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1期
2013-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人醫之愛
  草根菩提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生命的禮物
  喜樂證言‧阿根廷
  人生練習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三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1期
  十三日 健康之道:心寬念純

◆7‧13《農六月‧初六》

【靜思小語】要讓生命保持好品質,「心寬念純」就是健康之道。

打開心結,防護心靈

凌晨三點,中度颱風「蘇力」於新北市及宜蘭縣交界處登陸,上午八點已於新竹附近出海。上人在大林慈濟醫院與同仁溫馨座談,仍能感受戶外間歇風雨的威力。

醫務祕書林名男醫師分享,美國細胞生物學者所著《信念的力量》一書,提到身心靈會相互影響,「相信」的正向心靈力量,會影響、改變身體機能,印證「有願就有力」。

上人引申,平時六根所接觸的一切境界,以及種種思考、行為造作的意識,都收納在「八識田」中。就如過去若看到許多疾病苦難相,生起悲憫心,起了想要從醫救人的念頭,願力會促使走上醫療之路。天天專注救人,有時面對不同習氣的病患,難免會起煩惱心,若沒有妥善處理,不好的意識也會收入第八識,將來因緣聚會,不好的業境就會現前。

「有煩惱、有心結,若能轉換心境、將心比心,從而解除煩惱、打開心結,由衷愛護、疼惜、幫助病患拔除病苦,種種善的意識也會收入第八識,隨著生死來去,再續善因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教導,有緣接觸佛法、發心修行,倘若習氣不改,修行的同時也在造作惡業,修行的意識和造業的意識都會收入第八識,因緣成熟之後,將會承受善、惡果報。

「能夠生而為人、生活在平安有福的環境,且會聚在真、善、美的慈濟大家庭,共同行善造福、為苦難眾生而付出,要時時自我警惕,防護心靈不受煩惱欲念污染,才能在救人的工作中,獲得滿滿的法喜。」

守護身心,發揮良能

下午醫療科簡報,曹汶龍主任分享失智症中心團隊成立不到一年來,跑遍嘉義、雲林地區,也到過高雄、臺南的靜思堂與環保站做失智症篩檢,發現一般社區民眾年齡愈高,失智比例愈高,環保站則無此現象;此外,環保站年長者的憂鬱比例較社區年長者低,愈做愈快樂。

上人教導,年歲愈長、身體機能日漸衰退,更要照顧好身心健康。「大家發願承擔傳法脈,就要精進不懈怠,身與心的功能要多發揮、多使用,但也必須讓身體充分休息,才能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煩惱、雜念最為消耗精神與體力,心靜下來,才能提升清淨的智慧覺性;心不靜,即使睡足八小時,仍然覺得疲累。要讓生命保持好品質,『心寬念純』就是健康之道。」

上人感恩大林慈院同仁與志工,以愛真誠付出,勉眾發心立願,讓所有苦難生命都能得度,脫離身心病苦。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