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5期
2013-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家在黃土高原
  慈善臺灣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大陸貴州
  喜樂證言‧大陸蘇州昆山
  人品典範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辛巴威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5期
  九至十日 惜福、造福,就有大福

◆ 1‧9~10《農十一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人人惜福、造福,彼此祝福,世間就有大福。

供應所需,長養其命

今年新竹區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來到桃園靜思堂舉辦,連續三天熱鬧非凡、場面溫馨。

許多人熱衷於廟會,拿香拜拜、誦經、拜懺以求心安,但回家之後一切如故。對新竹合心組隊開示,上人強調學佛最重要的,是時時引法入心;慈濟人當透過讀書會共修、經藏演繹,持續深入「法海」。「殷勤精進吸收法,點滴法水持續入心,臨事就不會與人計較、比較,而能夠讓一寸、退一步。」

放眼天下,苦難人何其多,上人表示,深入人間苦難付出,能見苦知福,激發更多愛的能量。「所謂『供養』,不是拿錢到道場向師父求保佑、求功德。用心接引更多人願意利濟天下蒼生——供給別人生命所需之物,使生命能夠存活、長養;為世間苦難人付出愛的能量,就是真正的『供養』。」

與桃園合心功能幹部談話,上人叮嚀,在慈濟醫院擔任志工,必須保持悲智平衡的心念,作醫病橋梁。

「醫療人員是以自己的生命,走入病患的生命搶救其生命,身心負擔實在沈重;若難以挽回病患性命,實屬不得已。身為志工,不能偏於悲心,應提起清明的智慧,引導大眾建立正向思考。」


敬信因果,培植福德

與委員號三千號以內的資深慈濟人談話,上人肯定大家長久行在菩薩道上,道心堅定;也期勉要為後進樹立典範。「看到你們健康、平安、智慧增長,繼續投入慈濟事,師父很歡喜。做好事不怕多,要日日行善、日日積福,而且廣招人間菩薩、淨化社會人心。」

一位師姊分享,過去以屠宰為業,一邊殺生、一邊念阿彌陀佛,以為念佛就有功德。上人慨示:「念佛的功德與殺生的業力,何者強大?《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最重要的,是知道理;及時放下屠刀、行菩薩道,才是修行的正確方向。」

辛巴威人民普遍貧苦,嚴重通貨膨脹造成治安敗壞、搶劫頻繁。在當地成家立業、殷實經商十六年的臺商朱金財,一向關心且救助當地貧民,卻曾遭遇四次搶劫;投入慈濟後,從大愛臺聽聞上人開示,以因緣業力自我開解,更用心投入志業。

「學佛一定要相信因緣果報;認知世間一切皆是因、緣、果、報,就能坦然面對逆境。」隨師的朱金財師兄簡短分享心路歷程後,上人讚歎朱師兄在艱困環境中獨力行善的精進,也以此勉眾:「只要有心,人人都能以有限的力量,為社會、人群付出。」

開南大學黃適卓副校長來訪。談及現今教育環境,上人感嘆,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志業、是為未來培育人才的希望工程;然而現在人心觀念偏頗、整體社會風氣丕變,讓教育工作更形艱難。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機會,雖普遍擁有高學歷,所學卻不扎實;投入就業市場,也無法耐勞、吃苦;實在令人憂心。」

慈濟教育志業在重重困難中建立,加上各級學校有志一同的校長、老師們組成「教聯會」,在校內推動靜思語教學,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希望在惡化的社會環境中,推展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為社會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

黃副校長很關心大學生失業問題,上人致勉,要有信心從推動品德教育做起。「既有辦好教育的理想,就要提起信心朝著理想精進。品德好的學生,能夠定心、靜心,學業成績自然能提升;未來也能建立責任感奉獻社會。」


付出無求,福慧雙修

與來訪的馬來西亞企業家及當地五家報社記者談話,上人表示,慈濟志工之所以能夠整齊呈現經藏演繹,是因為志同道合、心念相合。

「雖然慈濟是佛教團體,成員卻不一定是佛教徒,包含各種宗教信仰者,但大家都有為社會付出的一念心。慈濟之美並非美在華麗,慈濟道場的軟硬體都很簡單、樸素,最重要的是有人文,展現的是樸素的人文之美。」

談及慈濟推動的大體捐贈,上人說明,這是「善的循環」,也是寶貴的「生命教育」。

「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握活著的每一刻,為人群付出,這樣的生命最有價值。當一口氣上不來,把無法再運作的身軀奉獻給醫學,讓醫療工作者藉此研究人體構造、生命的奧妙,提升救人的良能,也是造福人間之舉。而醫學生了解大體老師的大捨心願,油然而生尊重心、感恩心,將來從事醫療工作,會多一分對生命的感情,能以尊重心對待病患。所以這是善的循環,也是寶貴的生命教育。」

這次來到桃園,上人感受到此地委員、慈誠真正做到「淨如琉璃」、「隊組合心」;與眾座談時欣言,慈濟人合和互協,相互讚歎、彼此關懷,讓師父最為歡喜。

「團體人多,自然有不同的見解與習氣,聽話、說話、傳話,難免有不圓滿之處。若能做到師父叮嚀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就能彌補不圓滿。」

慈濟要為社會做這麼多事,無法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故上人叮嚀大家要感恩有這麼多法親讓我們借力、使力去幫助人。

「在慈濟,人人都是以無私大愛付出。難免有人習氣不好,說話讓人聽了不舒服。若能開闊心胸,感恩他共同付出力量,成就我們做慈濟的心願;善解他說不好聽的話是無意的,自然就能包容對方的缺點。」

上人表示,身在臺灣很有福,因為臺灣是善與愛最密集之處,期望人人持續付出,累積更多愛的能量。「師父對弟子別無所求,只希望你們發『四弘誓願』,行人間菩薩道,在人群中發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何謂「四弘誓願」?上人指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學佛最重要的方向,也是慈濟人的誓願。

「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在救助苦難、為社會人群付出的同時『見苦知福』,體會佛法道理,去除自我煩惱執著。在人群中,只要用心觀察與了解,得見『無量法門』,能從每一個人身上學習到寶貴的人生經典,從中得大智慧。」

既然發心立願學佛、行菩薩道,上人強調,不能中斷吸收法水。「要持續斷除煩惱、增長慧命;這不是為師父,是為自己。慈濟從創始以來,就是福慧平行、內修外行——對外行善造福,對內修養自我慧命;能夠付出無所求,已是福慧雙修。」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