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十方愛 暖蘆山

◎撰文‧邱如蓮|攝影‧蕭耀華


[圖說]鄉親一想起被災難摧毀的家園,總是止不住淚水潰堤,慈濟志工輕輕擁抱,借出肩膀任由他們抒發情緒,藍色衣衫不知盛載多少淚水,卻永遠是那麼的溫暖。

 

五年前汶川震災,慈濟志工漂洋過海,來到這片破碎土地,
輕輕踏上、穩穩站住、厚厚的愛、大大的付出。
而今,本地志工接力送愛到雅安:「我們是四川人,當然要跑得更快一點!」


四川的五月由春轉夏,總是無來由地一陣雨,不一會兒又是炙熱的豔陽;善變的天氣,讓雅安地震後暫住帳棚的受災鄉親,生活百般不便。

「下了雨,水就漫進帳棚裏,床鋪、棉被都溼了;太陽很大,烤得帳棚熱烘烘的,還帶著塑膠味;颳風的時候,那帳棚都像快被吹跑了……」講起住帳棚的苦處,什邡市洛水鎮慈濟志工羅鳳萍一點都不陌生,因為五年前幾乎同個季節發生的汶川地震,震垮她的家,她住了三年的帳棚才重建家園。

五一二汶川地震讓洛水鎮幾成廢墟,羅鳳萍和先生用退休金和積蓄經營的小鋪子,才創業不到一年,也沒能倖免於難,那種感覺就像是天塌下來,沒有希望了。

「待在帳棚裏,就是胡思亂想。知道慈濟在洛水有個服務處,我跟先生就去探究竟。」洛水鎮慈濟熱食站和醫療站五月二十二日開始運作,羅鳳萍說,當她第一次見到漂洋過海而來的慈濟志工,像是一道暖陽,照進了她灰濛濛的生命。

〔圖說〕三歲半的萬振楊,地震時受到驚嚇,入住帳棚後就憂鬱不語,也不和同齡孩子玩耍;萬家帳棚就在慈濟安心服務站後方,萬爸爸看到孩子們的笑容,於是請託志工黃崇發幫忙。在團隊陪伴下,萬振楊恢復天真笑容,終於讓父母安心。

最初,她和先生在服務站做得最多的是環保,卻很擔心鄉親的眼光,她說:「從前經營童裝店,認識了不少人,很怕人家說是不是地震了、沒錢了,才開始撿垃圾。」

但是,撿著撿著,好像心裏的煩惱也跟著撿乾淨了,「慈濟,是個療傷的地方。」羅鳳萍說,地震帶來的陰影,在付出的過程中逐漸褪去。

雅安地震讓兩百多公里外的洛水鎮同感搖晃,羅鳳萍和志工們看到震央蘆山縣的災情新聞畫面後,三步併作兩步地趕往洛水慈濟服務中心,因為他們得先做好賑災準備,隨時借出肩膀給受傷的鄉親倚靠。

走時光隧道進災區

當天下午,由慈濟基金會常駐四川代表黃崇發帶領的勘災團從洛水出發,直驅慈濟於汶川震災後在雅安援建的兩所學校——名山一中、前進慈濟小學關懷。

地震當時,名山一中正舉辦運動會,不少運動員來自重災區寶興縣、天全縣,因為道路中斷,只能滯留名山。慈濟建設的三棟教室與學生宿舍均無受損,正好讓外縣的孩子安穩地住上一晚,志工也緊急商請愛心企業送來生活用品。

前進小學校舍同樣安全無虞,但與慈濟交流頻繁的宋如偉校長,自己的老家垮塌了,卻仍然守在學校,並將校舍開放給鄰近鄉親避難。「白天鄉親回家去安頓家園,夜裏他們搬著棉被來教室。」宋校長說,前進小學建設時,鄉親親眼見證一磚一瓦搭得實在,雅安震後餘震不斷,晚上在這裏可以安心入睡。

〔圖說〕汶川強震受災戶羅鳳萍(左),去年才搬進新家,深刻體會帳棚生活的苦楚與不便,她以己身經歷鼓勵鄉親也能完成重建。多位志工與羅鳳萍同樣來自洛水,多以退休金來支付此次志工服務所需的車費,每回外出賑災更是五、六個人擠一間三人房,節省旅費。

「看見慈濟的校園成為鄉親的庇護所,心裏很感動。」黃崇發說,當年慈濟營建團隊長期駐守工地守護品質,而這次地震後確實看到學校發揮了安定的力量。

四月二十一日,慈濟志工分組轉往受災嚴重的邛崍市與蘆山縣勘災。

在成都市管轄下的邛崍市,與震央僅一山之隔,政府歷經汶川地震救災經驗,援助快速,震後第二天居民已陸續安置到帳棚區,每區還各自籌組熱食站。在了解災況後,慈濟志工為邛崍市山區高何鎮、高興村鄉親,送上米、油、奶粉、生活包等物資。

而震央蘆山縣因有山體滑坡落石,搶險搜救車輛優先使用道路,志工在長長的車隊裏等候放行;等到通過檢查哨進到蘆山縣城時,已是二十一日的深夜,他們夜宿車裏等待天亮勘災。

長期陪伴本地志工的臺灣慈濟委員陳秀鷹,臥睡在休旅車後車廂,洛水志工葉萍則睡在車子後座,而成都志工劉永勛將副駕駛座打平著躺,同為成都志工的段顯華在車外打地鋪,夜裏小雨淋醒了他,趕緊躲回駕駛座;而志工黃崇發則是在蘆山體育館外的長椅上,披著毛毯度過一夜。

在成都一家公司擔任常務副總經理的段顯華,還沒回報老闆要暫緩出差行程,就先往災區去;直到四月二十九日、災後的第九天,才在老闆數度要求下回成都。

經營教育事業的劉永勛,汶川地震時是志願者,因緣際會下認識慈濟,一投入就離不開;這次同樣在接獲動員勘災的訊息,顧不上工作安排,開著車加入團隊。

「老師」接力哄娃娃

四月二十二日清早,志工在蘆山縣城勘災,評估災區需要心靈關懷,決定設立安心服務站。「我們三張桌子就開了幼兒園。」志工陳秀鷹說,勘災小組五位成員從二十三日起,成了蘆山縣體育館安置點大人、孩子稱呼的「老師」。

〔圖說〕臺灣慈濟委員陳秀鷹,長時間駐守四川,嚴格要求又溫柔照顧每位志工,被暱稱為「秀鷹媽」;她從雅安地震勘災之始陪伴鄉親直到安心站撤站,期間,孩童萬振楊吵著要她陪著回家看看。一同走過殘破的磚瓦,她始終輕輕拍著萬振楊的背,似乎在說:「不怕,我在這裏。」

「我看到大愛臺新聞說慈濟在蘆山設了服務點,我就在想,我還在家裏幹嘛!」羅鳳萍說,自己是四川人,怎麼能不跑得快一點;和她一樣著急的洛水志工魏紀容,在醫院照顧闌尾炎開刀的女兒,還是不忘天天問:「什麼時候我們也去蘆山?」平日個性穩重的楊福瓊,則是把賑災可能用到的東西都收拾好,預備說走就走。

因為救災優先,往蘆山的交通管制嚴格,志工雖然獲得政府給予的通行證,卻不希望給第一線救援帶來困擾,因此直到四月二十六日,第一批接棒的洛水及成都志工,才踏上蘆山的土地。

魏紀容在安心站陪孩子繪畫、手語歌唱、學禮儀,然而好動的孩子,一會兒三五個吵起架來,一會兒又追逐笑鬧,要不就這個想上洗手間,那個也想跟著去。「雖然我有孫子,但一次要追這麼多個孩子,我還是有困難。」魏紀容笑著說,快要六十歲的她,實在拿一群孩子沒辦法,幾乎分身乏術。

除了要安撫孩子,魏紀容還得學著操作行動音響。「沒用過這些機器,一下要播放的歌曲不對,一下子麥克風又不出聲!」第一次在志工服務裏遇上這般難以克服的處境,她還是沒有退縮。

在志工的帶動下,小孩兒日漸懂得課堂禮儀,不再時時吵鬧,偶爾休息時間,還有孩子主動來幫忙魏紀容捶捶肩,「孩子們唱歌跳舞、無憂無慮的笑容,總可以讓我忘記所有的難題。」魏紀容說。

來自成都的繆冰,一等到公司休假就查好公車路線趕來蘆山。他很快成為災區孩子們口中的「冰淇淋哥哥」,領著孩子作畫感恩解放軍,讓孩子懂得適時回饋身邊幫助自己的人。

和繆冰年紀相當,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李一葦,在安心站遇到四歲的小女孩芸芸,一張小臉沒有天真的童顏,只有受到驚嚇的沈默。李一葦抱著芸芸,輕輕地問她:「芸芸,你想哭嗎?你想說什麼你就喊出來!」芸芸大聲地哭了:「我想媽媽。」原來地震時,小女孩獨自在家,天搖地動的驚恐讓她封閉了自己。

〔圖說〕成都志工段顯華白天在蘆山災區奔走,晚上頻頻致電向老闆道歉延誤出差,「災區的鄉親需求遠比公司客人緊急,只能請老闆多諒解。」參與慈濟志工服務後,身為經理的他身段變得柔軟,有付出的機會就衝第一,還會帶著員工投入。

「我也跟著芸芸掉下了眼淚。」李一葦說,來到蘆山前,她告訴自己要當別人的倚靠,不可以比需要的人先流淚,然而孩子的創傷卻讓她心疼不已。

成都志工漆鳳霞在華西醫院擔任護理人員,地震後立刻返院,照料從災區後送而來的百多位傷患;上完夜班,就趕緊穿上慈濟制服進入蘆山,「同事二話不說,跟我換班,要我放心到災區去。」

她從護理人員變成安心站老師,特意關懷那些比較安靜、習慣獨處的孩子,試著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擔心孩子太壓抑。能夠抒發,對他們才是好的。」漆鳳霞把握僅有的三天假期盡力付出,「在醫院待久了,不知不覺習慣了生老病死;汶川地震後,跟著慈濟志工陪伴鄉親,心才漸漸變得柔軟。」

而七十歲的達州志工閻弦蘭,四月十九日到成都預備參加志工培訓課程,二十日遇上了地震後,老想著災區的鄉親;有機會進到蘆山,每天早上就看她邁著步子,在帳棚區關懷著鄉親昨晚有沒有睡得好。一位鄉親見到這位比自己媽媽年紀還大的志願者,還趕忙請她坐下:「看到她笑瞇瞇,拉著我的手問好,心裏都暖和了。」

看到當年的自己

當孩子們復課完全,安心站五月十八日撤離;二十六天的陪伴,志工紛紛從成都、達州、洛水、漢旺接力送愛;同時也發放生活物資給居民、為復課學子送去文具。

〔圖說〕黃大朋經營童裝批發,身為老闆卻負責物資打包,先是將物資送往邛崍市,又轉到蘆山縣服務,天天在豔陽下來回,不曾喊累。

災區距離成都約一百二十公里,成都臺商志工張文玲,承擔起後援角色。「只要接到前線通知物資需求,我一定放下手中的事馬上採買。」張文玲說,自己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用同理心去選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學習用品,「雖然很羨慕在前線擁抱鄉親的志工,但是我們將一分分愛打包進去,也期盼鄉親或學生感受到這分祝福。」

後勤志工不只送物資進去,還傳遞法親之情,「在災區,志工以簡單快速的香積飯為主,因此我們準備蔬菜、包子、油飯,在運送物資時也替志工補給體力。」

四川慈濟志工幾乎全員啟動雅安賑災關懷,他們全部是二○○八年汶川地震後,才知道「慈濟」這個慈善團體。當年,臺灣慈濟志工一梯梯來到重災區什邡,供應熱食、義診關懷就超過三個月,之後更在洛水設立服務中心長期關注重建。慈濟基金會常駐四川代表黃崇發更駐留洛水迄今,一直記得證嚴上人四句叮嚀:「輕輕踏上、穩穩站住、厚厚的愛、大大的付出。」

這分厚厚的愛,帶動了許多愛的種子。今年二十三歲的影像志工葉萍,高中經歷了汶川地震,所以剛進雅安時遇到餘震特別害怕,很想回家;但從鏡頭中看到復課學生,與當年的自己年紀相同,「以前聽到慈濟人說『跑到最前、做到最後』;這次當志願者陸續離開後,我們還在這裏,讓他們有倚靠。」停留災區近一個月,是她生平第一次這麼長時間離開父母,很想念他們,但也珍惜第一時間能進入災區服務的機緣。

〔圖說〕成都臺商志工張文玲(左二)與後援志工們,只要一接獲命令就快速動員打包,她說:「即使不在前線,還是有很多我們能為鄉親做的事。」

「我們是四川人,當然要趕緊來愛自己的鄉親。」承擔勘災工作的劉永勛說:「我以前不知道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的眼淚、這麼多的愛。」他說,從前覺得男子漢應該要強,參加慈濟才知道柔軟是另一種堅強。

這股柔軟而堅強的力量,再次擁抱了受傷的四川,盼讓鄉親的重建歲月,即使辛苦卻不孤單。


【四川雅安地震慈濟賑災統計】

時間:4.20~5.18

▍發放對象 ▍
居民:蘆山縣體育館安置點;成都邛崍市高何鎮靖口村、高興村
學校:蘆山縣蘆山中學、蘆山縣蘆山初級中學、蘆陽一小、蘆陽二小、龍門鄉升隆九年一貫中小學、龍門鄉隆興九年一貫中小學、晨陽九年一貫希望學校;名山縣名山一中、前進慈濟小學

▍發放物資 ▍
7837條毛毯;7295份生活包(牙膏、牙刷、毛巾、碗筷、洗衣皂等);5555份學用品(筆記本、筆袋、計算器等);660張折疊床(蘆山初級中學)

▍蘆山安心服務站 ▍
4月23日~5月18日 嘉惠1488人次

▍志工動員 ▍796人次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