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和」不要「迎合」
◎整理.邱如蓮

Q:與同儕相處時,如何堅持善的理念,又不傷和氣?
清華大學研究所慈青 鄭文淇分享:
國中時期,因為有成績優秀的哥哥當榜樣,我只顧努力追求課業表現,忽略了跟朋友交往及培養興趣,也因此我的人際關係不好;後來一次同學會中,一位同學聊起對我以前的印象就是「無時無刻擺個臭臉,很難親近、感覺很高傲」。現在想一想,那時真的不懂「結好人緣」。
大學時加入慈青,更感覺與人結善緣的重要性。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與想法,有時與同儕相處時接受到負面的回饋,我都提醒自己「人和」為重。人和,並不是要去迎合別人,而是不與他人起正面衝突。正確的話在不對的時機講,仍然不對;尤其情緒更會把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甚至最後無法解決事情,還要去圓那個人情。
有位虔誠的基督教朋友,常找我論辯關於佛教、慈濟的問題,每當聽到尖銳的提問,我都盡量提醒自己不要生氣,因為一旦被對方用字遣詞激怒,自己也沒辦法說出「正語」;所以我放下情緒,傾聽他對佛教的疑問,然後找機會請他來認識慈濟,最後他也能夠了解我究竟為什麼而忙碌。
記得某次朋友看到我用環保碗來裝食物,對我說:「為什麼要這樣?端著碗很像跟人家乞討。」我當下沒有回應,但事後藉機告訴他,每個人若是一天用免洗餐具外食兩次,一年就會消耗約七百套的免洗餐具,為了減輕環境的負擔、珍惜自然資源,我選擇使用環保餐具。
後來,我覺得改變其他人很難,不如就從自我堅持做起。每天除了攜帶環保餐具,也會多帶一份給同行友人使用,多數人會欣然接受,等到累積幾次養成習慣後,不少人也會自發性地攜帶環保餐具;女朋友也在我的帶動下,從原本覺得麻煩,到後來找了環保吸管來使用。
上人說:「人圓、事圓、理圓。」凡事若以「人和」為優先,必定不會傷了和氣;再加上自我的堅持,對的理念終會讓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