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8期
2013-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志為護理
  天涯共此情‧印尼
  人生練習題
  人生練習題
  出版書訊‧幸福系列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同個屋簷下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8期
  一至五日 莫衝莫急,但要積極

◆ 4‧1~5《農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做事莫衝、莫急,但要積極、精進。

人人有心,更要合心

雖因眼疾手術醫囑須靜養數日,珍惜分秒的上人,除了志工早會慈允由精舍師父們輪流主持外,依然會見諸多來客;不惜色身,只盼能多關懷大眾、利益大眾。 

「要把握好『宗教』二字的意義——『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對人生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二日與廣東、廣西、湖南、海南慈濟人座談,上人表示,雖說宗教皆具有正向的影響力,但各宗教的教理深淺不同。「佛教義理深廣不可思議,但重視的『因、緣、果、報』其實很淺顯,對人的教育卻影響廣遠。」

上人舉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淺易的因果道理;但若進一步分析:「大樹的種子是『因』,泥土、水分、陽光與空氣即『緣』;因緣會聚長成大樹,開花結果生出種子,種子落地又漸漸長成樹。從種子而大樹,再從大樹而種子,有其因緣會聚的循環過程,萬物就是如此循環不已。」

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總在因緣果報循環中;人生也是在互動循環中,不離因緣果報的道理。上人開示:「不同於草木的無情,人類是有情眾生,本具與佛同等的善良本性,即如來自性;卻受後天環境熏染,因緣積聚複雜的習氣,從而改變了人生。」

上人教眾,學佛就是以佛法洗滌習氣,回歸清淨善良本性。「很多人因為遇到慈濟,受用一句靜思語而改變脾氣;改了習氣也就改了方向——不論是自我心境或是家庭生活,乃至於人際關係,從此大不相同,已然走在回歸本性的輕安路途中。」

南非本土志工雖然窮苦,卻發心跨國到更窮困的莫三比克、史瓦濟蘭、賴索托、辛巴威等地,付出心靈的財富,帶動居民也能付出無所求而輕安自在。上人以此為例,鼓勵大陸慈濟人:「天下事並非不可為;只要人人有心,總合每個人的心,成就一個大合心,則能使命必達!」
合和互協,鋪穩心路

世間一切皆「無常」——有形之物皆有「成、住、壞、空」,人的身體不離「生、老、病、死」,心念則常在「生、住、異、滅」中;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物理」、「生理」及「心理」。

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人也無法掌控其老化。上人表示,近日眼睛因白內障動手術,靜養期間腰痛舊疾復發,複合式的疼痛並起,真實感到自己的身體,連自己都把握不住。「想當年也曾年輕,為何老化如此快速?人生苦短,想要做的事那麼多,總是有那分『來不及』的急切感。」

慈濟二十多年前援濟大陸華中、華東水患,當時民心非常純樸;今非昔比,大陸人口快速增加,接近十四億人,約為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經濟更在蓬勃發展中。上人殷囑大陸慈濟人負起使命,廣為淨化人心,接引更多當地人走入慈濟,鋪穩一條安住人心的路。

儘管在二十多年賑災扶困互動下,大陸各界很肯定慈濟人文,但上人提醒,很多事無法求快,期勉同仁與志工做事要「靜思」。

「行事之前,靜心思考該如何做?全面考慮清楚再踏實進行。反之,莽撞往前衝,會來不及『煞車』而自陷險境。做事莫衝、莫急,但必須精進。」

上人強調,「積極行事」必須在軌道上積極,絕不能脫軌。「要守持大愛無私的心與人互動;圓融人事,才能團結更多人力、發揮更大力量。」

慈濟路如何走?上人強調:「要把握靜思法脈——內修誠正信實、力行四弘誓願;開啟慈濟宗門——外行慈悲喜捨、發揮合和互協。」

血親之緣,只在一生一世;在慈濟,人人是法親,志同道合共創善因緣,法緣延續生生世世。上人期待法親間,務必合和互協、樹立人品典範,才能促進天下平安無災難。

「合心,慈悲平等最吉祥;和氣,喜捨宏願最大福;互愛,寬純無量最輕安;協力,攝心能捨最自在。」

遇難要說明,遇阻要堅持

四日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慈示,須透徹了解靜思法脈,才能準確開啟宗門方向。

「既有心做事,莫只局限在自己的事務上;應用心通盤了解全局,再專精負責自己分內之事。行事要準也要快,推動會務才不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如何接引人明悉法脈精神與宗門方向?上人教導:「一口氣將整桶水全倒在石頭上,很快就蒸發乾了;以點點滴滴淨水持續澆灌,才能讓石頭漸漸濡溼。要耐心施予法水,才能長時間『浸潤』人心,傳承法脈。」

德國陳樹微師姊、范德祿師兄伉儷及荷蘭鄭秋娣師姊,向上人報告義大利北部去年五月地震災後,慈濟關懷援助狀況;梵蒂岡教廷人員得知慈濟在義大利賑災,邀請志工四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到梵蒂岡介紹慈濟。

歐洲與本會地理相隔遙遠,上人叮嚀,在異國行慈濟事,要與本會緊密聯繫,遇到困難要說明、遇到阻礙要堅持。

「傳法本就艱辛,何況要走入宗門,得跨過很多門檻、突破很多困難。慈濟人所做都是光明磊落之事,即使遭受誤解或反對,『對的事,做就對了』;但要用心讓人理解我們所做,以後做事才會更坦然易行。」


聖人無夢,佛性真實

一位來自廣東汕頭的年輕人表示,自學佛以來,有些奇異景象的經驗——如忽覺滿室異香,卻不知香從何來?又如夢中所見或持咒所現,自己似坐在飛機上,時而升起、時而降落。尋思人生方向,不知做什麼好;不得不做的事卻也不少,或是迫於父母的期待,或是因應在社會生存的必要。遇慈濟之後,有所領悟,想皈依上人。

上人開示︰「聖人無夢。何必執著於夢境!醒來後,夢中種種境界已成過去,若一意執著,以假為真,會很危險。」

佛陀來人間說法,是為了教導人人行菩薩道、教導人人知曉本具清淨佛性。上人指出:「佛性並不在你看到的那些異常境界,執著境界會亂了自性。真正的佛性,在於啟發自己的慈悲心,視天下眾生如眷屬。既生在人間,行為要合於世間的情理,令父母安心是為人之道。」

《父母恩重難報經》描述,佛陀向路上白骨頂禮,因為那些白骨是生生世世的父母。上人以此說明:「每個人都曾經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眷屬,對人要起慈悲心、生恭敬心;無論是遇順增上緣或逆增上緣,都要恭敬以對。」

就如《法華經》裏的常不輕菩薩,任何人打他、罵他,他都向對方頂禮,因為他認為人人都有佛性,未來都可能成佛,不輕視任何一個人。上人說:「佛,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愛人、助人,都是人間菩薩。能恭敬待人、不令父母擔心,就是修行。」

上人表示,要皈依,就要接受師父的法門。「我的法門就是『為佛教,為眾生』。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做人、發心立願為人群付出,才能皈依。」

彼此感恩,互為貴人

五日,與上海志工談話,上人言明,若無法接引更多人投入,志業無法成就;要做到「人人進來、人人感恩」。

「有人才有力量;不能對人表達感恩,就留不住人也帶不動人。人與人之間,平時有愛的互動、有親切的關懷,能將心比心為人著想,就是慈濟的人文精神。」

有些志工很能幹,也很一心一志做慈濟,但領眾時會給人很大的壓力。上人叮嚀,人人各有其家業與事業,想要「人間菩薩招生」,必須顧及志工們的家庭;莫因對方難以配合,就生排斥心,這樣會給人很大的壓力。

「『法親關懷』非常重要。對於不熟識而非親非故者,我們會翻山越嶺去看顧與援助,更何況是同師同道的法親,怎可不善待與珍惜?法親之間一定要彼此感恩、互為貴人,合和互協才能同增慧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