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十五日 耐磨練,轉心念

◆4‧15《農三月‧初六》

【靜思小語】堪得起磨練、時時以智慧轉念,隨時隨處歡喜自在。

「放下」的功夫

「莫執著於學歷,或自認應該歸屬什麼地位;要將過去歸零,降伏執著的心念,才能專心打好修行基礎。」對清修士開示,上人期勉藉由生活中種種磨練,去除欲念、執著,矢志不移承擔天下重任。

此次清修士共修以「四念處」為主題,上人說明:「人受身體感官而迷惑,生起享受色、聲、香、味、觸、法的欲念,驅使心隨欲追逐;因此『觀身不淨』是修行的第一步。」

人心種種欲念,對地球造成嚴重破壞。上人舉例,如男女色欲導致生命大量繁殖,人口愈多、地球上濁氣愈重,大災難也愈益頻繁。

「人心欲念很難斷除,但心欲不除、造業愈來愈多,世間就無法完全淨化。能斷除欲念,才能通過種種考驗、突破障礙,堅定修行的意志。」

靜思精舍每日晚間九點擊鼓敲鐘,上人教眾「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聽聞鼓聲,不論這一天遭遇何等繁雜人事,都要放下所有工作;再聞鐘聲,則要去除種種煩惱,安下心來準備休息;直至九點四十分敲板,就完全止靜安歇。要培養『放下』的功夫,讓身心得到徹底休息。隔日清晨三點五十分聽到板聲,隨後聽到鐘聲,則要自我提醒『勤精進,莫放逸』,進殿做早課,展開一天的生活。」

除了內修,還要外行——上人致勉清修士透過到環保站付出、訪視照顧戶、居家關懷等「見苦知福」、學習年長志工的智慧,才能對人間事更有體會。

樹立靜思家風

清修士回來志業體工作,是回到心靈的故鄉、法脈的樞紐裏,上人叮囑要定下來心,「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樹立內外形象。

「清修士必須具備『靜思家風』,要把握每次與全球慈濟人互動的機會,以靜思精舍這個『家』的『主人』身分,招呼遠道歸返的法親;以自身言行為典範,展現靜思道場修行者的精神。」

上人表示,人體血管阻塞會導致「中風」,法脈也必須維持通暢才能長遠傳續。「靜思家風自在心——要以自在的心,隨時隨地、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落實佛法、力行佛法、致力傳法;如此才能使靜思法脈通暢、緊密連接。」

如何展現「靜思家風」?上人強調,要從自我品行中展現。「縮小自己,投入人群,將內心的修養展現於外在的身行中;用愛領眾,才能凝聚精神方向,廣開慈濟宗門,共同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初發心,不忘失

一位清修士分享,投入精舍洗碗執事難免疲憊,但修行必須累積福德資糧,因此每當看到又有待洗碗盤來到面前,就自我打氣:「財產來了!財產來了!」

上人以此教導,同樣在做事,有人做得滿心煩惱、無奈,有人懂得以智慧轉念,故能做得歡喜、自在。

「我從年輕時發願出家,在拜師時接受師父『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自此五十年來,無論路途再如何坎坷辛苦,那一念心絲毫沒有改變。」上人強調,初發心要照顧好,否則無法啟發悲心。

「人的心念,常在生住異滅中。此刻發心修行,若沒有照顧好心念,初發心的真誠與單純久經時日磨滅,道心將慢慢退轉。在生活瑣事中能堪得起磨練,時時轉換心念,展現修行的功夫,才是真智慧。」

上人表示,體解大道,才能悲憫眾生;而道理存在人群中,智慧要在人群中得。「不與人共事,無從察覺自己的缺點,也就沒有改進的機會。唯有深入人群、與人互動,人格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歷練,才能真正驗證所學的道理。」

清修士回歸慧命之家,上人殷囑要用心求法、學法,讓慧命不斷成長;身心皆有歸宿,則在人群中面對種種境界,都能輕安自在。

「做事、待人都圓滿,人格才能圓滿。要運用佛法讓人事圓融,事圓、人圓,理圓,諸事圓滿才是智慧。以大悲心深入人群付出,即能深刻體悟人生道理,使智慧如海。」

要智愛,不傻愛

「宗教的本意都是良善的,只因信仰者心念偏差,或是無法全面理解教理而致偏頗。人心是罪惡之源,心執著、起惡念,就會造作種種惡業。實在可怕!」

與約旦陳秋華師兄談話,上人嘆言,世間種種苦難,皆起於人心的貪念與權力欲望;尤其在上位者,若心態不調,起一個小小的惡念,就可能引發不可收拾的效應,讓人民苦不堪言。

約旦慈濟人稀少,又位在局勢不平靜的中東,上人叮嚀秋華師兄,救人首要注意安全,要保護好自己。

「就如走路,不能頭低低的一直走,一定要抬頭挺胸向前看。救災要以安全為第一,不要一味『傻愛』——只知救人而不顧自己。不顧一切埋頭向前,是很危險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