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1期
2013-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人醫之愛
  草根菩提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生命的禮物
  喜樂證言‧阿根廷
  人生練習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三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1期
  骨髓捐贈關懷小組 接力傳遞希望

◎撰文‧李委煌

病患有活下去的勇氣,只等活下去的機會;
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為他們找尋生機。
志工團隊中,有捐髓者證明無損己身,還有受髓者將心比心,
在搶救生命的跑道上接力,傳遞希望。

受證慈濟委員後不久,就有人邀請林淑芬加入「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同來號召民眾「捐髓救人、無損己身」。她自忖,雖然也曾抽血建檔,成為志願捐髓者一員,但此事攸關醫療專業,她連開口講都不敢了,遑論跟陌生人勸捐。

「等我哪天捐了骨髓,再來參加吧!」當下隨口回應,卻像是老天設計好的巧合,因為說出那句話一年後,林淑芬就被通知「你配對上了」!

抽血覆驗、全身健檢後,她捐出造血幹細胞;為了圓夢並兌現承諾,她成為勸髓志工,第一次出任務很順利,捐髓者完成捐贈;她也信心滿滿,希望將捐髓救人的勇氣與希望,一棒棒傳遞下去。

但她很快就遇到挫折了。對方是位現役軍人,他雖很願意捐髓,但父親堅決反對;她前往分享親身經驗,結果卻被趕出門。

無奈返家,林淑芬關在房裏哭了一小時,「好好一樁救人美事,是不是我哪裏講得不對?」她自責任務失敗,相當牽掛那位等待骨髓移植的病患該怎麼辦。資深志工安慰她,用平常心面對,只自問是否盡了力,無法強逼他人,更不能為對方做決定。

林淑芬想到,先生當初也是反對的,但在她詳細說明還有先生主動上網閱讀資料,最後改變了態度,甚至陪伴她走完捐贈流程;她將心比心,家人的反對是出於關心,並不是沒有愛心或善意。

既然當初已發願承擔勸髓志工,她所能做的就是盡量讓更多人了解骨髓捐贈;在每次調適情緒後,繼續為延續希望而奔忙。

生命之間息息相關

慈濟骨髓庫成立翌年,志工組成關懷小組,其中有許多像林淑芬這樣的捐髓者,親身走過「驗血活動」、「捐者血樣覆檢」、「健康檢查」、「捐贈階段」到「捐後追蹤」等過程,與民眾分享也較有說服力。

即使能以己身證明捐髓無損健康,甚至覺得自己更有使命來推動,但林淑芬十餘年勸髓路依舊挫敗不斷;她和關懷小組志工曾被志願捐髓者的父親「押」往警察局,因為他堅持要志工們「備案」,白紙黑字承諾絕不會帶他的孩子去捐髓。

〔圖說〕花蓮慈濟醫院首例海外人士親屬間週邊血幹細胞移植,林淑芬(右二)全程陪伴捐贈者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收集。(攝影╱黃思齊)

去年十月,林淑芬從臺南北上,參加在慈濟蘆洲靜思堂舉辦的捐受髓者相見歡活動。其中有位受髓者是十歲的小女孩,在母親懷胎八個月時被檢查出罹患白血病,她在出生三個月開始化療,十個月後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

小妹妹的救命恩人上臺了,臺下的林淑芬瞧了直覺眼熟,原來那是十年前她關懷的捐髓者!內心淌過一股暖流、一種踏實感,「用心陪伴過的這位捐髓者,沒想到竟救了一個小孩及她的家庭!」

記憶中,那年輕人的雙親當年是反對的,也是志工費盡唇舌才讓他們點頭同意。曾經的挫折無力,在看到這小女孩健健康康後,煙消雲散,「一切辛苦,很值得。」

她積極走入軍營,進入校園,希望大家把握因緣,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善緣。「因為某位病患的唯一希望,可能就是我們。只要能多一筆血液資料建檔,就能多一些配對成功的機會。」

一年半前,她與志工們在臺南某營區宣導並舉辦驗血活動,活動中收集到七十一管血樣,隨後就有人被通知配對成功、順利捐髓救人!

命中注定我能救他

四十六歲的小林,過去菸、酒、檳榔不離身,因為毒品問題身陷官司;在等待判決書下來之前那段時間,他跟著屏東慈濟志工做環保,偶爾聊及自身處境時還會強調:「若被判了刑,會去找那位害我的人同歸於盡!」

一次在屏東火車站的捐髓驗血活動,小林響應抽血建檔;後來判決書下來了,入監服刑確定,他決定聽從志工勸慰,勇敢面對而不再做傻事。兩年半後、二○○六年假釋出獄,他工作之餘積極參與志工活動,並陸續受證成為慈誠隊員與慈濟委員。

自覺過去虛擲歲月,做了許多荒唐事,當他被通知與某位病患配對成功,每日早晚都祈求菩薩,能讓他有機會捐髓救人;再次驗血比對時,他內心非常忐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最適合對方的那位捐髓者。終於,二○一一年五月,駕駛娃娃車的他請人代班,在志工陪伴下入院完成心願。

入獄前成為志願捐髓者、出獄後完成捐髓,因緣不可思議,「我從沒想過,自己還能救人。」當他收到由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轉贈的謝卡,上面寫著:「感謝你讓我能陪伴孩子成長……」他恍然大悟,原來他救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延續了一個家庭、一分親子關係的完整。

〔圖說〕小林師兄的會心笑臉,不僅是因為曾經如願走過捐髓路,更是他過去荒唐人生由迷轉悟的寫照。他深知只要多付出一分心力宣導解說,未來就會多一分機會可以救人。(攝影╱顏霖沼)

這些年來的經歷,讓他珍惜眼前的平安與幸福,以善行回報母親以往對他的牽掛,更成為關懷小組志工,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人,和他一樣延續難能可貴的生命。

爭取機會改變命運

小林從捐髓中發現只要珍惜因緣,人人都能做好事;而家住臺中、同為捐髓者的阿國則是認為:「捐了雖不一定能救他,但不捐,他肯定沒機會。」

有朋友問他:「對方是你的誰?為何你一定要捐髓給他呢?」阿國回應:「我不知那人是誰,我只知有人在等我。」

阿國二十五歲就做了老闆,兩年賺進千萬利潤,但因不懂風險管控,沒兩年後又被倒債千萬……得志又喪志的他,也曾興起輕生念頭,「若當年真自殺了,就沒機會捐髓救人了!」

當他完成捐髓,也跟著志工四處勸髓,才發現社會上普遍對造血幹細胞捐贈不解或誤解。他根據自己接觸的經驗發現,有六成以上的志願捐髓者在接獲配對成功的通知後是猶豫懷疑的,但經他以「過來人」身分清楚解說後,其中有七、八成的人會願意捐髓。

「若我沒去做,那和後來答應的這七、八成捐者配對上的病患,是否會因此失去得救機會?」所以,只要排得出時間,他都很樂意參與宣導,關懷捐者與病患。

曾有配對者經志工數度聯繫後,依舊拒絕捐贈甚至不願接聽電話,阿國不放棄,想方設法讓對方通話,同時表明自己也是捐髓者,然後聊了四十分鐘後,對方終於願意跟志工見面。

他認為,捐髓不是單純禮物的饋贈,而是「生命的希望與承諾」,正需要志工這點「雞婆」的個性,才能挽救一條生命;特別是他曾經想不開,現在更深刻體會到:「活著的感覺真好。」

健康活著回報大愛

捐髓後加入勸髓行列,或許是慈悲、是使命,但受髓病患痊癒後也願「拋頭露臉」、加入勸髓團隊,那就需要勇氣了。因為許多病患其實並不希望讓人知道自己的病史,免得影響就業或婚嫁。

〔圖說〕捐髓後成為關懷小組志工一員,阿國常把握機會上臺「現身說法」,讓更多人了解捐髓無損己身,卻可能因此救了另一個家庭。(攝影陳吉雄)

但受髓者林郁芳卻有不一樣的想法。儘管移植後出院返家,她曾經虛弱到連炒顆馬鈴薯都吃力,但恢復體力後,她當仁不讓地加入了關懷小組;在捐髓驗血活動現場,她大方地站出來表明自己的身分,感恩大家的愛心募集讓她重生。當她看到年輕人挽袖捐出十西西血樣,忍不住趨前提醒他們:「要好好保持健康喔。但更重要的是,現在這一念救人善心,一定要堅持!」

身為長女的林郁芳,從小就像小大人般照顧三個弟妹、分擔家事,甚至在大弟車禍癱瘓後,照顧了他十年,直到三十歲才離開臺東、遠嫁臺北。

個性好強、責任心重,對自己對旁人要求都高,婚後在臺北生活得辛苦,又經常與家人賭氣抱怨……壓抑多年後,像是被自己悶出了病,她倒下來了。

因白血病住院治療那段時間,她最難受的事就是「讓父母擔心」;她在發病三個月後即幸運找到配對者,「這好消息讓我得到了救贖,」但她坦言,每天的心情就像走在鋼索上,「我有種莫名的擔憂,深怕對方會臨陣退卻、決定不捐了。」

不論是原先的O型或移植後的B型,林郁芳都更喜愛現在的自己了,因為比起過去凡事都要求完美,如今好不容易撿回一命的她,還有什麼看不開呢?

「我得到那麼多人的愛,才有機會再活回來。」林郁芳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健康活著,讓病患看到我能生起信心,也讓辛苦照顧的親人抱持希望。」
每天醒來,她摸摸自己、感受順暢的呼吸與健康的身體,感恩著那位陌生捐贈者,「他讓我的孩子有媽媽,讓我的媽媽有女兒。」真實感受捐髓救人的奇蹟,她特別珍惜回饋的機會,積極勸髓:「只要我的一句話,能讓有心人聽得進去,我就會不厭其煩地繼續說下去。」

不是醫師也能救人

偶爾,林淑芬也會想起,那位十二年前接受自己骨髓的病患,好像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若他如今健康無恙,也三十多歲了吧?不知已為人夫、為人父了嗎?

不同於勸髓,在關懷尋求配對的病患和家庭時,心情是相當苦澀的。在她記憶中,印象很深的是一位二十二歲、樂觀陽光的青年,移植後半年,白血病竟然復發和轉移;當癌細胞壓迫視神經,他看不到了,脾氣愈來愈差……

年輕人七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林淑芬每次到醫院探望,都會將肩頭借給那位不願在孩子面前落淚的傷心母親。

〔圖說〕受髓病患林郁芳分享重生經驗,號召更多人響應善舉,「我一定要健康活著,讓病患看到我能生起信心,也讓辛苦照顧的親人抱持希望。」(攝影╱羅明道)

曾見到生命在受髓後生機昂然,也曾陪伴生命從陽光燦爛到絕望黯淡;有些病患有活下去的勇氣,卻得不到活下去的機會。儘管勸髓這條路有時走來委屈,但林淑芬只求內心的踏實,安慰自己總有那麼一天,捐髓也會像捐血般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去年接受移植的一位病患,在發病前已參加驗血活動,想著有一天能救人,沒想到世事無常,後來得到白血病的她,因為陌生人的善意而得救。移植完成後,她收到捐髓者的卡片:「我們是大隊接力的團隊,現在最後一棒交給了你,你要好好跑下去……不只要健康跑下去,還要跑到讓更多人知道、一起來參與。」

二十年來,許多捐受髓者相繼接棒,加入關懷團隊,促成許多生命的重生與感恩。而當年,證嚴上人率先呼籲推動骨髓捐贈,臺下以婆婆媽媽為多的志工,即使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要從哪裏抽出造血幹細胞,仍勇於舉手贊成,從彰化八卦山的第一場捐髓驗血活動辦起,不到兩年就蒐集了十萬筆血樣,臺灣愛心累積的速度與密度極驚人。

二十年前即舉手支持的林雪珠,投入勸髓迄今。早年志工人力較少,從竹南到雲林都屬她的關懷範圍,她常披星戴月尋找捐贈者,有時返抵家門已夜深,「畢竟,一個生命在我手上,不能輕易讓它流逝掉。﹂

二十年後的現在,志工不僅憑一腔救人熱忱,而是需要更多令人信任的專業。要接受國際認證的考試及考核,才算是合格的關懷小組志工或「認證講師」。

不僅關懷小組志工接受認證,慈濟骨髓庫也通過國際認證,確保臺灣勸髓與捐髓的品質能與全球一致。

目前慈濟在全臺共有二十三位合格認證講師,林淑芬也是其中之一。「你不必讀七年醫學院,也可以一起來救人喔!」林淑芬想對大家說:「加入骨髓庫,我們可以讓世界變得不一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