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1期
2013-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人醫之愛
  草根菩提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生命的禮物
  喜樂證言‧阿根廷
  人生練習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三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1期
  十一日 「信」的力量

◆7‧11《農六月‧初四》

【靜思小語】穩固心念,堅定信念,堅持正向。

想好意,存善種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賴俊良、簡瑞騰副院長等人,清早前來高雄靜思堂向上人問安並談話。上人詢問是否相信「輪迴」?眾人紛紛表達看法。

賴院長分享近日夢境及病患彌留時的精神狀態,深感若是意念不堅,人生最後很容易隨著各種業境而去;此生行善、作惡,到了人生最後應非照結果判定功過,而是依照最初的起心動念而定,所以時時自我警惕,勇敢面對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上人回應:「瞬息剎那間的起心動念與行為造作,不須經過審判就會歸入藏識,所以要好好觀照自心,時時想好意、做好事、說好話。」

林名男醫師分享,從科學觀點來看,人是由許多原子、分子組成;出生成長迄今,身體組織不斷新陳代謝,目前的「我」早已不是原來的「我」,只是意識尚存。

上人開示:「佛陀說『無我』。從嬰兒時期到老年,人體不斷新陳代謝,形貌不斷改變,哪一顆細胞是『我』?所以佛陀的哲理和現代科學是相通的。」

劉鎮榮主祕談到,從社區關懷中見苦知福,思考為何同樣出生為人、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之間,有些人過得這麼苦,而自己卻能安然度日?應是自己過去生曾經用心付出、利益眾生,所以此生有福,更應持續行善造福。上人開示:「所以要『信』。建立堅定的信念,才能堅持正確的方向,不再隨著外境起煩惱。」

佛法說「八識」,除了眼、耳、鼻、舌、身「五根」感受色、聲、香、味、觸「五塵」,而用第六識分辨,還有第七識思考,以及第八識將一切意識、造作收納起來。上人教眾,「一秒鐘,一輩子」,即謂把握當下那一秒所產生的意念,起於行動、不斷推展,如此就能影響此生,甚至是生生世世。

「第八識會隨著思想意識起作用,所有善惡業因都收存於此,若惡的業力較重,帶到來生,就墮入畜生道;若依照善念做好事,結善『果』就有善種子。」上人勉眾,志為醫師,起了一念要救人的心,就要努力朝此目標而成就,即使工作辛勞,仍然感到很甘願;日日積存善業的種子,到生命最後那一天,就自然隨著業因業緣而去。

凡夫地,修成佛

與高雄志工與榮董團隊溫馨座談,有師兄坦言過去作風強勢、唯我獨尊,經常氣憤別人不把事情做好、無法配合自己;投入慈濟後已能將心比心,由衷感恩他人的付出。

上人指出,懂得「將心比心」就是「覺有情」;若能從家庭往外鋪展這條「覺有情」的道路,就能帶動更多人擁有正向的人生觀,對社會人群發揮良善的影響力。

兩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深刻感受到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平等,因此對眾說法強調佛性平等,希望打破階級觀念,啟發人人付出愛心、關懷苦難人,故而宣說菩薩「覺有情」之德行,教導大眾行菩薩道。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能成佛。要從凡夫地修行成佛,就要行菩薩道,在人間做好事,為自己鋪路也為世人鋪路。在鋪路的過程中覺悟修行,即能從人間路接上覺悟大道,回歸本具佛性。」

上人致勉,親自投入人群付出,才能真切感受以無私大愛付出後的無限法喜,功德自修自得。

要覺情,莫迷情

「行菩薩道,一定要有法;假如法不入心,只知道做好事很歡喜,卻執著於我是能布施的人、這些困苦人接受我的幫助、我付出了多少物資給人……心有執著,容易起貢高我慢心,如此就非『覺有情』而是『迷有情』。」

與高雄志工座談,上人教導「諸法空為座」,破我執、除我相,才能法法入心、事事善解。

座中有志工分享,回精舍短期精進,隨常住師父下田耕種,體會要讓豆苗攀爬,必須經常整理棚架;藤蔓整理好,才能順利開花、結果,否則豆株蔓生雜亂,難有收穫。「由此聯想,人間菩薩招生也需要法脈通暢,才能讓新進者不斷受到良好照顧,持續『一生無量』,在人間廣布菩薩網絡。」

此外,雨後農地如泥沼,一腳踏下去就被黏住,有時須靠他人協助才能脫困。此境界也讓人深思,心靈若是受無明愛欲限制,就如深陷泥淖難以自拔,更可能愈陷愈深——一旦警覺無明生起,就要趕緊脫離,心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就能在惡濁的人間鋪展大菩提道,讓大家安然行走。

「志為菩薩,要走入人間鋪路,在無明中多聞法、多了解。只是聽、只是說,還不能真正體會佛法精髓,要將聽聞的法吸收入心、融入生活,對於法理就會有深切的體悟,也才有辦法對眾分享。」

「人人都有一本人生經典,走入人群,即能入無量智慧海、納受無量法,而能『體解大道』;在人群中發揮自利、利他的精神,即能『統理大眾』,一生無量度眾生。」

上人勉眾,有心聞法,處處是道場,應學習「覺有情」的菩薩,敞開心門,相互接引,彼此分享,自覺覺他。

汲法水,斷欲念

午後,高雄區環保志工、福田志工暨慈濟人聯誼會,有志工上臺勇敢發露,過去人生行偏踏錯,讓父母擔心,有幸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在環保站安定心念,回歸正常規律的生活,父母慶幸找回身心健康的孩子。

上人開示,勉眾把握當下一秒鐘的發心善願,此生踏實鋪展造福、修慧的人間道路,進而接上成佛的菩提大道,將生命開拓得更有內涵、更有深度。

「人生苦,苦在迷茫,隨著欲念追求,卻總是難以如意;剎那間起了一念不好的念頭,以致人生一步差、步步錯。佛陀為我們分析,為什麼會有這種苦?是聚集種種欲念而造業,才會導致如今的苦難。」

上人言,人生有許多境遇無法隨著各人的理想發展,除了生命長短無法預測,也難以預知無常何時降臨;遇到人生苦境,應提起平日所學的佛法來穩定自心,不致驚慌失措。心能定,就能發揮「接變化球」的能力,減輕煩惱苦難。

剛才清修士葉秉倫師兄以及「小牛」楊凱丞小朋友上臺分享,上人肯定秉倫師兄具有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的寬闊襟懷,為了負起「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志業使命奉獻一生。

十一歲的「小牛」智慧清淨,讓上人聯想到翻譯《法華經》的鳩摩羅什法師,自幼就懂道理、想要追求佛法,由母親陪著他求法,長大之後以其智慧廣傳佛法、翻譯佛典,影響深遠。兩人都有明確的生命目標,篤定志向精進行。

「聞法入心,通達道理,才能清淨心靈、消除煩惱。若能恆久保持清淨心,慧命即能隨著生命日日增長。」

上人勉眾把握有限生命,修除習氣、廣結善緣,日日增長福慧;否則放任時日空過,多造惡業,到了一口氣上不來的那一刻,將會隨業受報而不由自主。

「法入心,增長智慧;法入心,也才能與師父的慧命相接,再續法緣。」上人感恩大眾疼惜地球、愛惜物命,為社會作典範;也致勉要引法入心、以法度人,福與慧雙修平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