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千百庇寒士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圖說]西巴德曼干區經常遭受水患與祝融襲擊,危房破損,人畜共同生活,環境不佳,因此成為慈濟房屋扶困計畫的重點區域。
資源豐富加上近年來民主改革,
緬甸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
仰光街頭充斥商務考察與旅遊人潮,
洋溢一股蓄勢待發的活力。
擁有千萬人口的印尼首都雅加達,
無數貧民匯聚在此討生活,
全家長年棲身的茅草木板房屋頂洞穿、地層下陷,
逢雨加上漲潮,積水盈尺成常態。
華人佛教團體「慈濟」,
六年來持續在這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度,進行「房屋扶困計畫」;
沒有任何條件、不需要改變信仰,
已經為上千戶貧困家庭重建新屋,讓生活產生美好質變……
進西雅加達市(Jakarta Barat)卡馬爾(Kamal)區的北拉港村(Kampung Belakang),志工與村婦們熱情相擁。鄉村地區的濃厚人情,就連言語不通的我們,也感受到「回家」的親切感。
「等我穿戴整齊再拍照啦!」看到攝影記者將相機鏡頭對準自己,佝僂的比意(Piih)婆婆舉起柺杖,擺出「當頭棒喝」的姿態;攝影記者也假裝挨了一棍飛出去,逗得老人家哈哈大笑。
從老人家消瘦的身形以及滿是皺紋的臉龐推算,印尼共和國獨立那年,她應該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女。超過一甲子的物換星移,總統府的上位者換了好幾任,但北拉港村依舊是一派「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平靜。
比意婆婆的生活沒有多大改變,只是歲數愈來愈長,子孫愈來愈多了。「我有二十一個孫子。」不服老的她,中氣十足地說著:「可是到現在我都還能自己洗衣、煮菜呢!」
印尼文的北拉港(Belakang)意指「背後」,相當於閩南語的「後壁」。對飽受塞車、擁擠之苦的雅加達市民來說,它其實是個難得的「市內桃源」——舉目所見盡是平房與綠色田園,園圃種滿各式蔬果,翠綠的樹葉在和風中款款搖曳。
然而美景背後有著惱人的問題——除了鄰近機場航道下方、時有噪音污染外,許多住戶因經濟拮据,無力改建老屋,社區環境日漸破敗;早年衛生觀念不佳,村民與牲畜同住無隔離,更加深了疫病傳染的風險。
 |
〔圖說〕居住在僅有半個人高的「一樓」,西巴德曼干區的貧戶,以蹲或坐的方式在室內活動;頭頂的二樓木板腐朽裂開,顯示房屋結構已有安全顧慮,志工們將之列為房屋扶困對象。 |
長期關懷當地的慈濟志工陳瑞珠表示,居民多半以資源回收、打零工維生,收入低又不穩定;一天一萬多印尼盾(約新臺幣三十元)的工資,省吃儉用勉強過得去,但要存一筆錢將舊房翻新,實在力有未逮。
貧窮、髒亂的生活環境,讓北拉港村背上「落後之村」的污名;不僅政府亟思改善,慈濟人亦深感不忍,於是雙方在二○○六年十二月展開「雅加達卡馬爾區扶困計畫」,選定村內的八十二戶貧困家庭,幫他們拆掉舊房、重建堅固新屋,並整頓村內的道路、供水設施等基礎建設。
援建工作於二○○七年夏季完成,居民搬進兩房一廳、附有廚房和衛浴的新家;灰白色調的鋼筋水泥新屋,取代先前編竹為牆、以泥土為地板的簡陋舊居。
這幾年,村裏環境變得更宜人,住戶馬辛(Marshin)說:「你看看那些施工中的新房子,都不是在地人建的,是外地人過來買地建的。」
只是現在要訪查「慈濟屋」,得張大眼睛,因為有住戶把灰白基調的牆當成圖畫紙,漆上橙黃、淡藍、粉紅等色彩,畫成屬於自己的「彩虹屋」,展現了印尼原住民素樸的生命力與創意,締造出小村風情。
難得的是,慈濟人的慈善工程也帶動村民愛心,每月每戶三千、五千印尼盾(約新臺幣十幾元)的捐款雖不多,卻是「里仁為美」的具體示現。捐款者李安瓦妮(Liam Warni),和年邁的婆婆及擔任清潔工的丈夫住在村莊入口處的新房,她歡喜地說:「以前用樹葉鋪成屋頂,下雨時總會漏水。現在雨天時不用擔心了。」
生活艱難 遑論品質
在慈濟與印尼官方共同努力下,北拉港村的生活品質變好了,甚至被政府列為模範村。由於成效良好,慈濟擴大舉辦房屋扶困,這幾年來陸續嘉惠雅加達特區的西巴德曼干
(Pademangan Barat)、椰風新城(Kelapa Gading)、紀鄰精(Cilincing)區、老子街(Jalan Lautze)幾個社區。
西爪哇省(Jawa Barat)的萬隆地區(Bandung),及西蘇拉威西省(Sulawesi Barat)錫江(Makassar)地區的慈濟志工,也起而效法,以房屋改建的方式,帶動社區的進步。
西巴德曼干位於北雅加達市(Jakarta Utara),居民阿古斯(Agus Yatim)坐在慈濟援建的新房內,回憶八歲起跟著父母定居在此,將近四十年了,看著自家附近人愈來愈多,房子愈蓋愈密,但生活品質卻愈來愈「沈淪」——由於雅加達地區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西巴德曼干離海不遠,時有淹水的情形。地方政府於是把路面填高,兩旁的民宅成為低地,漲潮時海水倒灌情況嚴重。
「漲潮時,水從磁磚縫隙冒出來,所以我們睡在樓上,一樓就當廚房兼客廳。」眼看自己的家變成「滯洪池」,有能力的人紛紛把房子改建墊高;但貧窮的人沒辦法修房子或搬家,就只能將就愈來愈差的居住環境。
「你看,二樓都變成一樓了!」阿古斯指著一棟人去樓空的舊屋說道。從路面與一樓的高低落差來看,若有人站在屋裏向外看,那他的視線高度大約在路人的膝蓋部位。而阿古斯以前的房子,就是這幅令人匪夷所思的模樣,「進門得彎腰,如果一樓淹水了,我就直接從二樓爬進去。」
二○○八年初,慈濟會同北雅加達市政府及軍方,展開西巴德曼干的房屋扶困計畫,阿古斯及眾多貧困鄉親的盼望終於露出一線曙光。
但剛開始接觸慈濟人,大家卻是充滿疑慮。「因為以前有別的團體說要幫助我們,後來卻發現他們想要改變我們的信仰。」阿古斯說,他為社區裏的婦女與兒童講解古蘭經多年,對伊斯蘭教信仰的虔誠與對教義的理解無庸置疑,也因此在與慈濟人接觸,了解四大志業、行善助人事例之後,很快就肯定這些人是真心誠意地造福眾人。
 |
〔圖說〕慈濟援建新屋以灰白色系融入周遭環境,北雅加市達紀鄰精區居民在志工祝福下遷入。 |
特別是鄰居的孩子罹患甲狀腺腫大,帶去慈濟義診治療,痊癒之後,志工也沒有任何要求,「自此,我覺得慈濟是個可以信賴的團體。」阿古斯說。
援建新屋 援建希望
「以前的房子破舊,小孩子不喜歡回家,在外面跑碰到好人壞人都不知道;新房子蓋好之後,他們比較喜歡待在家裏,父母不用擔心他們學壞。」房屋扶困受惠者卡斯安多
(Kaswanto),說明了這項援助帶來的正面效益。
身為慈濟社區志工,他與太太由麗安蒂(Yuliati),跟著村長、鄰長出入西巴德曼干區大街小巷,訪視了五十戶人家,幫助真正需要的人搭上房屋扶困列車。
夫妻倆年屆四十,養育三名子女,當下正是咬牙苦撐、負擔最重的時刻;大女兒就讀私立高職會計科,學費負擔頗重,而最小的兒子才兩歲,需要媽媽照顧。全家人的生活,就靠爸爸卡斯安多在塑膠工廠上班支應。
為了省錢,夫妻倆撿拾別人廢棄的磁磚,在家裏水泥地上拼湊為地板,意外地成為獨樹一格的素人藝術,讓勞苦的生活平添幾許趣味。但這仍不足以克服房屋與周遭環境的不調,要進家門,得先低頭走過一條「迷你隧道」,才能來到客廳;而最大的問題是門前的大排水溝,一旦水漲起來,一樓免不了淹水。但是和情況更差的貧戶比起來,卡斯安多的家還算不錯。
「你們一定要來看這一家。」換上慈濟志工的藍天白雲制服,夫妻倆帶我們穿越陰暗的小巷弄,一棟腐朽的小木屋勉強地撐著,屋腳下的「生活空間」裏有床有廚具,可是高度甚低,幾乎只有小孩可以抬頭挺胸地進出;天空下著雨,床腳下的土地滿是泥濘。
相形之下,卡斯安多的家雖然也是破舊待修,但客廳地板至少還有水泥加磁磚,高度至少還能讓大家站著。見微知著,可以想見城市暗角裏,需要幫助的人有多少?
身為慈濟的一分子,卡斯安多與由麗安蒂儘管經濟情況不寬裕,依舊盡力發揮良能。除了做環保,推動「竹筒歲月」募心募款,身為家庭主婦的由麗安蒂每週四還會在大排水溝旁的公園,免費幫小朋友們課輔。
「這裏的孩子程度比較弱,我除了補習功課,還教他們懂得感恩和惜福。」擁有慈濟給她的新房後,「我要騰出前面的空間,擺放從環保站回收的圖書,這樣對孩子們的教育很有幫助。」
在熟悉社區享受天倫
「北拉港村、西巴德曼干的警察表示,以前路上常有許多年輕人無所事事,但自從慈濟援建新房之後,閒晃的人就少了。」負責房屋扶困事務的志工黃禮春,分享了房屋扶困對治安及社會風氣的加分作用。
對大部分接受幫助的社區來說,「慈濟屋」與隨之延伸的志工網絡,解決許多老問題;而在急難時,重點直接的房屋扶困行動,更能幫助受災而無家可歸的貧戶安身安心。
 |
〔圖說〕火災嚴重威脅人口與房舍稠密的老社區,老子街居民遭受祝融,慈濟陸續援建一百餘戶。哈山丹(左一)身為大家庭的大家長,終於放下心中重擔,在新房中享受三代同堂的幸福。 |
二○一二年二月七日,位於中雅加達市(Jakarta Pusat)卡蒂尼村(Dalam Kartini),以眾多華人宮廟及中國式清真寺聞名的老子街發生火災,燒燬三百九十四戶房屋,一千兩百多人無家可歸。
「很多人除了身上的衣服以外,什麼都沒有了。」行在猶有燒焦痕跡的老子街巷弄,志工曠日強邊走邊說。慈濟人先致贈災戶日常生活用品,又會同鄰里長,挨家挨戶訪視家庭狀況、確認土地所有權;五月起請包商整地興工建新屋,並採用防火建材,在這稠密社區、曲折小巷中盡量維持安全性。
高齡九十五歲的蘇瓦爾妮(Suwarni),年初喪女,緊接著小屋遭受火災,讓年事已高的她處境更為艱難,外孫女於是外出打工養家。
鄰人不時供給老奶奶食糧,又看到非親非故的慈濟人關懷著這對祖孫,於是願意售出部分土地讓慈濟將房子蓋得寬敞些,也讓老奶奶能在熟悉的地方頤養天年。
相對於蘇瓦爾妮祖孫的一點二坪小房子,哈山丹(Hassan Dan)的家呈現不同情境。「目前住了三戶人家,就是我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三個家庭,其實連我和我太太,應該算四戶啦。」哈山丹表示,土地是爸爸留下來的,自己一出生就住在這裏,也年滿六十了。
坐在寬闊新屋,哈山丹顯得淡定,可是提到那場吞噬老房子的大火,仍心有餘悸:「災後好一陣子,我嚇到腿軟沒辦法走路呢。」對於重建,身體不好的哈山丹不敢抱太大期望,因為三代人十二口,就靠兩個兒子一個女婿的微薄收入度日;所幸慈濟人伸援。
 |
〔圖說〕西巴德曼干居民阿古斯(前)與蘇亞納(後)從小一起長大,在慈濟協助下擁有新房,擺脫淹水、漏水之苦;生活穩定後,兩人也相約投入慈濟環保站的回收工作。 |
女兒蘇珊蒂帶著笑容訴說現在的生活情形:「早上小孩上學、男人們出去工作,晚上回到家,大家就一起看電視聊天。能住在這裏真的很高興。」哈山丹的孫兒,年紀最大的十九歲已上大學了,而最小的才兩歲,可以想見當夜幕低垂,一家老小同聚一堂,共享天倫的景象是多麼溫馨啊!
●
過去,慈濟人為紅溪河畔貧民援建兩座大愛村、在印度洋海嘯後於亞齊建設三座大愛村;除了這些規模龐大的造鎮計畫,這六年多來,更積極在貧民區實施原地重建的房屋扶困計畫,於雅加達、西爪哇及西蘇拉維西、巴東等地,完成上千間扶困屋,直接或間接地改善了當地社區的生活品質。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儘管在四季如夏的印尼,在地人很難體會杜甫詩句中,神州大地秋冬時節的悽冷;但千千萬萬的弱勢民眾,依舊期盼著,擁有一個不怕漏水不怕淹水的安穩家園。
慈濟的房屋扶困計畫,不只有安身的慈善硬體建設,更期待藉由環境改善、志工帶動,發揮教育社會、涵養優質人文的無形效益。不只讓人有「新家」可住,更要讓「心」有個家可以安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