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1期
2013-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特別報導
  人醫之愛
  草根菩提
  發現歡喜‧馬來西亞
  生命的禮物
  喜樂證言‧阿根廷
  人生練習題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三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1期
  五日 甘願心開路,感恩心鋪路

◆7‧5《農五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自我淨化、自我莊嚴;多結好緣、多造好因。

慈悲持戒,得大莊嚴

「法性平等,無利、鈍之別,只因各人習性不同——煩惱惑重者根機鈍劣、修行懈怠散漫;煩惱惑較輕者易於了解法理、殷勤修行。『根有利鈍、惑有厚薄、修有勤怠』,覺悟即有先後之分。」

晨語時間,上人指出,眾生根機之利鈍,能否聞法即理解、力行,端視過去累積之福德因緣。平時廣結善緣,即能時時運用法水洗滌無明煩惱,緣境入心、藉境修心,從而成就道業;若是煩惱層層疊疊,無明惑念深厚,即使真理就在面前也無法體會。

昨日晨語言及,「百善行為一福,百福一莊嚴相,三二個百大福,莊嚴三十二相」,上人教眾:「莫執著於要做多少善事,才能造多少福、求得莊嚴相;具慈悲心,精進修持戒、定、慧,即能日日累積福德智慧。」

對情不迷,對物淡薄

與靜思人文師父團隊座談,上人感恩常住日日辛勞付出,承擔重任。「靜思人文承擔精舍常住生活,也是慈濟的後盾,要用甘願心開路,用心研發、生產,且要用感恩心鋪路,廣開通路。」

上人表示,在人群中做事,心要放寬,穩穩地向前走,莫聽到雜音、看到不好的臉色,就讓心念浮動,如此於事無補,對自己的身心亦有害。

「既發願為天下眾生做天下事,就要抱持修行之心投入,莫在人事物上起煩惱、生心結;自淨己心、心寬念純,合和互協,才能展現精舍典範。」

修行如何修得身心清淨、淨如琉璃?上人教導:「對情不能迷,對物欲要淡泊,人我是非的煩惱更要斷除,才不致陷迷情而有偏愛,致使煩惱不斷。」

佛陀具三十二莊嚴相,是累生累世行善造福而成就。上人殷囑,把握此世得遇佛法的殊勝因緣,法入心、身體力行,破除我執我見,才能讓人由衷尊敬。

「應自律守戒,於外在言行展現內心的修養;每一位修行者都具有莊嚴的出家相,自然道氣莊嚴,能帶動社會人群行善造福、聞法增慧。」

「外相莊嚴,不在面貌、穿著上,真正讓人感受莊嚴的是道氣。要自我淨化、自我莊嚴;反之,內心若沒有淨化,道氣就無法顯現。」

上人言,既立志在人間弘揚佛法,讓人人知因識果,自己更不能受習氣框限、打不開心門。「慈濟是修行道場,要多結好緣、多造好因;與人互動若浮現煩惱,就要提起感恩心,穩定自心。心態調整好,才能為別人調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