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歡喜心,成就諸事

◆7‧15《農六月‧初八》
【靜思小語】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彼此尊重,皆大歡喜則事事圓滿。
誠正信實立典範
「使用電子書,可隨時隨地吸收法,了解過去到現在的慈濟人慈濟事,舊法新知才能『有法度』。」彰化慈誠委員聯誼會中,上人重申研發電子書的初衷,教眾善用科技聞法。
「慈濟人敬天愛地,使用電子書閱讀慈濟出版品、靜思人文書籍,可減少紙張耗用、避免砍伐樹木,讓樹林持續發揮淨化空氣的功能;委員們利用電子勸募本收取善款,可當著會員的面寫下捐款金額,表達誠正信實,也可以減輕分會財務同仁核帳負擔。」
上人殷切叮嚀,臺灣慈濟人要做到誠正信實、力行環保,為全球慈濟人作典範,「要作典範,就要下功夫修行——修心養性、端正行為,把握機會在人間鋪路。」
座中多是資深幹部,上人致勉,領眾時不能只想著要人聽從自己的想法行事,若有人不從就心生雜念;應發揮「感恩、尊重、愛」,確認方向正確,邀請大家共同實行。
「人人都是發心要為社會人群付出,所以投入慈濟、在各地救苦救難,應該彼此感恩;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許其他人有更完善的構想,要彼此尊重,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讓人人做得輕安自在、皆大歡喜,則事事都能圓滿成就。」
上人勉眾,心力合一,成就大愛之心,就能以整體和氣之美,感動他人樂於付出。
清淨善因斷惡緣
「若是人人本具佛性,何必再修行?」下午與彰化慈濟人聯誼,上人教導,凡夫迷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外境而不斷衍生無明雜念,起於行動不斷造業,在藏識累積惡種子,生生世世隨著因緣果報而輪迴。「修行就是要修除過去、現在不斷累積的煩惱,自我警惕不再起惡念、造惡業,回歸清淨本性。」
上人例舉,有些人性格耿直,覺得「對的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見人行事不照規矩,便心生不滿,限制別人做事;「即使立意良善,但容易與人起衝突,好事做不成,徒然在人與人之間結惡緣。」
會中,「小牛」楊凱丞小朋友上臺分享他的聞法心得,上人讚歎他小小年紀,隨處都能對眾分享,贏得讚歎,卻不自傲自滿,勉眾學習小牛以「六個自我警惕」防止起心動念,在習氣發作前就自我克制,進一步用佛法去除惡念、惡習。
凱丞防止傲慢心的方法,是「不要想自己是最好的,要想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上人引申,自大自滿,自覺懂得多、比別人更有辦法,學佛路上就會停滯不前;若是自我警惕「還有進步空間」,就能防止傲慢,持續精進。
上人教導,人與人相處講究因緣——你對我歡喜,我對你尊重,彼此感恩、尊重,就能結好緣、成就好的種子。「有緣進入慈濟法門,得見無量法門——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部『大藏經』,看到別人的優點要虛心學習;見缺點則要自我警惕,感恩別人現相來教育我們,莫排斥他人,才能廣結清淨的善因緣。」
如何培養和顏悅色的人文態度?上人教導,要降伏顛倒迷茫的習氣,防止心隨境轉,「四神湯」和「四物湯」要同時並用,才能鋪平心路。
現代社會經常起動亂,稍有事故即揚聲抗爭、煽動情緒,上人教眾提起「清淨心」,防止心迷;心靜下來,消除妄想、雜念,就能防止「躁動心」。還要以「軟實力」推動整體平穩進步。
「平時就要培養感恩、尊重、愛的默契,才能展現整體合和互協的道氣。」
「以清淨心堅定學佛修行的意識,用開闊心關懷天下眾生,還要多聞法、恆持初發心,防止倒退心。」上人勉眾,把握當下成就善因緣;「緣」結得好,就能夠成就好「因」,去而再來之時,生生世世皆能接續修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