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苦長河用孝心擺渡
◎撰文‧何姿儀

動作間呵護疼惜,
眼神裏讀著心情與所需,
她將心比心守護病患──
「幫媽媽翻身時,
如果她感覺不舒服,
就會跟我說不要這樣對病患。」
「媽媽跟我說,
拍完背後要用掌心幫病患搓一搓,
這樣會比較舒服。」
十一年來,日日夜夜,
身體累,心卻不累……
蛋汁在熱油裏剝剝作響,陣陣香氣從鍋裏溢出,漫開整個廚房。風味獨具的味噌煎蛋熱騰騰起鍋,賴玉婷將它裝進餐盒裏,心情有著期待與緊張。
「有點焦焦黑黑的,不知道合不合胃口……」濃稠的味噌在油鍋裏,一不小心就會焦化,看著賣相不佳的煎蛋,有點想放棄,但餐盒裏盛裝的是誠摯的關心與祝福——阿財阿公躺在病床上將近一年,若這煎蛋能獲得他青睞,讓他願意多吃一口飯,她再煮幾次都願意。
玉婷將餐盒放入背包,帶到大林慈濟醫院。「阿公,味噌煎蛋來了,您看,是不是按呢?」她小心翼翼地打開餐盒,阿公含蓄地回應出內心的驚訝:「哎唷!勞力,勞力喔!」(閩南語「多謝」)
「您如果覺得醜,不用吃沒關係。」玉婷不安地挾了一小塊,送進阿公嘴裏。儘管有著傳統男性的保守堅持,阿公不輕易讓人看見神情裏的變化,但在他點頭那一瞬間,心裏的鎖彷彿被解開了。
這是阿財阿公記憶裏,老伴才煮得出來的味道。鹹鹹甜甜的滋味,軟軟綿綿的口感,這味道總是從廚房飄開,無聲地連結兩老心裏的依靠。
自從老伴離開,自己也纏綿病榻,倚靠一根根管路,維繫著風中殘燭的生命。他閉上雙眼,皺緊眉頭,對外界的動靜,不再做出任何反應,一個人,無聲、倔強地與世界抗爭
著。心,像被鎖進一個找不到鑰匙的房間,誰也無法觸動……
味噌煎蛋,敲開記憶的門
去年,阿財阿公入住呼吸照護病房,骨瘦如柴,皮膚因乾燥而脫了滿床皮屑。從開始照顧阿公的第一天,身為護佐的玉婷就知道他是清醒的,儘管對所有的關心問候,他總是裝作沒聽見,接受任何治療動作,也從不吭一聲。
 |
〔圖說〕呼吸照護病房患者大多長期臥床,甚至無法言語,為他們拍背或清潔身體等每個動作,賴玉婷會清楚說明,厚實的雙手讓病患感受到疼惜。 |
「雖然阿公不理人,但我相信他聽得到。」面對阿公的毫無反應,玉婷不生氣也不難過,更多了幾分理解與疼惜,「換作是我躺在床上那麼久,不能吃東西、不能講話、不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的心情也不會好。」
呼吸照護病房裏的每一位病患,都長期臥床需要貼身照料,無論他們有沒有意識、願不願意回應,護理人員總是仔細耐心地解說每個照護動作,像母親慈愛地對待不懂言語的小孩。也因為醫療團隊跟志工的不放棄,一點一滴融化阿公的心,他開始回應、眼神交集,點頭、說話;從閉眼到睜眼的短短距離,走了將近一年。
由於呼吸訓練狀況不錯,醫療團隊幫阿公拔除鼻胃管訓練由口進食。聽阿公說胃口不好不想吃,玉婷總會多考慮一些,是不是插管久了味覺敏感度變差?有什麼特別想吃的東西?問了好幾回,阿公總是不說。
直到有一天,他輕描淡寫地回答:「想吃也吃不到了。」一再追問,才知道他想念往生老伴做的味噌煎蛋,「鹹鹹甜甜,真開胃。」
自謙廚藝不精,沒有食譜可參考,玉婷只好回家摸索,做出一道「山寨版」的味噌煎蛋。沒想到阿公竟吃得津津有味,還說要留一些做下一餐,看在玉婷眼裏,心也溫暖了起來。
自從老伴過世後,固執的阿公堅持獨居,晚年受盡病痛折磨,兒子乾焦急卻莫可奈何;雖然必須住進呼吸照護病房,但大林慈院的醫護同仁卻營造出比家更溫暖的親情,話不多的兒子,說至感激處不禁哽咽……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找得到心門那把鑰匙,但來到身邊就是有緣。玉婷只想用守護家人的心情來看顧他們,珍惜此時此地此人。「自己的家人也會生病,希望他們在醫院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所以我在這裏也想多做一點。」玉婷的聲音微微顫動,心情彷彿拉回十七年前,媽媽出事的那時候。
一夕長大,女孩背起整個家
那時的玉婷就讀國一,相依為命的媽媽遭遇車禍頸椎骨折,儘管意識清醒卻從此癱瘓臥床,讓她從一個依賴者瞬間被迫長大變成照顧者。
在住院日數的限制下,媽媽從一家醫院漂流到另一家;母女倆沒有後援,她背不動的時候,甚至得拖著媽媽走,那些摻著無助、失措與痛苦的眼淚,即使到了今天也無法仔細回想。
六年後,玉婷帶著媽媽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尋找一個更有緣的醫療與復健環境。醫院正在招募照顧服務員,一心想學得更多專業技巧來照顧媽媽的她,報名訓練課程,之後在督導邀請之下,因緣際會從病患家屬變成了同仁。
 |
〔圖說〕與媽媽歡喜出遊合影,已經是國中時的回憶;十一年來,賴玉婷日間守護癱瘓臥床的母親,夜間輪值照護病患,對媽媽的不捨讓她更能同理家屬的煎熬心情。(相片提供/賴玉婷) |
「我不是天生就大膽的人,太多第一次的衝擊,怎麼能不怕!」玉婷記得第一次實習是在七樓病房,照顧因頭顱手術拿掉頭蓋骨的病患,讓她充滿恐懼。那年她十九歲,頭一回幫病患擦澡,面對的就是一位年輕男性,全身赤裸,她回家大哭一場……
十一年過去,如今她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成熟經驗與敏銳度的護理佐理員;病患的冷暖清潔、吃喝拉撒,家庭互動與心情狀態,都是她所關心的。「很感恩因為護理長的帶動跟正向鼓勵,大家都很心甘情願為病患多做一些。常說身、心、社會、靈性的全人醫療,這裏真的做到了。」
身為病患家屬,住過多家醫院,她具體感受到大林慈院的人本醫療氛圍,而願意在這裏貢獻心力的同仁,都多了幾分奉獻的態度與特質。「除了技術的學習之外,靈性也是會成長的,耳濡目染,也知道不只要賺世間財,更要賺功德財。這裏的醫師對護佐也很尊重,會傾聽我們的看法,讓大家覺得在這裏是被肯定的。」
大部分的日子,她白天在家照顧媽媽,入夜將媽媽安頓就寢了,再從嘉義市的家中來到大林上大夜班,照顧病患。「想多做一點」的心,讓她堅持在護佐的崗位上,將對母親的孝順與不捨、期望媽媽被善待的心情,投射在她所對待的病患身上,而家屬的煎熬與急切,她更能同理關懷。
護理工作辛苦,疲憊的感覺不是沒有,卻不曾想過放棄。「我不可能放棄媽媽,同樣的,我也把病患當成家人對待。」更何況每次疲累的時候,師兄師姊總會出現在身邊,他們之中不少人鬢白老邁,卻殷勤精進地穿梭在病房服務病患,「看到他們,怎麼好意思說自己累呢?」
媽媽叮嚀:病患是最好的老師
「媽媽跟我說,拍完背後要用掌心幫病患搓一搓,這樣會比較舒服。」玉婷幫病患撫著背,想像那應該是種被疼愛、被安慰的感覺吧!
「幫媽媽翻身時,如果她感覺不舒服,就會跟我說不要這樣對病患。」長年臥床者,有顆敏感的心,玉婷盡最大可能讓媽媽感受到支持與舒適,而媽媽的叮嚀,也成為她在工作上重要的技術指導。
剛開始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面對家屬的種種情緒與期許,不免感到壓力挫折;經驗累積下來,玉婷理解護理工作不僅是把病患照顧好而已,在家屬還沒開口詢問之前,就要主動讓家屬明白,醫護同仁已經做了哪些處置;當注意到一點眼神的飄移,即主動詢問家屬的需求與顧慮,時間久了,家屬就會放心。
「從病患身上學到很多。」玉婷認為病苦的示現是生命的大啟發。「其實病患需要的很少,只是一口呼吸。在這裏久了,心態變得很淡然,一切過得去就好。同年齡的人都說我是老人!」雖然年僅三十歲,她安穩成熟的氣質,卻是病患與家屬的依靠。
看盡老病死的故事,儘管許多人的病情無法逆轉,但讓病患得到善終、讓家屬安然回歸社會,也是醫護人員對病患的祝福與盡力想做到的事。
「住進這裏的不只老人,也有十八、九歲意外受傷的年輕人,或是正值盛年的家庭支柱;也許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人是我。」無常隨時找上任何人,這樣一想,人生就沒什麼好爭執計較,把握此身做利益他人的事,才不枉走一遭。
看見身邊同仁對待病患的用心,玉婷認為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只是在當下的因緣裏盡心力。「我想,我會做到做不動的那天為止。」感恩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玉婷露出淺淺的微笑,笑容中雲淡風輕。
賴玉婷小檔案
‧三十歲,從事護理工作十一年
‧大林慈濟醫院呼吸照護病房護理佐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