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帳棚區的安心小站

◎撰文‧邱如蓮|攝影‧蕭耀華


[圖說]在安心站,慈濟志工全成了老師,雖然沒有經過師資培訓,但他們走過人生風雨,將證嚴上人教導的生活教育帶到蘆山來,教會孩子們知足和感恩。

 

從兩頂帳棚擴大到六頂空間,顯見災區家庭對慈濟安心服務站的需求——
孩子們舞蹈、歌唱、繪畫,讓情緒找到出口;
他們安心,家長也心安了,還意外發現,孩子們一夕之間成長了……


「媽媽,你兩分鐘回來!」

「兩分鐘怎麼回得來呢?」

「那你十分鐘回得來嗎?」

「十分鐘也肯定回不來呀!」

「那,媽媽如果你一會兒不回來,我就去自殺!」

地震發生時,楊錦蓉倉皇拉著女兒丹丹奔出家門,才剛下樓,樓梯就垮塌下來,她絆了一跤,丹丹使勁拉著她,「媽媽起來!起來!」楊錦蓉緊緊護著丹丹,同時看先生往生後留給她們的家,就這麼成為危樓。

回到不遠山上的婆家,楊錦蓉說想折回家裏看看,八歲的女兒曾莉丹便說出了這番話,把她給嚇住了!她問丹丹怎麼這樣說話,丹丹說:「我已經沒有爸爸,再沒有媽媽,我還活著幹嘛?」

一家人把帳棚安在婆家前頭的田邊,夜裏,丹丹總睡不安穩,當風把帳棚吹得呼呼響,或是餘震發生的時候,她就哭醒過來,緊緊抱著媽媽;白天,丹丹總要媽媽去學校看看:「媽媽你去看我們學校是不是垮啦?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學啊?」

孩子不安,楊錦蓉也不曉得怎辦才好。一位朋友告訴她,在蘆山縣體育館安置點,有個臺灣慈善機構來辦了帳棚學校,可以帶孩子去看看。

丹丹和堂妹、堂弟跟著媽媽們,從奶奶家下山來,走過一畦畦的油菜花田,繞過蘆山老城區,再穿越幾條馬路,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抵達。

這個帳棚學校沒有專業的教學器材,簡單擺上幾張小桌子、小椅子,還有一個小小的圖書櫃跟一張移動式的黑板,幾名年紀參差不齊、一律穿著藍衣白褲的「老師」,臉上掛著溫暖的笑容,正帶著孩子唱歌跳舞。曾家的三個小孩,很快地跟著這群同伴開心地舞蹈起來。

丹丹久違的笑容,讓楊錦蓉的心總算安下來。

會飛的房子、會笑的小臉

蘆山縣體育館安置點有近兩百個帳棚家庭,這個「帳棚學校」,是由慈濟志工設置的「安心服務站」。

〔圖說〕從老家到安心站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曾家三個孩子手牽著手邊唱邊跳,不覺得累,後頭陪伴的家長也跟著輕輕唱和。復課前,他們天天到安心站,變得開朗有禮,無憂笑容是地震後最珍貴的禮物。

要開「學校」,總得有「教室」;志工請政府幫忙,架起了兩頂帳棚,再向附近的蘆山第二幼兒園借了書櫃、課桌椅;當天晚上到距離蘆山縣百多公里的滎經縣,採買適合幼兒園到小學生的圖書、畫紙、畫筆、麥克風,預備「開課」。

震後第三天,四月二十三日上午,安心服務站啟用,只來了十多位小朋友,志工們陪著他們看書、畫圖;有的孩子畫出地震當晚因為停電、四處漆黑的情景,也有孩子畫出像機器人的高樓,說:「這樣地震一來,它就可以起飛,房子也不會壞了!」

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孩子,選了喜愛的書、找到安靜的位置閱讀;小學二年級的魏楊敏說:「書都在家裏沒法拿出來了,學校還沒復課前,我都想在這邊看書!」

下午,也許是孩子們找來了同伴,也或許是家長們口耳相傳,人數愈來愈多,兩個帳棚已經有點擁擠了。第二天早上,兩個帳棚變成了四個帳棚,第四天早上,四個帳棚變成了六個帳棚!每天都有五十到七十位左右的孩子來到安心站報到。

就讀雅安市名山縣名山第一中學的李江,地震停課後回到老家蘆山,聽聞慈濟在帳棚區設站服務,她主動找來,陪著小朋友唱歌跳舞、讀書作畫。「因為慈濟在汶川地震後援建我們學校,之後還經常來辦人文交流活動;雅安地震後,更是第一時間到學校關心我們。」

李江找來初中好友張陶,每天一早到服務站擔任小老師。她說,看到這些孩子,就想到五年前的自己,因為當時也有外地志願者的陪伴才漸漸忘記害怕;她相信自己也能做到,讓孩子們再度擁有笑容。

感恩與分享,幸福在身邊

八點鐘,蘆山的天色從山邊漸亮,原本賴床的丹丹這時候卻翻身下床,換下睡衣,跑到堂弟堂妹住的帳棚,喊:「曾熙、曾于欣上課了!」

媽媽替她紮辮子的時候,她問:「媽媽,什麼時候出門?」一邊吃著媽媽熱好的罐裝八寶粥,她又說:「媽媽,吃過早飯,我們就出門了吧!」

在慈濟安心服務站上課一週後,丹丹夜裏驚醒的次數少了,每天期待天亮;即使花上一個多小時從奶奶家走到服務站,小腳還因此磨出了一個大水泡,她也天天想上學。

〔圖說〕七歲的胡珺,在全家人的寵愛中長大,地震時受到驚嚇,但很快就恢復開朗,更在安心站學會手語歌曲表演給家人看。她請媽媽參加母親節活動,拿著小蛋糕餵媽媽吃,一邊撒嬌地說:「媽媽,我愛你!」

「幸福有沒有在我身邊,怎麼一直看不見………」三個孩子走在路上,總會一起唱著志工們教的歌曲;六歲的曾熙年紀最小,有時候跟不上姊姊們的速度,就乾脆自己再唱一遍。
楊錦蓉和另外兩位孩子的媽媽,因為地震後工作暫時停擺,就在帳棚後頭陪著孩子一起上課;當她看見志工教孩子懂得感恩,引導孩子畫圖感謝部隊、警察、志願者等人的幫助,她特別感動。「回家我問丹丹,看見別人有需要,你要不要去幫助人?她回答我:『我會!』我想,孩子真的學會了感恩,而大人也學會感恩這個社會。」

丹丹兩歲的時候,父親因為意外過世,她總羨慕別人有爸爸;因為心疼,楊錦蓉總把最好的給她。「我們特別寵她。餐桌上有什麼好吃的,我跟她爺爺奶奶總是先給她吃。」楊錦蓉笑說,以前覺得先生走了,她就是孩子的天,她要守著孩子,這樣的年紀讓她天真無憂的就好。

但這次地震後,楊錦蓉才發現,其實孩子的心思很細膩,在安心站上課後,以往的小公主個性漸漸有些轉變,不僅主動把愛吃的菜挾給媽媽跟爺爺、奶奶,也會照顧比她年幼的堂弟堂妹。楊錦蓉說:「孩子學會體諒,也學會了分享,是我覺得對她最好的收穫。」

〔圖說〕在蘆山體育館安置點,這六頂紅色帳棚成為孩子們的安心站,靜心地畫圖與閱讀,拂去震後的躁動;而每兩個小時帶動一次的手語歌曲,特意挑選音樂輕快、歌詞有意涵的慈濟歌曲,希望讓孩子能夠盡快忘卻地震的可怕,恢復天真笑顏。

五月十一日、母親節前一天,志工帶孩子用皺紋紙摺做康乃馨花;翌日活動中,「我們邀請父母一起來課堂,有的孩子是爺爺、奶奶照顧,同樣引導孩子表達感恩。」慈濟基金會常駐四川代表黃崇發說,對孩子的影響總是在無形之中,服務站設立了快一個月,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們以前只有在收到禮物的時候會跟長輩道謝;現在在家裏,即使是拿到父母倒來的一杯水,都會說謝謝了。

志工把孩子的眼睛矇起,要他們在一群媽媽中,透過撫摸手和臉,來找出自己的母親。有些孩子馬上認對人,歡歡喜喜地擁抱;有的則是怎麼也摸不出,逗得媽媽們哈哈笑。

六歲的楊榮軒一下子認出了媽媽,牽著她的手不放,還拿起小點心餵她吃。楊媽媽笑說:「他平常在家多調皮!以前就是跑得不見人影,只有吃飯時會回家;來這邊上課之後,開始會幫忙做點家事,聽話多了。」

讀小學一年級的胡珺,自服務站開辦後天天來,每天回家會跟媽媽分享當天學習的內容;原本就愛撒嬌的她,更是每天對媽媽說我愛你。胡媽媽說:「我每天早晨就出門上班,傍晚才回到家,孩子總是一見到我就把我抱住。」

當天,胡珺請媽媽無論如何要跟她一起來上課,更獻上康乃馨,「媽媽我愛你。」胡媽媽一臉滿足的笑容,抱著女兒說:「胡珺,我也愛你。」

震後,大人忙著安頓、重建,孩子的生活也不如以往;這一天親子間表達了對彼此的愛意,父母溫柔的雙眼,映著孩子天真的笑顏。即使有形的家才要開始重建,但在慈濟的安心服務站裏,「愛」化作一間沒有門牆、無形而寬闊的家,暖暖包圍著彼此。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