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三日 人間典範

◆7‧2~3《農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付出無求,拓展生命的寬度;吸收法水,加強生命深度。
見苦知福,心教育
與臺南慈濟中小學曾耀松校長、家長會長等人談話,上人強調,唯有家長支持,師長們才能負起教育責任,為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矯正偏差行為。
上人例舉,許多印尼企業家將孩子送來慈濟學校讀書,每個孩子都有多名傭人伺候。校方規定,學生只要到校就要自己背書包進教室;剛開始家長不捨、學生不適應,經老師不斷溝通,現在每一位學生上學時都能遵守規矩。
「孩子幼小的時候,就要激發他們的潛在能力,莫剝奪他們的人身良能,以致長大後無法自己料理生活。」
上人表示,慈濟教育志業體安排學生跟隨志工到照顧戶家中訪視,看見世間還有許多人身處困苦環境,因而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優渥生活並非理所當然;看到同齡的青少年在克難環境裏學習,才能了解自己多麼有福。
「『見苦知福』這堂課,即使老師在課堂上說得再多,沒有親自見聞還是無法想像;親自到貧苦環境走一遭,心靈的震撼將永存腦海,這樣的體會才深刻。」
人生難料,惜當下
印尼七歲男童伊斯比,八個月大時被熱水燙傷,因家貧無力治療,右手指與手心皮肉黏合。今年六月二十一日,慈濟人醫會於雅加達克拉馬加地鎮舉行義診,由新加坡馮寶興、馬來西亞梁振明兩位整型醫師,同心協力為他進行手術,縫了一百二十八針,終於讓伊斯比的手可以打開。他開心地說,以後敬禮不必害羞,還可以朝成為軍人或警察的夢想前進。
在大陸廈門,自幼罹患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症的李華山,因肌肉萎縮以致不良於行。李先生天性樂觀,不因身體殘疾而放棄生命;慈濟志工長期關懷,邀請他現身說法,與慈濟助學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激勵許多貧困的孩子努力向上。
三日早會,上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難以預料之事,出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擁有殘疾、坎坷的人生,實是由不得己。「見人間疾苦,更要把握有限人生,救拔苦難、遍撒菩提種子,讓各地都有庇蔭苦難人的菩提林。」
真實作為,立典範
二○○八年緬甸納吉斯風災過後,救援工作困難重重。慈濟人如「不請之師」,主動走入災區為困苦居民付出,終於讓當地人士感受慈濟人的真誠之愛,帶動出許多本土志工。
與緬甸志工及慈濟建築委員團隊談話,上人表示,佛陀來人間說法,發願度化人人成佛、成菩薩;要成佛,唯有行菩薩道,才能真正體會苦、集、滅、道「四聖諦」,由衷發「四弘誓願」。
「佛陀最初對眾生所說的法,是苦、集、滅、道;其用意是要開解眾生的執著,把握有限生命深入佛法,走上菩提大道,延傳永恆的慧命。」
「四弘誓願」首言「眾生無邊誓願度」。上人解說,發願度眾生,要先救拔其生活的苦難;接著給予法,讓人人知道此生之「苦」從何「集」來?是因為長久以來的習氣,造作無明業力,所以要發願修除無明習氣、除「滅」煩惱根源,「煩惱無盡誓願斷」。
「要除習氣、斷煩惱,就要修行,走上佛所指引的大「道」,故而『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走入人群、行菩薩道,才能走向成佛的目標。」
「閉門修行,無法斷除煩惱;帶著煩惱修行,還會受凡俗物欲牽絆。」上人勉眾,了解佛法,就要身體力行,行菩薩道利益眾生。「付出無求,就能拓展生命的寬度;法水入心,即能加強生命的深度。」
全球人口愈來愈多、人心愈益濁亂,上人言,佛法必須復古,回歸佛陀本衷初心,且要跟著時代而行,為社會人群付出。「社會經濟成長,更要加強淨化人心;否則人心愈趨功利,社會難以安定。要為人間樹立典範,帶動『貧中之富』與『富中之富』同付出;人人富有愛心,社會環境才有可能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