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教室不簡單 臺灣製造 品質保證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
今年三月,志工在慈濟后里園區,搭起援菲簡易教室的架構,並展開鐵料加工工作。從人屋比例來看,其面積足以滿足一班三十名師生的教學所需。
|
簡易教室質輕、隔熱、耐風、組裝快,
每根鐵架、每片牆板、每個零件都是臺灣慈濟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草根志工用心加工製造,不用出國就參與了國際賑災!
在熱帶海洋之風吹拂下,又一棟十二坪大小的簡易教室從地湧出了;一組由六到八位菲律賓壯漢組成的工班,依循著說明書的步驟,在一天之內即可組裝三間教室。
堅固的鐵材和輕盈的塑膠瓦楞板,經由學生家長和鄰里鄉民們的手,構成足以容納三十名師生的米白色房屋。圓弧型、類人字的屋頂,就像孩子們用彩色蠟筆在白紙上畫的房子一樣,充滿濃厚「家」的感覺。
因應熱帶地區日照強烈、高溫多雨的氣候,設計者賦予這「第二代」簡易教室長達一公尺的屋簷,並在兩側開大窗,頂部設置天窗,讓空氣對流順暢。豔陽高照之際,刺目的陽光穿透米白色屋頂,化為適合閱讀的柔和照明;合宜的教學環境,為大地震後的保和島,維繫了教育的命脈。
看著一棟棟溫馨的簡易教室,在受創待復的菲律賓島嶼上快速建成,受到幫助的在地師生歡欣鼓舞,而負責研發的慈濟志工,在與受災鄉親分享歡樂的同時,還多了一分如釋重負的輕安。
 |
印度洋大海嘯侵襲印尼亞齊,沿海民宅盡毀,受災民眾住進外援團體提供的帳棚,雖能暫時安身,卻難避免高溫溼熱之苦。
|
自己願意住 才給別人住
談起保和島所用的新式簡易教室,還有即將投入海燕風災災區奧莫克使用的簡易住房,承擔研發責任的志工張世問一再強調,真正的研發者是證嚴上人,是靜思精舍。而上人的核心設計理念,自始至終都是守之不動的:「蓋房子給別人住,要考量到,這間屋子給你,你願意住進去嗎?自己願意住再給別人才有意義。」
對於從事人道援助的團隊來說,能否妥善解決居民「安身」問題,關乎災後重建計畫成敗。由於永久屋援建工程牽涉層面廣,在時效方面緩不濟急,因此大部分救援團體,在災難發生後的第一時間,都會把輕便的帳棚投入災區,充當臨時住所及學校。而在行政效能低落、物資嚴重匱乏的貧窮國度,受災鄉親以帳棚為家,一住好幾年的情形也是屢見不鮮。
在二○○四年歲末印度洋大海嘯發生後,慈濟人前往印尼亞齊、斯里蘭卡勘災時,就看到千戶「帳棚城」;翌年十月,中、印、巴三國交界的喀什米爾,爆發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賑災團在當地發出一千七百多頂帳棚,期間團員們同樣住在帳棚裏長達一個月,對「無家可歸」的克難日子留下深刻印象。
隨著國際賑災經驗累積,上人及慈濟志工意識到,要讓受災的人安身安心,除了援建永久屋,也有必要研製急難用的帳棚和簡易房屋,方能在第一時間庇護無家可歸的人們。
「印度洋大海嘯勘災時發現帳棚太熱,於是上人慈示,找尋『不會熱』的帳棚;我們就找了三、四十種帳棚,在精舍的空地上搭起來測試。」志工柳宗言表示,上人會在正午時走進每個帳棚去感受;大太陽下,每個帳棚的室溫都不低於攝氏五十度,志工們陪著上人看溫度計上的數字,個個滿頭大汗,內心壓力都很大。
 |
在保和島卡迪比安中學殘破的臨時教室,張世問對照預定地狀況,翻開簡易教室組裝手冊註記。(攝影/游錫璋)
|
取帳棚優點 半圓筒型出線
二○一○年海地大地震後,太子港等重災區降下大雨,外電傳來帳棚區淹水的畫面,許多帳棚被積水壓垮,國際救援組織的醫師,也和受災居民一樣,拿著水瓢把淹進帳棚的水一勺勺舀出去。上人憂及連救人的人都自身難保,居民的處境勢必更為困苦,於是慈示眾人全力研發簡易房屋。
「帳棚的優點是輕、移動方便、組裝快,但缺點是高溼、高熱。我們做簡易屋,要保有帳棚的優點,避免帳棚的缺點。」張世問說,第一個試作的概念屋一點五坪大,比一般帳棚大一點而已;之後隨著上人指導、眾人集思廣義,房子愈蓋愈寬大,進而發展到現行的簡易教室和簡易住房規模。
除了坪數逐漸擴大,材料、造型的選用,也是「邊走邊整隊」。對於「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住屋組的研發志工來說,要做出好的簡易房屋,得要克服熱、大、貴、重四大難題,並符合「材料取得容易、組裝容易、運輸方便、堅固耐用」的要求。但有時解決了一個問題,反而加重另一個問題,如何取捨、達到面面俱到的圓滿,是智慧大考驗。
材料問題讓志工們傷透腦筋,一直到廠商發心提供PP塑膠瓦楞板之後,終於突破瓶頸;PP瓦楞板輕且不厚,但其「中空構造」具備一定的隔熱效果;較鬆軟的材質特性,使得它不會像鐵皮一樣,一下雨就乒乓作響,一旦有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也比較容易強行破壞逃生。
合宜的材質特性,配上「梁柱合一」的半圓構型,成就了慈濟研發的「第一代」簡易教室。「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就用這種構型做野戰帳棚了,那時他們用的是帆布,而我們現在用的是PP瓦楞板。」臺中志工洪武正表示,慈濟所造的半圓教室,不但重量輕、結構堅固,而且具有「低風阻」的優點,耐風力達到輕度颱風等級,遠高於一般帳棚。
對於教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老師來說,那半圓造型的教室本身,更是一個特大號的幾何學教材──最高點離地三點四七公尺,這個長度就是圓的半徑;而教室的寬度就是圓的直徑,也就是三點四七乘以二,六點九四公尺,相當於七四七巨無霸客機的客艙寬度;至於長度則可因地制宜,視學生人數、地形地貌調整。
而為了避免悶熱,志工們也依循冷熱空氣循環的原理開設通風口,讓較輕的熱空氣上升至高處的天窗逸散,較重的冷空氣則從側面窗戶「趁虛而入」。
概念屋完成後,志工們取來溫度計,進行二十四小時的室內外溫差測量,發現在烈日當空、氣溫攝氏三十多度的大熱天,教室的室溫僅比外頭的氣溫高一度,清涼度雖不及用磚石建造的永久房屋,但相較於室內溫度動輒四、五十度的帳棚,已經舒適許多了。
 |
二代教室屋頂所用的PP塑膠瓦楞板材,能像草蓆一樣彎曲,易於施工搭蓋,其中空構造則有利於隔絕日照輻射熱。
|
第一批教室 遠赴辛巴威
由細長鐵管、輕薄的PP瓦楞板組成的簡易教室,零組件輕便、易於裝櫃運輸;第一批於二○一二年十月送抵非洲南部的辛巴威,讓沒有教室、露天上課的「自由小學」師生,脫離飽受烈日、寒風交相侵襲的苦日子。
從當時起算,這種半圓型的基本構型已經使用超過一年,經歷氣候變化,能滿足基本需求;也因此當菲律賓接連發生三寶顏戰亂、保和島地震及海燕颱風之後,半圓教室再度量產,就在二○一三年歲末飄洋過海支援災區,志工也前往菲律賓教導當地人組裝。
第一批援菲的簡易教室送到萊特島海燕災區。「那天氣溫攝氏三十五度,那個PP板會燙人耶,但教室的窗戶打開,通風之後就很涼,所以老師都和我們比這樣。」志工呂振安笑著豎起大拇指。
「原本預設對方會把地板整理好,可是海燕颱風來得很急,他們來不及做,我們只好把教室直接建在草地上。」想到師生們沒有乾燥的地板立足,必須腳踩草地和溼泥上課,志工們心有不忍,仍硬著頭皮全力趕工。
由於基地是凹凸不平、含水量高的泥土地,座落在上頭的結構體難免因為地表支撐力不足,產生下陷、歪斜的狀況。「有時候調到水平了,兩、三個人上去施工之後,那個部位又陷下去了,我們就想辦法把誤差調整到最低。」志工劉春萬略述了結構體施工時碰到的困難。
除了鐵製支架不好裝,PP瓦楞板也在太陽曝曬之下變型,增加施工難度:「這邊是平的,但另一邊就翹起來,所以我們裝的時候要翻面,不然會變成『波浪型』!」
因應不盡如人意的基地及氣候狀況,志工們在零件製造之初,就刻意把鐵架上的螺絲孔加大一些,預置調整的餘裕;而在組裝瓦楞板時,則是以「自攻螺絲」固定。
一般螺絲必須事先打好洞方能鎖進去,但使用自攻螺絲就像拿鐵鎚釘鐵釘一般,不必事先開洞,就能直接把板材和骨架鎖在一起,不但避免了結構變形,兩邊螺絲孔對不準的問題,在生產零件時也省了許多工。「如果你不用自攻螺絲的話,不只鐵架要打洞,就連瓦楞板也要打洞!」張世問說明了事半功倍的關鍵。
 |
第一代簡易教室採半圓型造型,每間二十三點六坪,可容納七十二位學生。
(攝影/蕭耀華 地點•三寶顏)
|
 |
第二代簡易教室約十二坪,人字屋型,四面牆直立,更能讓角落充分利用。
(攝影/游錫璋 地點•保和島)
|
第二代教室 登陸保和島
簡易教室在萊特島上落成後,飽受戰火蹂躪的三寶顏也在今年四月獲得援助,半圓型建築座落在平整的水泥地上,紓解了各校因收容內戰難民,導致教室不足的困境。
從辛巴威與菲律賓的使用情況來看,半圓型的簡易教室算是成功之作,但上人及志工們並不以此自滿,幾經修改訂正之後推出第二代;有著圓弧型、類「人」字屋頂的改良版,在今年三月定型上生產線,大部分供給保和島震災區使用。
「這是第二代,牆壁改成直立式的,屋頂是圓拱型,而且上人指示,要有屋簷,比較人性化,也比較好看。」生產線負責人洪武正簡要說明。儘管外型從低風阻的圓弧形,改為有大片直立牆壁的傳統型,受風面增加不少,但「二代教室」所用的鐵材加粗加重,還有X型的拉桿增加強度,因此抗風力不減反增,可承受中度颱風吹襲。
由於構型改變甚大,專業志工及協力廠商重新繪圖並修改模具。金屬加工業者王育芬,對於能貢獻專業於賑災房屋研發感到榮幸,「慈濟住屋組志工魏良旭師兄通知我說要參訪工廠的時候,我以為就一臺車兩個人,沒想到一次來了五、六臺,將近二十人!」慈濟團隊的大陣仗,讓王育芬大吃一驚,更感動於志工們發心護持,她與另一半也投入旗下的人才、設備,一起成就助人志業。
聽到志工張世問說:「要把簡易屋當成自己住的房子去設計。」兩位繪圖員不僅把抽象的設計概念化成可見的圖像,讓研發團隊據以參考改進,甚至把慈濟簡易屋設計圖的電腦檔名打成「阿德的家」、「阿杰的家」。看到員工的巧思,王育芬不禁對兩位年輕人笑說:「家都設計好了,可以娶太太了!」
王育芬夫婦也提供業界少有的「客製化」服務,按照慈濟人規畫的規格製造鐵管材料,避免製造大量廢鐵,不僅提高效率,也兼顧環保;後來還把自家的沖孔機搬進慈濟后里園區,方便志工加工鐵件。
能參與慈濟國際賑災,王育芬感恩眾人成就,也慶幸自己無負父母的教誨。「我七歲時,父親就因嚴重車禍導致右腳截肢,後來又癱瘓坐輪椅,罹癌長達十年,病魔從來沒有饒過他,可是他不但創業,還請媽媽推輪椅,四處做公益。」談起曾經榮獲「好人好事」表揚的父親王吉森,王育芬還記得,二○○一年桃芝颱風肆虐時,爸爸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到社會局,問能幫上什麼忙,還打開家門作為臨時救助站。
「他曾說,我們若有一碗飯,要分半碗給別人吃。」傳承已故父親的美德,王育芬將冰冷的鋼鐵材料改造成撐起未來希望的棟梁,「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成就對的事,我們使命必達!」
 |
螺絲孔位置是否精準,攸關組裝的成敗,因此志工們在操作沖孔機為骨架打螺絲孔時,莫不聚精會神。
|
 |
S型屋頂支架,先由專業廠商以大型機具加壓成型,再運到慈濟園區,交給志工進行沖孔、打磨等簡易加工。 |
背景各有異 生產線同心
自今年三月中旬到五月中旬,臺中、苗栗、南投、彰化地區的慈濟人輪番前來慈濟后里園區,投入兩百七十五間二代簡易教室的生產工作,平均每天都有六、七十人做工,進行鐵料部分的沖床、鑽孔、磨平、上漆等工序。
年過六十的阿嬤、中年的早餐店老闆娘、抽空前來的年輕消防員……參與簡易教室生產工作的志工年齡背景各不相同,也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機械或鐵工背景,因此負責生產線的專業志工,就將製程區分成兩段──較依賴精密機械及熟練技工的上游工序,如鐵管製造、彎曲成型,由專業廠商承擔;簡單、重複的下游加工,再由分批前來的志工執行。
擁有四十年「黑手」經驗,已從機械工廠退休七年的鐵工師傅張標烈,為了確保簡易教室的生產工作,可以如期如質安全地進行,過了好幾週「以廠為家」、睡警衛室的日子。好在孩子們已出社會工作,同為慈濟人的另一半也常去臺中慈濟醫院當志工,張標烈也就放下大雅的家,安住后里園區調校機器、管理物料,協助非專業志工發揮良能。
來做工的大多是中壯年男眾,也有上了年紀的婆婆媽媽。「我頭髮白,但年紀不老,六、七十歲,還很『幼齒』呢!」來自苗栗縣苑裡鎮的歐美雲,表現出不服老的態度。身形瘦小的她,與粗壯的男眾志工,負責將加工完成的屋頂部位鐵管,從模架上搬到儲放處。兩端平直、圓弧居中的鐵件有相當重量,但兩人各持一端就舉重若輕,老人家自覺勝任愉快,專注工作不覺時間流逝,直到工作人員舉起「歡喜賦歸」牌子,才知一天的付出又到了尾聲。
「三年前我先生往生,那時我每天把門關著……我現在很好睡,也沒有煩惱,鄰居都說我過得很充實。」騎機車返回苑裡之前,歐美雲笑說過往。
二代簡易教室已全部運抵菲律賓,而數千間為海燕災區打造的簡易住房,也已正式開工,在三峽、新竹等地快馬加鞭生產著。張世問笑說:「我們要讓大家不必買機票出國,就能參與國際賑災。」而從「做中學」,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修正、重新出發之後所得到的寶貴成果,也厚植了慈濟人應對世間災難、予樂拔苦的善能量。
 |
在保和島科德示中央小學,志工與居民整地鋪磚、豎立骨架、裝上隔板、覆蓋屋頂,簡易教室即組裝完成。(攝影/游錫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