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甘願心開路,感恩心鋪路

◆7‧5《農五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自我淨化、自我莊嚴;多結好緣、多造好因。
慈悲持戒,得大莊嚴
「法性平等,無利、鈍之別,只因各人習性不同——煩惱惑重者根機鈍劣、修行懈怠散漫;煩惱惑較輕者易於了解法理、殷勤修行。『根有利鈍、惑有厚薄、修有勤怠』,覺悟即有先後之分。」
晨語時間,上人指出,眾生根機之利鈍,能否聞法即理解、力行,端視過去累積之福德因緣。平時廣結善緣,即能時時運用法水洗滌無明煩惱,緣境入心、藉境修心,從而成就道業;若是煩惱層層疊疊,無明惑念深厚,即使真理就在面前也無法體會。
昨日晨語言及,「百善行為一福,百福一莊嚴相,三二個百大福,莊嚴三十二相」,上人教眾:「莫執著於要做多少善事,才能造多少福、求得莊嚴相;具慈悲心,精進修持戒、定、慧,即能日日累積福德智慧。」
對情不迷,對物淡薄
與靜思人文師父團隊座談,上人感恩常住日日辛勞付出,承擔重任。「靜思人文承擔精舍常住生活,也是慈濟的後盾,要用甘願心開路,用心研發、生產,且要用感恩心鋪路,廣開通路。」
上人表示,在人群中做事,心要放寬,穩穩地向前走,莫聽到雜音、看到不好的臉色,就讓心念浮動,如此於事無補,對自己的身心亦有害。
「既發願為天下眾生做天下事,就要抱持修行之心投入,莫在人事物上起煩惱、生心結;自淨己心、心寬念純,合和互協,才能展現精舍典範。」
修行如何修得身心清淨、淨如琉璃?上人教導:「對情不能迷,對物欲要淡泊,人我是非的煩惱更要斷除,才不致陷迷情而有偏愛,致使煩惱不斷。」
佛陀具三十二莊嚴相,是累生累世行善造福而成就。上人殷囑,把握此世得遇佛法的殊勝因緣,法入心、身體力行,破除我執我見,才能讓人由衷尊敬。
「應自律守戒,於外在言行展現內心的修養;每一位修行者都具有莊嚴的出家相,自然道氣莊嚴,能帶動社會人群行善造福、聞法增慧。」
「外相莊嚴,不在面貌、穿著上,真正讓人感受莊嚴的是道氣。要自我淨化、自我莊嚴;反之,內心若沒有淨化,道氣就無法顯現。」
上人言,既立志在人間弘揚佛法,讓人人知因識果,自己更不能受習氣框限、打不開心門。「慈濟是修行道場,要多結好緣、多造好因;與人互動若浮現煩惱,就要提起感恩心,穩定自心。心態調整好,才能為別人調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