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
【臺灣】
外宿、做家事、傳好話
暑假兒童成長營鮮體驗
晚餐後,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一百多位小學生靜靜坐著,聆聽站主解說「傳好話」活動方式。「等一下請大家用耳朵正確的聽,正確傳遞內容。」各組派出代表抽出紙籤,然後將紙籤上的內容依序向後說給學員聽,哪一組傳達的訊息最正確,該組就算獲勝。
有的學員專心聆聽,有的學員嘻嘻哈哈,這也反映在活動完成的速度及正確度上,當站主公布正確答案時,就出現以下的結果——明明紙籤上寫的是靜思語「雙手健全不肯做事的人,等於是沒有手的人」,但傳達到最後卻是「沒能工作的人,沒能借錢的人,就是沒手的人」,和題目相去甚遠!也難怪站主不斷提醒大家要靜下心來,如同在生活中若是沒有靜心聆聽旁人說話,很有可能會傳達錯誤。
新北市三重志業園區多年來,在暑假期間安排三天兩夜的兒童生活成長營,課程內容有行住坐臥的教導、身體律動的帶動,更多的是學習行善行孝的真諦,這是成長營與眾不同之處,也因此每年吸引許多對孩子品行教育關切的父母報名。今年七月十二日到十四日、十九日到二十一日舉辦兩梯次成長營;此外,臺北市中山大同區志工八月九日到十一日,也在三重園區舉辦兒童生活成長營。
在園區後花園探索課程中,學員認識樹種後,蹲在地上找尋樹葉,找出正確樹木配對。「與同組同學一起用落葉作畫,創造繽紛的世界,許多課程是學校沒有教的,下次還要參加!」國小三年級的廖逸杰,第一次參加成長營,開心地分享。
學員們藉著小組活動學習團隊合作,也在離開爸媽的外宿經驗中嘗試獨立。把被子摺疊整齊、用餐注意禮儀,對許多孩子來說不困難,但夜間盥洗五分鐘的時間限制,卻是新鮮體驗,沐浴後還要自己洗衣服,也因此體會長輩做家事的辛勞,以及有乾淨衣服穿的可貴。
第一次在外過夜的林柏勳,圓緣時看到媽媽緊緊抱住,獻上親手做的感恩卡,媽媽感動得無法言語。孩子從哭著要回家到融入營隊,短短三天在志工們陪伴下,圓滿獨立初體驗,柏勳媽媽直說好感恩!
(撰文/陳永濱、劉瑞香、趙阿妹 攝影╱廖世淙)
【泰國】
危屋難庇祖孫相依
慈濟建新房安頓身心
曼谷市孔堤社區坑窪小巷,一間傾斜的板房塌陷在水泥小徑邊,排水溝污水不停流經屋內,破舊木條支撐著腐爛的屋頂,來訪的慈濟志工得跳下小徑彎腰才能進屋,還要閃避不時出現的蟑螂、老鼠。
這裏是慈濟新芽助學孩子拉卡娜(Lakkhana)和弟弟批拉鵬(Phiraphon)的家。姊弟倆從小由外公宋奔與外婆灑緣(Sa-Nguan)帶大。未成年生子的女兒離家多年,宋奔多病,養家重擔落在五十多幾歲的灑緣肩上。雖然家境拮据,兩個孫子成績優異,獲得慈濟助學金;志工五月家訪時發現他們的住家處境危險,決定援建堅固新屋。
志工先幫一家四口安頓好租處,六月三十日與建房師傅拆除搖搖欲墜的板屋,「讓路喔!」師兄姊推著手推車搬運廢棄物,幾位新芽助學孩子、社區志工與鄰居也來幫忙。
七十一歲的宋奔不時走到工地看視,感動地說:「我老了,無能為力了,兩個孫兒可憐,每天提心吊膽生活。沒有想到我們能住上新家,你們是菩薩!」
經過三週工程,新房七月二十日落成,小屋增加了洗手間,兩邊的窗讓空氣對流;志工來為新屋粉刷,完工後大家坐在地板上開懷談笑,兩個孩子的兩位老師也特地前來祝福。
教書三十餘年的本傑老師(Benja Ruangsamer),很受社區居民敬重,她感恩慈濟的善舉,也叮嚀拉卡娜:「一定要好好愛護新家,保持乾淨,學習好品德。」早已在社區擔任環保小志工的拉卡娜靦腆笑著,開心地說:「感恩慈濟,感恩師公!」
長年來,灑緣參與慈濟社區志工,這次成為受助者,她眼中沁著淚水,哽咽地說:「以前很擔心孫兒的安危,惡劣的環境也影響健康。慈濟不僅幫助我們建屋,還帶來日用品。兩個孫子要比以前更認真做環保,努力讀書;我們也要學會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撰文/許文彥 攝影/桑瑞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