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汶川 膚慰雅安
◎撰文‧邱如蓮|攝影‧蕭耀華

[圖說]震央蘆山縣城有九成混磚結構的房屋遭受破壞;震後一星期餘震漸少,居民在殘破的房屋裏,小心搶救財物。
距離四川成都西邊一百公里的「雨城」雅安,
還來不及備戰五月開始的暴雨季,
芮氏規模七點零強震就改寫了這個夏天,
近七十三萬人失去家園。
汶川震災屆滿五年前夕,四川又遭受天災,
但人們展現更為成熟的救難經驗與愛心凝聚;
那不只是解人之危的善行,更是走過汶川、將心比心的回饋。
▎家破心碎 ▎
蘆山縣雙石鎮為重災區之一,鎮上居民普遍務農,年輕人口外出打工,收入勉強維持家計。今年六十三歲的王奶奶,站在廢墟前傷心地說,這裏原本是三戶連棟的房子,十八口人像一家人般平凡幸福生活,卻毀於一旦;說著說著,眼淚怎麼也擦不乾。
▎療傷止痛 ▎
震後第二天,部隊野戰醫院進駐蘆山縣,並以蘆山第三小學的操場為直升機停機坪,接來山裏傷患到此緊急包紮,也負責後送病患到成都多家大醫院救治。
一週急難期過後,帳棚生活開展,鄉親因夜涼感冒、吃壞肚子的病例增多,野戰醫院仍持續駐紮提供醫療。
▎三餐外食 ▎
災後入住帳棚,生活極度不便,烹調煮食更怕引起火災,因此鄉親的三餐飲食,以領取慈善單位或者政府野戰廚房所供應的熱食為主。
▎安置帳棚 ▎
學校、體育館、公園等寬闊空地被規畫為安置點,六、七位軍警為一組,負責組裝帳棚,抬放至定點,豔陽下汗溼了制服,仍奮力協助鄉親「搬家」。
迷濛的山嵐在山巔流連,不一會兒,細雨織就成了一張綿密的網,襯著遠近山姿,猶如一幅水墨;有「雨城」之稱的四川省雅安市,位於四川盆地的西緣,盆地的溼潤空氣,遇上了周圍的群山,便化作了雨水。四月的春風一吹,沿著山勢種植的油菜,從黃花轉結為淡黃淺綠的油菜籽,勤勞的農人陸續準備收成,除去外莢的黑色油菜籽,是榨油最好的原料。
 |
〔圖說〕震後七天、四月二十七日,中國人傳統中「逝者頭七」,四川省政府訂為全省哀悼日;上午八點零二分,各個安置點的廣場燃起蠟燭,在長鳴的汽車喇叭聲中,人們低頭默哀。 |
四月二十日早晨,住在雅安市蘆山縣、六十三歲的何國英,熬了一鍋粥,喊來一家人吃早飯,預備飯後和先生一同去收割油菜。才正端起碗,樓板就上下震動了兩下,接著左右劇烈搖晃起來;經歷過汶川地震的先生張成洲,一把拉起孫子,喊著妻子快點跑。
前腳才出了家門,屋牆的磚頭紛落而下,隔壁人家的屋瓦甩飛落地,劃破了孫子的額頭;夫妻倆護著孫子往空曠的地方跑,街上大人喊叫、孩子號啕,大地搖晃的轟轟聲,像是從深深地底怒吼出來……
●
「汶川地震的時候,都沒有這麼恐怖。」許多蘆山縣的鄉親,彼此再見面都這麼說著。
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蘆山縣距離震央映秀鎮很遠,雖然有搖晃,卻沒有造成太大的災情;但這次當鄉親逃出家門時,卻看見房屋位移、牆面龜裂,嚴重的甚至連屋頂都坍塌下來。
這次的震央就位於蘆山縣。滑坡落石阻擋山路,救援隊伍搶入災區開通;直升機在山頭盤旋,投放物資;部隊野戰醫院、行動廚房進駐;一輛輛卡車在通往雅安市的高速公路上綿延,滿載帳棚、礦泉水、泡麵、乾糧、生活用品……
鄉親互助自救,合力搶救受困的鄰人,拼綁木板將傷患抬至蘆山縣人民醫院臨時籌組的醫療點;商家搶搬物資,發給急需的民眾;餐館抬出還能用的烹調用具,路旁煮起大鍋飯菜,供給鄉親及救援隊伍。
夜晚降臨,救難人員把握黃金七十二小時竭力搶救;醫療人員徹夜守護傷患,緊急處理後,等待直升機後送;而受驚的鄉親們,在學校裏、大街上、公園裏、廣場邊避難,彼此緊挨著,度過漫長的黑夜。
 |
〔圖說〕蘆山老城區建築老舊,樓房震成危房;蘆陽小學提供空地作為帳棚區,但因為周遭緊鄰建物嚴重損毀,擔心餘震震落磚石傷人,部隊將危房推倒成碎磚,讓鄉親在此起居安全無虞。 |
這場芮氏規模七點零的地震,撼動了茶鄉蒙頂山、大熊貓的故鄉寶興縣、三國名將姜維的封地蘆山古城,及以秀麗峽谷聞名的夾金山、靈關鎮……原本遊客如織的旅遊天堂雅安,受到嚴重創傷——一百七十餘人因地震死亡,一萬兩千多人受傷,房屋倒塌或嚴重損毀達六十九萬間。
包括蘆山縣、寶興縣、天全縣等重災區,九成以上房舍需要重建,復原之路漫漫。
體貼與體諒
五年前的汶川救災經驗,讓政府對受災鄉親的急難生活有更為全面的援助,盡力確保日常需求。「住在帳棚畢竟樣樣不方便,等到鄉親生活回到正軌,我們才會撤出災區。」負責行動淋浴車的張旅長說。
震後一星期,有些學校或體育場的安置點,家家戶戶已標上門牌編號,帳棚警局進駐維持治安;行動銀行、郵局無償提供鄉親寄送包裹等生活所需;電信業者廣泛設置免費手機充電站,在電力中斷時,讓居民還能使用手機,隨時與家人聯繫;還有淨水設備,分別提供洗滌用水及飲用水。
部隊除了以行動廚房提供熱食外,也增加行動淋浴車,輪流開往蘆山縣各個安置點,讓居民至少三、四天能洗上一次澡。
 |
〔圖說〕來自昆山的志願者唐志強是位理髮師,雖然聽不見也無法言語,但臉上始終有著笑意;有孩子聽到剪子聲就哇哇大哭、不肯就範,他拿出零食轉移注意力,一邊快手快腳地把小男孩的頭髮理得乾淨清爽,排隊等候的鄉親看了,頻頻表示讚歎。 |
張成洲靜靜坐在帳棚外的板凳上,看著孫子和鄰居的女娃玩得開心,額頭的傷已沒有大礙,他緊皺的眉才稍稍舒緩開來;帳棚下,兩張用磚塊簡易疊起的木板床,是他們與鄰居母女的棲身之所,何國英收拾著床鋪,將衣服一落落疊齊。
何國英說:「地震後三、四個小時,部隊就來幫忙搭帳棚了!」可是受災面積實在太廣,需要安置的人們多達七十二萬,最初帳棚不敷使用,有時一頂就是很多戶人共同的「家」。
地震後,大家不敢回家取東西,深怕餘震來了來不及逃,「誰家比較不危險,取出來的東西,大家就分著用。」何家小兒子冒險爬上二樓,找出棉被一件一件丟下來,兩家人夜裏才有一床溫暖。何國英說,你家的棉被分給他家來蓋,他家的鍋子煮我家的飯,「天災嘛!大家相互照顧是應該的。」
互助與互補
政府積極救災,來自各地的志願者也湧入災區,陪伴鄉親度過難關。
五十三歲的王連仲,少年時經歷唐山大地震,對於震災的破壞與可怕一直不能忘懷。雅安地震後,他搭上火車直奔蘆山,搭帳棚、卸物資,只要他能做的,當仁不讓。
三十六歲的唐志強,是江蘇昆山理髮師,聽不見又不會說話的他,帶上剪髮工具,坐了二十五個小時的車來到蘆山,免費替鄉親剪頭髮。雖然無聲,但他用笑容與紙筆和鄉親溝通,大人、小孩都在他的巧手下,要得一身清爽。
四川眉山知名的餐廳老闆,將廚房搬到了蘆山縣體育館的安置區,五、六名大廚師洗菜、切菜、烹煮,用拿手菜暖和受災鄉親的脾胃。
雅安三百餘所中小學暫停上課,十六萬學子學習受到影響。西南財經大學師生當天就籌組團隊趕赴災區,第一時間搭起帳棚開辦學校,為即將接受升學考試的初中、高中生複習課程。大四學生李冀明說:「還有很多同學排隊等著進來幫忙。」
為了不給災區帶來負擔,這群師生自備乾糧與帳棚,自行設法吃住;許多學生看到這群大哥哥、大姊姊老師吃著乾糧當午餐,主動打來飯菜要他們補充營養。李冀明分享:「孩子們的堅強,讓我們更為心疼。」
忙著收成田裏莊稼及重建家園的父母,無暇顧及年幼的孩子,紛紛將之送來慈濟基金會設立的「安心服務站」,讓慈濟志工陪著他們讀書、繪畫、唱歌、比手語、學禮儀。
許多孩子期待天天來「上學」,也漸漸忘懷地震帶來的驚恐,不再夜半驚醒;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改變,有些還會留下旁聽課程。當童音笑語穿過帳棚迴盪四周,為重建事宜而煩憂的大人們,嘴角也不自覺跟著上揚。
 |
〔圖說〕五年前汶川地震時,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師生也曾在北川設立帳棚學校;此次在蘆山的帳棚學校地震次日就開課,為六月份即將參加升學考試的初三、高三生複習學科。 |
心痛與新生
五月六日,三百餘所學校全面復課,遷入帳棚或板房繼續課業。當餘震漸少,鄉親們回到傾垮的家中搶救物品、財產,碎磚殘瓦總是勾起滿腹的心痛。重災區蘆山縣龍門鄉,三十七歲的宋正瓊蹲在屋前,整理著掉落的磚瓦及毀壞的家具。她眼眶帶淚地說:「老天爺真會捉弄人!」
眼前的家,剩下二樓的露臺能夠辨識,宋正瓊指著廚房的方向說,這裏幾天前才安了新的廚具,一餐都還沒有煮過,就給砸壞了;那裏是買了不久的電視,也是爛了、變形了。
從小單親的她,一直期待能有自己的家,結婚後跟著先生到江蘇打工,沒日沒夜地加班,六、七年來省吃儉用,點滴積攢,還向親戚借錢、向銀行貸款十多萬,才修了這個房子。眼看著自己創造的幸福就要實現,「家」卻在頃刻間成了廢墟。
「沒得法了!房子肯定是要拆了。八歲的小女兒天天問我:『媽媽,什麼時候地才不動?我們才能有家?』我回答不了她。」宋正瓊抹去眼淚,挑揀著完好的磚塊,準備重建家園時再拿來蓋新家,也能省下一點建材支出。
「好在家裏人都沒事。十七歲的大女兒在地震後就當志願者去了。」宋正瓊說,日子總要找到方法過下去,「讓她去給人家幫幫忙,自己心裏也會舒坦些吧!」
雅安受了傷,然而來自四面八方的愛一直暖暖地湧入,讓驚慌與失措逐漸淡去。純樸的人們樂觀面對生命的考驗,一如那嬌黃易植的油菜花,將傷痛轉成重生的能量,來年再度燦爛發芽。
 |
〔圖說〕蘆山縣城出城沿路上,許多孩童高舉感謝標語,當救難車輛、志願者車隊、水電搶修工程車經過面前,更會大聲喊出:「感謝好心人!」不少人深受感動,停下車來抱抱孩子;他們也會貼心地拿出礦泉水,說:「叔叔阿姨,請喝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