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修「四法」,養「四德」

◆ 4‧27~28《農三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修「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法,養「富、貴、智、慧」四德。

穩重中,步步踏實

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七百多位學員與工作人員,於花蓮靜思堂透過網路視訊參與志工早會;各地慈誠委員亦把握週末假日齊集會所,同步聆聽上人開示。上人勉眾多聞法,理解天下人、事、物、理,增長智慧。

去年五月,義大利發生芮氏規模六點零強震,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奧地利等五國慈濟人不辭勞苦,多次以「臺灣慈濟」之名前往災區付出,致贈現值卡、生活包與毛毯等。梵蒂岡教廷得知此事,希望認識慈濟的宗教精神,遂發出邀請函,請慈濟人前往交流。

臺灣時間四月二十六日下午五點,慈濟與梵諦岡教廷愛心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這是教廷官方首次與華人非政府慈善組織合作,在全球共同推動大愛。

會談中,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向法蘭西斯柯樞機主教等人介紹,慈濟是一個落實佛教理念的團體,旨在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無難。教廷愛心基金會董事長致詞時也引用靜思語:「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表示天主教也與慈濟有同樣的理念,要深入人群力行大愛。

上人對眾述說此事,感恩今後教廷將與慈濟跨越宗教藩籬,聯合愛心力量,利益天下苦難眾生。

四川雅安強震迄今已至第八天,慈濟在蘆山設立的「安心服務站」,有一位五年前汶川強震後曾在慈濟義診及發放現場幫忙翻譯的小志工,得知慈濟師姑師伯又來到蘆山付出,現在已就讀大學一年級的他,也主動前來幫忙;也有外省來的大學生,來慈濟幫忙打包發放物資。

上人欣言:「人間大愛延傳,這是多麼祥和、美好的畫面!期待大家不斷帶動、淨化人心,讓普天之下都有如此美好溫馨景象。」

午後與清修士談話,上人教導,面對他人批評,無論是逆增上緣或是順緣的善知識,都要用感恩心接受。「『能受天磨方鐵漢』,要為天下事而『忍人所不能忍』。」

上人叮嚀,待人處事或言談舉止皆須謹慎小心;做事衝動或過急皆不宜,要學會於穩重中步步踏實。「希望大家以『四弘誓願』自我提醒——既『誓願度眾生』,就要將每一位接觸到的人,都當作自己要度的人,就能以慈悲和智慧面對,不起煩惱。」

護初心,無欲知足

從十年前的SARS開始,上人呼籲「同心共濟弭災疫」,以虔誠心念自律,齊心懺悔齋戒;迄今仍殷殷教眾齋戒茹素,減少殺業、防範疾疫。面對近來H7N9疫情,上人於二
十八日早會再次呼籲「健康在源頭」。

「從淨化己心做起,藉由茹素培養慈悲心,莫因口欲而侵犯其他動物的生態。心懷慈悲,回歸清淨本性、回歸人倫軌道,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天地的平安。」

全球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圓緣,一位學員上臺懺悔,雖然上次參與生活營時曾發願茹素,但是維持幾個月後,又因應酬而「請假」。

「由此可知『發心容易,恆心難』,在內心的善惡拔河競賽中,若無法堅持善念,就容易受誘惑而偏向;當善念贏過惡念,就要自我感恩——感恩自己堅持初心。」上人呼籲在座的實業家茹素護生,也守護自身健康。

此次承擔靜思生活營工作人員的高雄團隊,不乏事業有成的大老闆,上人肯定他們放下身段融入團隊與眾共事,「想要求得『大富大貴、大智大慧』,必定要修『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法,才能涵養富、貴、智、慧四德。」

上人表示每天清晨醒來,睜開眼睛,動動手腳,就感恩還能自主呼吸、自由動作,能再展開一天的生活。「能夠感恩,是因為我滿足於自己的人生——『知足最大富,感恩最大貴』,心無欲念就富足,心存感恩就高貴。」

發心成為人間菩薩,上人教眾要常懷感恩。「付出無所求,還感恩有付出的機會;有愛且能付出,就是人見人愛、受人尊重的人間菩薩。」

一位學員分享,看到精舍師父的僧衣有縫補痕跡,深為震撼。上人說,精舍常住長久以來的生活皆是如此勤儉。「修行生活就是無欲、知足,天天都感覺自己很富有。」

除了「知足最大富,感恩最大貴」,上人續言「善解最大智,包容最大慧」。「有智慧的人既能明辨是非,亦能善解他人不好的聲色是長久累積的習氣,不與之計較,而能與人和樂相處;更以開闊的心胸包容天地眾生,以慈悲大愛平等對待每一個人。」

去無明,覺行圓滿

「佛,是覺悟真理者,有至高之德行,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上人強調,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清淨覺悟的本性;「學佛,就要依循佛陀的教育,從種種人間相體悟道理,逐漸修除內心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習氣,回歸清淨自性。」

全球四大不調的災難頻起,人心道德觀念滑落。上人感嘆,有形的自然環境與無形的心靈環境,正快速地崩壞墮落;故慈濟人積極帶動行孝、行善,希望將人心拉回過去的純樸善良本性,重回人倫道德軌道。

「世間有無數苦難人,需要他、你、我的一分力量。慈濟大愛不分宗教,期待大家能在做慈濟中,『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進而接引無數人間菩薩,一同發心立願做好事;也在付出助人的同時,不斷學習、增長智慧,從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作典範,立定志向

創校八年的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第一屆招收的小學部學生,今年暑假過後即將升上高三;孩子們長年接受慈濟教育人文薰習,加以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陶鑄敬師有禮的良好品德。

四月初甫上任的殷文仙校長,帶領新進老師返臺參與慈濟人文培訓,還有三十八位中學部學生參加慈大華語人文營。上人欣見同學們服裝儀容整齊,展現形象之美。「個人內心的清淨,表達於穿著禮儀之上;要保持泰國尊師重道的傳統、學習慈濟人文,志為人間菩薩、為人類付出。」

聆聽師生分享後,上人慈示,慈濟投注諸多心血在清邁辦學,只求老師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尊敬老師如父母、同學如手足,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在這個大家庭裏,相互勉勵、疼惜,讓教育出來的孩子皆為國家棟梁、皆是國際典範。

高中部同學有人已立定志向,以慈大傳播學系為目標。上人期勉大家學好中文、顧好品德。「傳播能淨化人心,啟發人人的智慧,增長慧命。只要用心用功、身心健康,將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可以為社會、國家、人類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