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1期
2013-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人醫之愛
  草根菩提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生命的禮物
  喜樂證言‧阿根廷
  人生練習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三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1期
  馬接峇汝敬老院 愛的轉運站

◎撰文.楊秀麗、羅秀蓮、陳翠雲、朱奕賰


從不相識的冷漠到熟稔,從袖手旁觀到互助,
如今的馬接峇汝敬老院不只是環保站,更是愛的轉運站!


清晨七、八點,六十五歲的賴譚清騎著老鐵馬外出,到店家收資源回收物;幾年來,這身影已成為馬六甲馬接峇汝新村內一幅獨特的風景。

賴譚清阿公沈默寡言,經常獨自在敬老院出口右側的環保屋,整理著回收物;偶爾,其他院友也會協助搬搬抬抬,或者協助收集一些衣物,附近的居民則將資源簡單分類後送到環保屋前。每月環保日,慈濟志工開著卡車前來載運,有時得走上兩趟才載得完。

敬老院回收物數量日益增加,馬六甲市議會幾年前為敬老院建設這間環保屋;阿公們跟市議會官員們溝通:「可是回收物是要捐給慈濟喔。」

一九九二年起,慈濟志工關懷敬老院,二○○○年,戴娘歲阿公基於「想為慈濟做些事情」的心意,開始在院內做環保;二○○七年戴阿公往生,由丘亞岸阿公接手;當亞岸阿公行動不便後,譚清阿公主動挺身協助。

亞岸阿公說:「慈濟幫助我們、關心我們;我們應該回饋,為慈濟做一點事。」譚清阿公則笑談做環保這件事:「會做到老、做到死囉。」

不當觀眾,起而力行

慈濟與馬接峇汝敬老院逾二十年的因緣,要從前任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劉濟雨與簡慈露夫婦說起。

一九八八年,劉濟雨與簡慈露從臺灣到馬六甲開設外銷成衣廠,在工廠內設立「善之家」,鼓勵員工隨喜捐款,再將善款寄到報館轉贈有需要的人。一九九一年底,簡慈露返臺,在美容院翻閱《慈濟道侶》半月刊而認識了慈濟;隔年七月,臺灣慈濟人前往馬六甲舉辦講座,成衣廠林慈恬等員工與會後,決定跟隨慈濟腳步,不只提供貧者金錢、物資的援助,更要親身走入苦難,提供關懷和鼓勵。

〔圖說〕馬接峇汝敬老院顏金星,舒服地享受志工義剪服務。(攝影╱楊秀麗)

大家開始向廠裏的員工宣導慈濟,並歡迎提報個案,林慈恬透過婆婆得知馬接峇汝敬老院急需援助。經過實際評估,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一輛小巴士載了約三十多人,來到位於郊區的馬接峇汝敬老院清掃;自此,敬老院成為慈濟在馬六甲第一個長期關懷的機構。

從一開始人力有限的清掃工作、到僱人為老人家炊煮兩餐,進而為院友們沐浴、帶動人醫會成員為老人們治療病痛……期間歷經許多考驗,也曾經有阿嬤拿著掃把擋在門口,不讓志工進入:「我活到八十多歲,從來沒有人這樣幫助我們,你們一定有目的……」

慈濟人不氣餒,繼續用行動關懷。二○一○年,院友們為跳蚤所苦時,志工每日前來消毒打掃院內四周,為院友塗藥水止癢消腫,來回交通至少要兩個小時,不辭辛勞連續數天。

長年累月的努力、付出無所求的誠意,感動了院內長者;現在只要志工到訪,阿公阿嬤就有如看到親人來訪般歡喜期待,離別時總離情依依;更有老人摘下自己種的木瓜,與志工分享園藝成果。然而,最讓志工歡喜的,是院友們由各人自掃門前雪到彼此互助。

院內的海南阿公眼睛不好,常流眼淚及發癢,志工為他燉煮中藥,緩解老人家的不適,「時間晚了,你們先回去了,接下來要做的,我們會幫他。」

院友們開始主動協助行動不方便的阿公阿嬤煮開水、曬衣服、清掃……幾位阿公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載餐食,有的則協助分配食物、幫忙清洗餐具。院友們一點一滴的改變,讓志工安心又感動。

把社區的愛帶進來

市議會在二○○五年為敬老院蓋了環保屋。老人家常到附近店家、餐館、商店去收取回收物。村裏的慈濟志工陳金妹發想,如果在敬老院裏面設立慈濟環保點,可以讓民眾攜家帶眷走進去關懷,也讓更多老人走出房門,跟社區居民交流。

這個想法在今年元月二十七日實現,不只鄰近居民共襄善舉,大愛媽媽也帶來有興趣付出的婆婆媽媽,社區親子班孩子邀來同窗當小志工。

平常總是一個人整理回收物的譚清阿公,看到一群孩子等待做環保,趕緊走進環保屋,從排列整齊的回收物中帶出一大袋鋁罐傾倒在地,孩子們迎上前踩踏,劈里啪啦如鞭炮聲響起。

〔圖說〕慈濟今年元月在馬接峇汝敬老院成立環保點,也增加了鄰近居民與老人家的互動。(攝影╱黃錫光)

一群媽媽圍坐一起,或將紙張分類,或將書皮拆開、鋪平。鮮少走出敬老院的阿公們,看到那麼多人熱情來到,也幫忙搬運資源、將疊好的報紙捆綁整齊;舉手投足間,以行動告訴大家:老有所用。

老中青共聚一堂做環保的情景,讓首次參加的林錦香感覺特別溫馨,「感謝老人院的長者開啟村內的環保活動。他們年輕時勞動付出,年紀大了還帶著我們一起行善,未來我們也應該幫忙。」

「你們看,這是白紙,放在這一袋;那是雜紙,放在另一袋。」在志工悉心教導及解說下,大家學會分類各種回收物;譚清阿公也虛心聆聽如何分辨硬、軟塑膠盒回收。

大清早就聽見外面熱鬧滾滾的亞岸阿公,拄著枴杖一步步走出門外;他原本和其他老人一樣坐在長凳上觀看,後來忍不住推著輪椅來到大樹下,細細將紙張有顏色的部分撕去、留下黑白的回收。

當資源分類告一段落,大家聚在一起吃點心、喝涼飲;孩子們接到了熱食,先雙手捧給敬老院的老人們,令他們開懷接過享用。

「做環保不簡單,要很有愛心才做得到。」亞岸阿公說,尤其看到小朋友認真的模樣,他很欣慰新村環保後繼有人了。

二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慈濟志工,持續為院友打掃、煮食,更舉辦小型浴佛、慶中秋、一起吃團圓飯、慶生,還帶來孩子們為他們按摩、表演唱歌跳舞。儘管老人家領取微薄的福利金和靠善心人士給紅包資助生活,但會省下零錢捐款給慈濟做好事。

〔圖說〕敬老院老人家做環保十三年,賴譚清(右三)阿公等人聆聽志工分享資源回收的知識。(攝影╱黃錫光)

亞岸阿公說:「慈濟人為我們抹地、洗床單、關心我們……他們做那麼多,我們無法回報,就以這一點點小小意思,表示我對慈濟的愛。」

從手心向上求人到手心向下助人,只有一個善念起落的差距;然而,延伸的漣漪一圈又一圈……


敬老院「班長」 接受感恩 付出報恩
 ◎撰文.羅秀蓮

敬老院「班長」亞岸阿公,常叮嚀院友:
來自社會的濟助,留一點自己用就好,
其他的盡可能回饋。
這樣一顆善心,讓慢慢老去的歲月有了亮度……


「之前我看亞岸就有點不對,他去醫院後,就不能講話……」鄰床的丘桂英阿嬤,提到在敬老院才認識的「同姓弟弟」,不勝唏噓。

丘亞岸阿公一雙濃眉、落腮鬍,嘴角總是往上翹,眼如彎月往下垂,慈祥的他看見小孩總會咧嘴笑開,特別歡喜。他原名丘觀生,小名亞岸,一九九三年從職場退休,來到馬接峇汝華人新村和舅舅同住;兩年後,主動申請入住附近的馬接峇汝敬老院,一住十八年。

亞岸阿公在敬老院雖然年紀不是最大,但有領導者風範,很多人稱他為「班長」。「老人院長者有事情都會找他,或我們有什麼事情交託,他一定會處理好。」天天照料老人院三餐的王秀寶這樣形容他。

亞岸阿公喜歡熱鬧,去年九月大愛幼兒園小朋友和社區志工,來到敬老院歡慶中秋節,阿公被熱情融化了,直呼開心!「我們住在老人院裏,總是希望有人來陪伴,愈多愈好。」

今年元月二十七日慈濟環保日後,他因為身體虛弱,再也沒有踏出敬老院大門;四月五日呼吸困難,送往馬六甲中央醫院急救,十一日清醒過來,掛念著要回到敬老院;隔天傍晚躺在熟悉的床位後,呼出了最後一口氣,以七十七歲辭世。

「在這裏他是班長、院長,他一切後事都交代好了,還叮嚀一定要煮東西給來的人吃……」一位老朋友協助亞岸阿公的侄輩辦理後事,並將靈堂設在敬老院,供人祭拜憑弔。

〔圖說〕丘亞岸把畢生積蓄捐給慈濟做好事,志工吳雅蓮感恩地把收據交給他。(攝影╱黃錫光)

亞岸阿公省吃儉用,卻樂善好施。每當有團體來到敬老院發紅包,亞岸阿公總是對其他老人家說:「他人給的錢,留一點自己用,其他的儘可能回饋給社會。」若有佛友來勸募善心,他也一定護持。

今年元月,阿公身體不舒服,請王秀寶趕快聯絡慈濟志工吳雅蓮見面,表示要把積蓄捐給慈濟做好事:「慈濟幫我很多,現在我手上的沒有很多,但要報答慈濟,感恩慈濟……」

四月十四日,五十九位慈濟人來到敬老院為阿公助念,王秀寶從阿公的房間取出一個竹筒交給志工。原來阿公在病榻中,仍不忘投錢行善,將最後一支竹筒捐給慈濟。倘若一個十仙銅板代表一天善心,竹筒裏就累積了五百二十五天的善心。

亞岸阿公床邊的物品依舊,只是少了他的身影;鄰床的桂英阿嬤,坐在躺椅上不願外出觸景傷情,因為戶外有阿公在樹下搧風乘涼的記憶。

人事凋零,在馬接峇汝敬老院是常事。但是亞岸阿公喜愛做環保、做好事的善舉,讓慢慢老去的歲月有了亮度,他的身影也將留在許多人心中不滅。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