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寰宇慈濟

【美國】
桑迪災後關懷深入人心
獲頒「最佳志工組織」

慈濟持續關懷桑迪颶風受災民眾獲肯定,四月下旬獲得白宮「傑出領袖」(Champions of Change)計畫表揚以及紐約州參議會公開感謝,五月並獲得美國第二十一屆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年會(NVOAD)頒發「年度最佳志工組織獎」肯定。

超級颶風桑迪二○一二年十月底重創美東沿海地區,在紐約、長島及新澤西造成水災,引發大規模停電、汽油短缺。慈濟志工立即提供熱食、毛毯和應急金援助,動員四千餘人次深入二十多個重災區,致贈一萬八千個不同族裔受災家庭物資,六萬餘人次受惠;其中單是現值卡即發放近一千萬美元。

白宮民間合作辦公室不定期舉辦「傑出領袖」表揚活動,此次特別鼓勵桑迪災後見義勇為、雪中送炭的民間人士。白宮從一千多個被提名者中,選出十七個「勇於改變現狀」又能「合作無間」的團體及個人,慈濟是其中之一。

今年三月,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參加白宮宗教團體組織會議,分享慈濟賑災做法時,多位熟悉慈濟的團體代表主動表示,慈濟是社區楷模,將推薦證嚴上人及慈濟人參選「傑出領袖」,將這分慈悲濟世的精神及愛的腳步介紹給主流社會。

表揚大會於四月二十四日上午在白宮艾森豪執行辦公室大樓舉行。六位來自新澤西、紐約、長島、華府和洛杉磯的慈濟志工代表,展示環保毛毯與現值卡。曾慈慧師姊上臺分享,慈濟志工以感恩、尊重、愛的精神,面對面關懷、膚慰身心受創的人們;而所發出的每筆現金都來自竹筒歲月「小錢行大善」的理念。

十七個獲表揚團體或個人中不乏受災者,更有八個受表揚組織成員曾經接受慈濟現值卡援助。來自新澤西州湯姆斯河市的華倫雀保(Warren Drew Chabot),與朋友製作運動衫義賣募款,迄今已經捐出五十萬美元協助重建。他獲獎後表示:「慈濟的現值卡,讓我們社區居民即時買食物補充體力,再去幫助更多人。」

災後,紐約布魯克林區「PortSide NewYork」組織提供電腦網路與法律諮詢協助民眾各項申請需求;創辦人薩爾吉羅女士(Carolina Salguero)說:「慈濟是第一個給予我們物質與精神援助的團體。桑迪考驗人性,這群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陌生人,卻能在風雨災難中為我們送上愛,增強我們慈悲助人的信念。」

稍後於白宮發出的新聞稿中,也介紹了慈濟基金會,提到今年四月德州威斯特鎮肥料工廠爆炸事件中,慈濟迅速對受災者提供現值卡援助;慈濟也向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中受難的選手和家人表達關懷。

慈濟受﹁傑出領袖﹂表揚前一日——四月二十三日,紐約州參議會也提案,感謝慈濟及多個臺灣僑團協助紐約賑濟桑迪風災;全體參議員一致通過此項議案。

開議前,參議院邀請慈濟紐約分會執行長張濟舵,帶領大家祈禱。濟舵師兄先以英文祈求天下平安、世界一家,希望大愛種子深植人心;接著以中文恭讀證嚴上人所開示的「十在心路」,最後領眾念誦「阿彌陀佛」,佛號聲迴盪在古典的圓形議事堂。

決議案通過後,在州議會大廈舉辦「臺灣傳統日」茶會及慈濟賑災照片展。眾議員亞歷克布魯克(Alec Brook-Krasny)曾出席布魯克林區一場慈濟發放活動,他說:「我未曾去過臺灣,但是風災隔天,一群慈濟志工就來到災區幫助;一位志工告訴我,『我們做這些,不只是為了你們,也是為我,因為我從助人當中得到歡喜。』那真是值得學習的態度。我要再三向他們說『感謝』!」

五月十四日,在奧勒岡州波特蘭市舉辦的「全美急難救助志工組織年會」中,慈濟再以桑迪救災經驗獲頒「年度最佳志工組織獎」。

今年共有五個組織入圍,當大會宣布得獎的是慈濟時,兩旁電視牆即時播放出證嚴上人的影像、慈濟人浴佛及桑迪災後為居民送上熱食等畫面;在場四百多位全美主流救災機構代表們為之動容。

NVOAD扮演與聯邦政府、非營利組織、宗教組織、企業團體、學術界環扣的角色,有一百一十個會員,慈濟於二○○六年十月成為正式一員,在會員組織中是唯一的佛教團體。

NVOAD每年頒發一名年度最佳志工組織獎。慈濟經美國聯邦救災指揮總署(FEMA)推薦入圍;推薦中指出,慈濟在二○一二年全美急難救災行動中,以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帶動救災的人文與善行,並在受災戶及社區民眾間推動珍惜地球的環保理念,堪為全美楷模。

能受到作為全美急難救助中樞的聯邦救災指揮總署所推薦,已屬殊榮;成為年度唯一得獎者,更砥礪志工持續付出、傳遞愛的力量。一如代表領獎的志工在臺上的分享:「大多數慈濟志工從臺灣來美多年,站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氣候異變、災難不斷發生,我們必須像一家人一起努力,這也是上人時時教導我們的。」
(撰文/曾慈慧、周芳苑 攝影╱蘇煜升)


【泰國】
五院義診解鄉民病苦
大城府志工勇於承擔

清早七點多陽光炙熱,古革鄉(KoKoet)鄉公所前一晚搭起的藍色大帳棚下人聲熱鬧;在這個距離曼谷七十五公里的偏遠鄉下,來自五所醫院的兩百一十二位醫護人員準備看診。一位醫師說:「不是每位病患都能夠到醫院看病,有時我們必須主動去找他們。慈濟義診正是我能付出的好機會。」

大城府(Ayutthaya)挽巴因縣(Bang Pa-in)在二○一一年泰國世紀水患中受災嚴重,是慈濟賑災重點區域之一;一年半來慈濟人持續陪伴、帶動社區志工,關懷當地照顧戶。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更首度把「醫院」送過來,服務縣內古革鄉、曼拍鄉(Banplub)、曼棒鄉(Ban Paeng)及越勇鄉(Wat Yom)民眾。

住在偏遠鄉鎮的貧困鄉親,負擔不起到醫院的交通費用,還有些年長者因兒女外出工作無法陪伴他們就醫。因此慈濟特別規畫多元化科別,包括內科、牙科、眼科、耳鼻喉科和針灸治療,並獲得拉瑪提博迪、曼飄、挽才攬、萬象及越烹五所醫院支援充足專業人力。

三十四歲的吳泰(U-Thai),抱著四個多月大的女兒來求診。女嬰患有唇顎裂,哭鬧不停;醫師細心檢查,發現她一側耳朵有中耳積水情況,若不改善將影響聽力。聽到診斷,吳泰相當憂心;醫師安慰她,六月初即會安排女嬰複檢及手術事宜。

吳泰和先生育有五子,經濟拮据,雖然政府免費治療唇顎裂兒,但大城府並沒有治療唇顎裂的醫療單位,每次求診得赴一百多公里遠的外省大醫院,來回車資及伙食費需五百泰銖(約新臺幣五百零三元),負擔沈重。志工聞言,立刻陪同她們返家訪視,評估補助就醫交通費用。

五十六歲的詹蘭(Jamras)阿嬤,用輪椅推著患有智能障礙的五歲孫子掛號,接連看了內科和牙科。「醫師看病時很體貼孩子的病情,每位醫護人員都把他照顧很好。」詹蘭阿嬤很感動,也感恩慈濟人前來付出,「請你們堅持這一分善行。」

暖武里護理學院(College of Nursing Borommaratchachonnani,Nonthaburi Province)六十二位師生專程來擔任志工。護專生達滴雅蓬(Tatiyaporn Tantikul)陪伴詹蘭阿嬤的孫子,紓解他緊張的情緒。她說:「孩子就醫前會害怕,經過溫馨互動後,他比較願意跟醫護人員合作。」

暖武里護理學院教師曾來臺參訪慈濟志業,認同付出無所求的精神,期望學生們在義診中學習到慈濟醫療人文,將來能醫病、醫人更醫心。

牙科陣容浩大,主要成員來自拉瑪醫院,十四張診療椅讓民眾免於在豔陽中久候。穿著淺綠色長袍的醫護人員戴著口罩,忙碌中看不見他們的臉龐,但專注在病患病痛上的眼神,和在醫院中看診無異。牙醫師蒙通(Montol Suwannuraks)感受很深:「民眾擁有治療的機會,醫護志工也感到付出的幸福,雙方都得到歡喜心。」

相較於器械磨牙聲,隔壁耳鼻喉科診間安靜,醫師輕敲馬蹄型檢測器,發出清脆聲音放到病患耳邊詢問:「聽得到嗎?」耳鼻喉科主要成員來自越烹醫院,由蔡旺倫院長親自帶隊;身著慈濟人醫會制服的他,正努力學習中文,以更親近上人的法。

曼谷及當地志工踴躍參加義診,讓求診的鄉親幾乎有一對一的陪伴;更特別針對身體不適、不良於行或者年紀大的患者,提供接送服務。

大帳棚下,阿麗(Aree)不疾不徐詢問鄉親要看哪一科。一年半前的大水及慈濟的賑災行動,讓善種子在這裏萌芽,阿麗即是首批當地志工之一。她所居住的曼拍鄉,人們多信仰伊斯蘭教,她的先生更是德高望重的穆斯林教長,肯定大愛精神,支持她兩個多月來積極投入籌備事宜。

來自曼谷佛城區的帕努朋(Phanupong),身為村長,號召村民前來維護義診環境衛生,他更親自清潔洗手間,讓絡繹不絕的民眾能使用到乾淨的設備。

七十一歲的潘替拉(Phatthira)二○○八年得到慈濟義診幫助,在曼飄醫院接受白內障治療,痊癒後開始投入志工行列。她說:「人生病時心裏會很煩惱,今天幫助鄉民就診,讓我感受到年紀雖大還能夠做好事,心裏很舒服。當我們給予別人幸福,他們也會給予我們幸福。只要你付出,就能體會到這種感覺。」

此次義診共服務鄉親七百零四人次,需要持續幫助的個案,也將由當地志工就近關懷。
(撰文/桑瑞蓮、李慈仁、許文彥、黃娟、蔡秋玲 攝影/Phiraphol)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