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2期
2014-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草根菩提
  人品典範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發現歡喜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人文教育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2期
  山色無非清淨身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儘管高等教育的質量一再受到衝擊,但在東部的山光映照中,
我們仍樂觀懷抱最初的理想──自度度人,臻于至善的大學之道。

 

慈濟大學成立二十年了。二十年的歲月洗禮,使一個人長大成人,也可以形塑一所大學辦學的風骨。

我有幸在人生的黃金階段進入慈大。創校第一年,擔任懿德姊姊;第二年,教職從護專轉入醫學院;第六年,規畫成立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角色幾經變化,頭上已迸生華髮,那中央山脈吹來的和風,依然清新如昨。

最早全校學生不到兩百人,走廊上相遇,幾乎個個都認得。上通識課,全體帶到校外教學,認識東臺灣的人文地理。那時校園內初栽小樹,我們也抱著拉拔孩子成長的情懷投入。總覺得斯土斯人與西部有所不同,有壯闊綿延的山脈為屏,有慈濟愛的人間行路為導,將孕育出氣質襟懷獨特的學子。

如今小樹蓊鬱成林,前幾屆的畢業生已然獨立成熟,許多人回來投入慈濟志業,令人感到分外親切,有著「那一年我們一起走過」,共創歷史的欣悅。

現在全校學生已擴充至近四千人,但是慈大規模仍「小而美」。畢業典禮上,所有畢業生可以從容上臺,接受撥穗,家長們也都能在場觀禮。老師們年年以手語歌「叮嚀」,祝福畢業生「自愛愛人」,以「慈濟是你永遠的故鄉」約定情感不散。

七年前,慈大新闢人文社會學院校區,面積比總校區大,學生僅五、六百人,幾棟外砌灰白石子的校舍,圓拱廊柱典雅優美,流露寧靜致遠的書院氣息。

門窗外就是巍峨青山,從北到南迆邐,雲彩山嵐變化萬端。我每每由衷感恩在如火宅的世局中,入此清涼地,更感恩上人的慈懷,讓我們在此安住。

在大自然的教室中,鳥兒比學生還多,遠遠近近地啁啾,有時在草地上、走廊間優雅踱步,各色頭冠尾羽教人為之驚豔。黃昏時群鳥歸巢,吱喳熱鬧,樹下學生也成群經過,返回宿舍。

山中來的鳥兒,啟示日夜時序的天道循環。有山,有情生命就得化育。山千萬年挺立,沒有五光十色的雜染,山色無非清淨身。

世間知識雖浩瀚,但說理有限,山的清淨大度能變化讀書人的氣質。教育工作者當以之為精神依歸,度人也自度,臻于至善的大學之道。

高等教育的質量雖一再受到外界衝擊,但在山光的映照中,我們仍樂觀懷抱最初的理想。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