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2期
2014-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草根菩提
  人品典範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發現歡喜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人文教育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2期
  黑手與白領 英雄歐吉桑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六月十日到十八日,二十位臺灣志工前往保和島傳授簡易教室組裝步驟;人人幾乎年逾半百、頭髮斑白。

 

對保和島居民而言,
這群自費自假來做工的臺灣男子漢,就像巨星一樣令人崇拜;
但他們就是一般的歐吉桑,在家呵護著兒孫,在外不捨學子們受苦,
因此要快快完成任務……
 

位於重災區羅恩鎮的三迪安國立中學(Sandingan National High School),校園空地上搭建了十二間簡易教室。來自臺灣臺中南屯的志工李界育,工作腰帶右邊掛著一隻電鑽,左側吊了個工具袋,臉上圍張遮陽布,然後搭著牆板、鎖緊螺絲。幾乎不太說話的他,並非因語言溝通問題,而是個性本即沈默內斂。

從事汽車鈑金、舊車零件買賣的他,從來不曾出國,直到去年十一月海燕風災後,他才第一次使用了護照,進入重災區萊特省的獨魯萬、奧莫克,為學生搭建簡易教室;這一次來到保和島,是他第三次踏上菲律賓,不為觀光,而是專程來做工。

教他印象深刻的是,當螺絲不慎掉落地上時,孩子們會爭相幫他撿起來;也曾在搭建教室時,好多村民圍著他「觀賞」;另外,在某一所學校組裝完畢進行移交時,他感到自己就像是「巨星」般受歡迎,「真是受寵若驚啊!」

儘管搭機的顛簸讓他感到緊張,但他還是很願意自費、自假出國賑災,因為結伴同行的臺灣組裝志工,也不乏類似他這樣的背景,大家離家再遠也不覺孤單。

生平第一次出國

在南投草屯經營機車行三十年的志工曾明松,加入慈濟志工前,就是日復一日、朝八晚十的黑手生活;人生第一次出國就跟李界育一樣,為了海燕風災後的簡易教室搭建而去,而且在災區一待就是十四天。

這次來保和島搭建簡易教室,機車行生意停擺,因為太太只會換機油,其他零件更換與修理就沒辦法了。不過曾明松夫婦倆不介意,因為投入慈濟多年來,做志工早成為正業,機車修理反而是「副業」了。

每個週日,曾明松拉下店門,跑去做環保、幫忙義診等;平日晚上,他也常開會、拜經、訪視等,偶爾到會所值班、為往生者助念……剩下的時間才拿來做生意,若夫妻倆同時出門做志工,只好「暫時打烊」。

沒錢的志業拚命投入,有錢的事業「隨緣賺」,曾明松強調,其實他們手邊也沒有閒錢,過去拚命抓住每個可賺錢的機會,但到頭來錢還是留不住,多次被倒會,賺來的錢全賠光了,「錢賺得到是你的,否則也不必勉強。」

這次再度到災區幫忙,他背包裏還塞了許多鉛筆、糖果、靜思語吊飾等,利用搭建簡易教室空檔隨緣致贈給師生。「就算有錢,也不一定有機會來這裏啊!」

曾做過鐵工、水電的臺中大里志工賴瀚祥,這二十年來改行賣大餅,因為訂單多、生意忙,店裏少個人手,嚴重影響做餅的速度,「因此我都不敢出遠門。」去年,當他在海燕災區獨魯萬一所學校搭建簡易教室時,見到附近豎立了六十多個十字架;後來得知,那是六十多位在海燕風災中罹難的學生……每每憶及此景,都讓他悵然,更加提醒自己要好好把握賑災機會。

賴瀚祥聽說,臺中就有數十人報名想參與,自己能連續三次如願,一定要特別珍惜。每天頂著攝氏三十多度施工,他因中暑而身體不適,卻依舊天天跟著大家上工不敢懈怠;「大老遠跑來這,我什麼都不掛慮,就擔心自己體力跟不上啊。」

教學團志工,力求在每所援建學校至少完整組裝一間教室,讓當地志工能接手完成;大家鑽進鑽出、爬上爬下,進行搭架、裝板、上鎖、鋪頂等步驟,並熟練器具使用。

 

連續一週頂著攝氏三十多度豔陽天,每天工作十小時,唯一能抗熱的只有「使命感」;蔡泊昌(左)與洪生富兩人拉好捲尺,量測窗戶寬距。

烈日和汗水洗禮

同樣是第三次來菲律賓,家住臺中清水的蔡泊昌,這一次心情迥異過去,因為結褵四十二載的太太剛過世;組裝建材時,不時憶起她,不禁淚流滿面,懺悔自己過往一個月能喝掉五、六十萬酒錢,卻從不曾帶她去吃過一頓大餐。他將太太的照片放在皮夾裏貼身攜著,告訴自己「要做兩人份的工作」!

蔡泊昌說,這次來保和島,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他看到師生依舊在樹下的竹架棚子裏克難上課。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大家就將桌椅往西邊挪動;當太陽西曬時,又趕緊往東邊挪移。

「每當我們組裝好一間,師生就馬上將桌椅全搬進去。」蔡泊昌感受到他們對簡易教室的急迫渴望,因此工作起來也特別帶勁;再忙他也按時吃藥,控制好血壓與血糖,才能安心投入辛苦的粗活。

專業志工操作電鑽器械、勞動粗活,靈活得像在吃家常便飯,但同行的二十人並非人人都具有相關背景。來自臺中市的陳佑吉,是組裝志工中少數戴著眼鏡的人,完全看不出已六十歲的他,兩年前從公司財務長之職退休。

過去足足有十五年待在海外工作,陳佑吉每每休假返臺,卻看到太太忙著做志工,感覺被冷落,他坦言有好長一段時間,對慈濟生悶氣;沒想到退休後嘗試做環保,就跟著太太一起投入了。慈濟國際賑災,他早年就「心嚮往之」,既然有機緣跟著大家到菲律賓賑災,當然不願錯過。

在校園空地搭建簡易教室,除了午餐小憩外,幾乎一整天都在烈日下曝曬;志工們的肌膚持續浸泡在汗水裏,難免長出溼疹。累了一天,晚上倒頭就睡;一覺到天明,醒來又繼續上工,衣服乾了又溼,溼了再乾。

這些來自臺灣的組裝志工,多數已是五、六十歲年紀的歐吉桑,有的人甚至當「阿公」了。他們離開兒孫、揮汗做工,師生及村民光是瞧著這些人,內心就有說不出的感動了,也積極跟進,一起重建校園……

志工們拿起電鑽時眼神俐落、要求嚴格,卸下工具後笑容靦腆、肢體僵硬;志工洪錫財跟著薩巴焉小學的孩子們比畫手語歌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