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 掙脫煩惱索

◆7‧23《農六月‧十六》
【靜思小語】煩惱雜念如繩索,要時時警覺、斷除煩惱。
「減法」人生
一位師姊表達,過去基於好奇學禪坐,一段時間後覺得似乎有股力量在與之對話,使其不由自主做出種種肢體動作。
上人開導,日常生活要有正見,修行也要踏實,莫基於好奇而打坐;一旦思想偏向就會造成危險。「回歸平常生活,將力量投入為大眾做事;調適身心,莫與心裏無形的力量相纏,幻覺與錯覺就會漸漸消失。」
「生命過一天就少一天,每一秒鐘都是此生的唯一。時間不等人,要學會用減法計算人生,不要一直想增加;什麼都想要多一點,就會被『增加』的念頭纏住了。」上人開導,煩惱雜念如繩索,一旦警覺自心有煩惱,就要趕快剪斷繩索,繼續往前精進。
心法一體
慈濟大家庭中,有許多孩子自幼維持著純真、清淨的佛性,印證「眾生本具佛性」。北區慈誠委員精進聯誼會中,上人舉「小牛」楊凱丞小朋友的例子教眾,把握身在慈濟、能聞佛法的殊勝因緣,引法入心除煩惱、改習氣。「此生帶著善因緣而去,來生就能以清淨明朗的智慧繼續精進修佛法、行菩薩道,無有障礙。」
七歲那一年,凱丞由美國返臺,在花蓮慈小學習中文一年,接受慈濟人文教育,之後每年暑假都來到精舍隨師,默默地跟在上人身邊,用心聆聽上人開示以及與來訪賓客的對談;沒有人特別教導,他就能對法有很深刻、很通徹的體會,且能對眾侃侃而談,說出也許連大人都還體會不到的佛法道理。
在這次出門行腳之前,十一歲的凱丞在精舍感恩堂走廊上向師公恭敬請法,表示已能了解《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的意義,但是對於「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還不是很清楚。剛好有一陣風吹落一片樹葉,上人彎腰拾起枯葉,藉以講述大自然法則的道理,教導凱丞,若能見微知著,一理通、萬理徹,即得大智慧而通達諸法。
「簡短地和他說完,我心裏想:道理很深,不知能否聽懂?不久之後,在對海外志工說話以前,讓他上臺和師姑師伯們分享。我聽到他把《無量義經》這一段經文解釋得很清楚,並且融入我用這片葉子對他所說的道理,深感孩子悲智具足、可以造就,應該讓他多薰陶、深入佛法。」
上人說,從凱丞屢次的分享中,感覺到他的智慧不斷增長。「孩子在過去生中曾受佛法薰陶,出生之後乖巧和順,不讓父母長輩煩惱,其言行還能度化長輩。雖然清淨心偶爾也會受外境擾動,只要父母適時引導,就能回復平靜。」
上人引以教勉慈濟人顧好心念,「若此生沒有堅定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信念與道心,禁不起人與事的磨練,無明、雜念很快就會掩蓋了清淨心,迷茫造業。」
每一位慈濟人之所以走入慈濟門,雖各有不同的因緣,卻皆有善念。上人勉眾,以善念造福、見苦知福,體會人生無常,還要進一步「秉智運悲」——秉持智慧、運用「同體大悲」的悲心付出,讓困苦人得救,自心法喜充滿。
此外,還要更進一步「啟慧運慈」——啟動清淨無染的智慧,運用普及一切的慈心,平等視眾生。如此即得體解大道,領眾無礙,要廣招人間菩薩就沒有困難。
上人期勉,把握此生聞法因緣,淨除內心的無明雜染,「心法一體」——法入心,心與法相合,自然能展現清淨智慧,與師父慧命交會、與法親合和互協互動、讓眾生見之即起歡喜心,願意受接引、度化。
普度自心,聞法修慧
「眾生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心、清淨智慧——清淨心如明鏡,能清楚映照外境,境過無痕;清淨智慧能夠隨境觸機,舉說一法,即涵蓋無數道理。」北區榮董暨企業家聯誼會,上人感嘆,凡夫被欲念網縛,迷失自性,心隨境轉而起煩惱、造惡業。
會中談及「七月吉祥月」的觀念推廣,上人教眾認清因緣果報道理。「燒紙錢不能保平安,反而污染空氣、耗費資源;殺生祭拜鬼神為求平安,卻多造殺業,也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上人教眾,信仰宗教,最重要的是一念心;「普度」,要先度自己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