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那年夏天】
「大自然,春夏秋冬,夏天總是比較熱。不一樣的是,以前天熱會流一點汗,現在的熱卻好像有壓迫感。」二○○八年六月中到七月初,上人出門半個月,風塵僕僕地從臺北到臺中,再從雲嘉南到高屏、過臺東返花蓮。
那年夏天,上人於所到之處一再強調「一方有難,十方相助」,災情慘重的緬甸納吉斯風災、四川汶川大地震需要我們投入力量。老人家七月二日於臺東靜思堂開示,已有九梯次的志工接力前往四川,而緬甸也已完成了七回的物資發放……六年後的今天,慈濟人仍未離開這兩地。
一九九一年,大陸華東、華中地區水患嚴重,促使慈濟人首度踏上那塊土地幫忙,期間歷經千辛萬苦,只有陪上人度過那段日子的資深慈濟人能夠體會。回顧上人在那年十月十四日的開示,不能不驚歎老人家的慈悲、智慧與遠見:
「本來,我只抱著一分殷切的心要去幫助他們。當初,我也想要做到很完美,但心裏還是有些怕,因為有太多人都說:不可能。但我還是用一顆最誠懇的信心去試試看。這一試,讓我試出了人性的真愛,試出了奇蹟……我們一定要把這分親善的工作趕快灌溉到那邊去,讓他們知道臺灣社會每一個人就是這麼地關懷他們的災害,用愛來影響。世間若沒有愛,破壞性就會很大,唯有愛才能緩和國家、社會的危機。」
那年夏天,隨師車隊行經綠色隧道時,阮義忠師兄捕捉了這個畫面。之所以喜歡這張照片,是因為會聯想到上人的話:「出來最輕鬆的就是坐車,可以看風景!」
【少不了你們也少不了我】
二○一三年七月十一日清晨,上人在高雄靜思堂聽慈誠、委員以及榮董團隊的分享,隨後開示,首先表達的就是欣慰:「一早聽到這些,感覺喜氣洋洋。首先是慈誠,慈誠對社會影響很大,每個家庭如果有慈誠,就會輕安自在。聽到榮董用心用愛投入,而且後面有一股力量,真是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上人說,佛陀剛出家時,顧及當時印度其他宗教根深柢固的觀念,直到四十年後才一暢本懷,告訴世人,要成佛唯有行人間路。要大家行菩薩道、做好事,就是在為大家鋪路。
「實業家們以前一個比一個愛炫耀事業有多大,但走進慈濟來,轉個念頭就可改變過去在社會上拚鬥的習氣,縮小自己,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為關懷社會而付出,這都是讓社會祥和的力量。不要覺得,出這麼多錢還要投入做事;其實,付出才是大收入!」
只要弟子分享,上人總會仔細聆聽、作筆記、觀機逗教。讓人感動的是,他老人家還說,每天面對這麼多菩薩,他也要自我警惕,自我反省,時時感恩:「感恩諸佛菩薩的精進,我們才有這樣的世界。不要想『不差我一個』,慈濟是每一個你、每一個我而成就,少不了你們,也少不了我。」
【像孩子一樣純真】
二○○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上人從彰化來到大林慈濟醫院,看到來迎接的小孩,開心地彎下腰,問她們的爸爸、媽媽是誰。大林慈院有多位大醫王、白衣大士及同仁,自啟業便攜家帶眷地自花蓮慈院轉來服務,大夥兒暱稱在大林出生的孩子為「大生」,在花蓮出生的孩子為「花生」。
看到這張照片,就聯想到隔天醫療座談時上人的開示:「生命價值不分大小,人人都能發揮大功能、大良能。真誠的人文是永遠存在的,只是人們忘記了,不知如何表達。在這個時代,慈濟不斷激勵大家,要相互表達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有的真誠的愛。」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臺北萬華靜思堂舉行啟用典禮,上人回憶當年的第一印象,是大路邊的一座舊房子前聚集了很多慈濟人,慈誠、委員還有社區菩薩都圍繞在他的身邊,說準備開始用那個場地了。那是一座閒置多年的小鋼珠、保齡球遊樂場,上人擔心地方老舊,弟子們卻說,整理一下就可以用了。大家胼手胝足,帶動社區,幾年下來,終於有了重新規畫、建構的家。
「剛才車子遠遠駛來,就知道是那一棟建築,氣質跟周圍的不一樣。進到裏面來,雖然裝修還沒結束,但我相信,你們已經不知用過多少次了!」
大家喜氣洋洋同樂,就連附近幼稚園的一群小朋友,也特地帶來可愛的演出。上人教導他們正確的問訊手勢,並在開示時祝福大家:「新生道場,從地湧出,就像孩子一樣純真。希望大家發心如初。」
【我們這裏的人天生麗質】
二○一三年七月十三日傍晚,上人從臺南來到大林慈濟醫院,接駕的弟子們歡天喜地,直到上人要進宿舍還依依不捨。阮師兄捕捉的這幅畫面,正是上人回頭跟大家揮手時見到的情景。
第二天,上人在開示時讚歎,大林慈院是田中央的大醫院,院內人文就是從內心發出的誠與正:「每一科都很團結,醫、護的焦點都是在病人身上,人人都為病人著想,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亮點。」
上人以自己為例,說每天四小時睡眠就充足了,若是睡五小時,他就會覺得損失了一小時:「其實,雜念多,患得患失,比睡不夠還消耗精神。心要靜,心靜,角色才能提升,否則睡八小時也不精神,愈睡愈沈重。慈濟人跟我說有什麼健康問題,我都說心要寬、念要純、工作不要停;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放自在,身心就會健康。大家在照顧別人前,要把自己先照顧好。」
上人回憶,二○○○年大林慈院啟業,他在這裏待了好長一段時間,感受到鄉親父老個個淳樸可愛。醫療志工在現場支援,跟上人分享了許多趣事,大部分都跟阿公阿嬤不懂國語、而醫護人員又說不好臺語有關。
「總之,我們這裏的人天生麗質,就是快樂。當初這裏是甘蔗園,地方人士邀我們來,舞龍舞獅地歡迎。這裏的生態、小生物都很美,跟大地的生物共生息,多美好!」
我們要珍惜這塊土地,上人叮嚀,許許多多生命依靠著我們,大家要立四弘誓願,讓所有生命都可度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