王,更期許每一位醫師都是「曉了藥性、隨病授藥」的良醫。「不要為了謀生而看病、以消費行為看待醫療工作。醫療工作者要提升醫德、作為人品典範,如此才能讓人由衷尊重與感恩。」
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如何與慈濟四大志業合和互協,共同力行佛心、菩薩志,是上人最大的期待。上人叮嚀人醫會醫師在居家關懷、義診時,發現「因病而貧」的家庭,可以結合慈濟志業,予以生活補助或孩子就學補助;有遺傳疾病的家庭,可轉介各地慈濟醫院長期追蹤協助。
「用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合一的團隊力量,幫助他們改善生活、防止疾病惡化;不只照顧案主的身體健康,也扶助其家庭,給予身、心、靈徹底的救助。」
上人感恩大家愛師父所愛的人、推行師父想要做的事,也期許大家照顧好身體健康。「醫師健康、長久發揮醫療良能,病人才能健康!」
能付出是福
與彰化慈濟人座談,上人感恩眾多人間菩薩在社區付出,有助安定社會人心。
「從去年十一月開始歲末祝福行腳,每到一處都能看到整齊的『法海』,舞臺下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人人都能大聲唱誦、比出正確動作,大家心志相合,動作就整齊。很震撼、很感動!」
要救世,就要讓佛法普遍於天地之間。上人強調,人人法入心,法海昇平、法滿乾坤、大轉法輪,世界才能平安。「希望大家持續『入經藏』,讓法水源遠流長,生生世世都在法中。」
彰化靜思堂的歲末祝福典禮,上人開示:「師父時時感恩、日日感恩。這次感冒雖然說話很吃力,我依然感恩能走上臺來與大家見面。四大志業需要人人奉獻愛心,大家長年來用愛付出,師父很感恩也覺得很貼心;累積人人的愛心能量,才能將愛與善普遍在全球。」
十九日兩場歲末祝福典禮中,上臺分享的兩位環保志工——黃月枝師姊以及游興旺師兄皆身有病痛,在覺知生命的真正價值後,把握時間投入環保志工,且進一步培訓成為委員、慈誠。
黃月枝過去因為精神空虛,以逛街買東西、遊玩填補;一九九一年投入慈濟後,二十多年來幾乎以環保站為家,日日為守護大地而付出。上人稱許師姊能轉心念,改消費、享樂的習氣,投入資源回收、愛護大地環境,也帶動鄰里鄉親加入環保志工。「由此可知,人人都有無限潛能,許多事並非做不到,只要願意去做,即能成就。」
游興旺年輕時一心想賺大錢而投入特種行業,過著五光十色的生活,跌入紙醉金迷的欲念裏;大把賺錢也大把花錢,檳榔、菸酒不離手。後來結束生意經營水果攤,感覺落魄又失意,幾年前察覺身體有異狀到醫院檢查,已是口腔癌第三期。
治療期間身心皆苦,此時才覺悟過去放蕩無知、利欲薰心,做了很多錯事;發願只要健康出院,就要到環保站付出。到田中環保站認真付出兩年後,他愈做愈歡喜,回醫院檢查,癌細胞竟然消失無蹤!朋友都說他變得慈眉善目,有兩人還因此加入環保志工行列。
「無論年紀多大,或是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而讓心靈迷茫;只要念頭一轉,就能放棄享受,為地球、為人類付出,不再迷茫度日。願意去做,而且做對的事,就能利益人群。」
「環保」是當今國際間重大的課題,上人感嘆人人都住在地球上,卻恣意污染、破壞、傷害地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造成四大不調。「宇宙星球無以計數,但目前只知地球上有生物存活,所以人人要真誠疼惜、照顧地球;能愛護土地、人類與天地萬物,此即大慈悲心。」
培訓圓滿後受證為委員、慈誠,上人教眾要提起「佛心師志」——培養大慈悲心、發心立願行菩薩道,才能轉迷為覺,體悟宇宙真理。
「放眼天下,多少國家天災人禍不斷?期待大家負起菩薩使命,挑起『一大事因緣』,走入人群救度苦難蒼生。心輪轉、法輪才會轉;人人生生世世法入心、生生世世大轉法輪,就能使法遍乾坤、法海昇平!」
讓慧命增長
為讓帳目清楚、點滴善款確實發揮救助苦難的良能,上人一向不希望有不具名的捐款,每一位捐款者的資料都要詳實記錄在勸募本上。
四十六年前慈濟慈善志業克難起步,就以《慈濟月刊》登錄捐款人姓名與款項以茲「徵信」;現在仍可從文史部門所存的文字紀錄中,看到早期月刊條列的捐款資料。而月刊裏也會刊載慈濟委員幫助照顧戶的情形,讓大眾知道捐出的善款確實用在濟貧助苦。後來委員、會員漸多,月刊遂用更大的版面刊登慈濟人、慈濟事,用以教育人心。
而今推動「電子勸募本」,必須以委員專屬的晶片才能開啟,更能保障會員資料不外洩;而人文志業體出版的多種書刊也收錄於電子書中,可供大家隨時隨地深入「慈濟大藏經」,並及時接收會務訊息。於一月二十日的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呼籲大家善用電子書,不只作為勸募本,也從中接收舊法新知,引法入心。
「要善用電子書,讓法『無處不在』而且『無法不知』。法入心是長久、生生世世的,要多用心『自入經藏』——讓慧命因為法水的滋潤而持續增長。心志堅定,才能使慧命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