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2期
2014-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草根菩提
  人品典範
  助人線上
  人間問路
  發現歡喜
  慈善臺灣
  阿板薰法香
  人文教育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2期
  清淨在源頭 屏東市民打造環保新經驗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屏東市實施「定時定點資源回收」,回收點附近的民眾,有感於慈濟人的投入,也出力幫忙。

 
二十萬人口的屏東市,三月中旬起首創全臺資源回收新模式——
市公所與慈濟志工合作「定時定點資源回收」,讓全市市民成為動手分類的一分子,
百餘個臨時環保站出現在大路邊、宮廟旁,接收乾乾淨淨的瓶瓶罐罐。
 

下午五點多,清潔隊的資源回收車安靜而快速地穿過屏東市街巷,清潔隊員在各個回收點置放回收籃;及至夕陽西下六時許,慈濟志工陸續出現在各回收點,將籃子擺成一列,分別插上廢紙、舊衣、鐵鋁罐、玻璃瓶等牌子,為晚間七點到八點的資源回收做準備。

大洲里蘇勝文里長廣播通知里民:「今天慈濟和屏東市公所,聯合起來做資源回收,大家若有資源回收的東西,就來做喔!」約有一千五百位里民的大洲里,屬於屏東市南區,資源回收的時段是每週二晚上七點到八點,地點在超峰寺斜對面廣場;當天慈濟志工依循往例提前抵達,到位同時就有人送來一整袋回收物。

「塑膠類放這邊喔!」在志工引導下,民眾將各類回收物一一放置在正確籃子裏。夏季天氣熱,人們飲用大量飲料消暑,玻璃瓶、寶特瓶、鐵鋁罐相當多。回收瓶罐中有一小部分散發酸味,但大多數瓶身內外都相當乾淨。

身為退休教師的志工許櫻緞,讚歎社區民眾的合作與用心:「就像吃完飯要洗碗,瓶子也一樣,他們做到這一點『清淨在源頭』!」蘇里長看到慈濟人四個月來定時定點付出,也肯定地說:「師姊們足感心啊!」

屏東街頭新興景觀

今年三月中旬開始,二十萬人口的屏東市創下政府公部門,與民間非營利組織、個體資源回收者合作「定時定點資源回收」的環保新紀錄。

屏東市公所清潔隊以屏東市慈濟人四個「和氣組隊」分區,將全市七十九個里、一百多個回收點畫分為四個大區,以週一北區、週二南區、週三西區、週五東區的順序,進行資源回收。目前一百多個回收點當中,慈濟志工負責百分之八十五,另外百分之十五由志願加入的資源回收者負責。

定點大多選在大馬路邊,或是公園、學校、宮廟附近空地,便於民眾前往。晚間七、八點行經市區,不時會看到慈濟志工及十幾個回收籃組成的「臨時環保站」,儼然成為屏東新興景觀。

而談到與慈濟合作因緣,屏東市公所人員不諱言,是因為碰到了難題。

先前屏東市公所請外包商執行資源回收業務,車輛由清潔隊提供,人事成本與油錢包商自付,變賣回收物所得繳交一部份「回饋金」給公所。但隨著近年回收物價格下降、個體回收業者增加,包商獲利大幅減低,當他們開著資源回收車跟著公所垃圾車跑,能收到的高價回收物愈來愈少。回收過程來去匆匆,事後公所人員檢查回收物內容,赫然發現其中的垃圾含量,竟高達百分之三十!

「含金量低、瑕疵率高」,讓包商虧損累累,甚至想要付違約金認賠退出,所幸在公所人員勸說下苦撐到合約期滿。由於原包商不願續約,市公所於去年十月展開招標作業,卻四度流標,即使後來忍痛不要回饋金,幾乎捨棄了所有的條件與要求,還是「等無人」。

屏東市公所表示,去年委外進行資源回收的總收入僅一百八十八萬餘元;如果清潔隊把資源回收工作接回來,包括人力回收、油料、車輛維修,需要編列近千萬預算;換算下來,公所一年還得「倒貼」近八百萬!

「何不去找慈濟?」一個提議,打破低迷的氣氛,得知慈濟志工累積超過二十年資源回收環保經驗,屏東市公所看到了一線曙光。

資源回收新制實施後,屏東市資源回收車不跟著垃圾車走走停停,改為到各定點收放回收籃,油耗與碳排放量隨之降低;各定點在回收前後也保持淨空,不影響市容。

環保是家家戶戶的事

去年底,市公所主管與慈濟志工商討合作方式。起初,清潔隊提議按照先前做法,直接由志工駕駛公所資源回收車跟著垃圾車跑,任務結束後,回收物送慈濟環保站卸下,由站內志工分類整理,變賣所得歸慈濟做公益。

但是慈濟人發現這個作法,無法解決回收物、垃圾混雜的老問題。「環保回收要落實,不只是公所和慈濟的事,而是人人、家家、戶戶的事!」與會的志工黃麗香勸請公所主管,帶動全民一起投入,彼此才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實踐清淨家園的理想,雙方逐漸研擬出「清淨在源頭,定時定點資源回收」的構想——

市公所負責協調各鄰里,找尋合適的臨時回收點,並出借回收籃等公物;慈濟人則把定點的回收物載回環保站,並清理現場,最後清潔隊再把所有回收籃收回淨空。志工做回收之外,也要對民眾解說如何將資源分類回收,負起環保教育的責任。

找到共同的交集,公所人員與慈濟志工都很歡喜,但這樣的合作案史無前例,雙方慎重以對。志工黃麗香說:「我們請示上人,上人慈示,帶動家家戶戶做環保,本來就是慈濟人在做的事,要注意絕對不要涉入到政治或選舉。推動過程,難免會聽到不認同的聲音,要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對的事就要堅持下去,我們是為天、為地、為人間做對的事;在這條人間菩薩道上,要修學『六度萬行』,忍辱是必修的功夫。」

在此同時,公所人員也進一步向相關人士請教,了解合作方案是否符合公務員與民間人士互動的規範。

「我們請教資深法界人士,分析慈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資源回收變賣所得相比,投入大於收入,因此不會有圖利的問題。」屏東市長葉壽山篤定地說。

解除了疑慮,「清淨在源頭,定時定點資源回收」方案大步邁進;市公所引用慈濟環保資訊,印製七萬份文宣品發送全市家戶,也會同慈濟志工大力宣導,幫助民眾做好準備。

三月中旬,近千位里長、鄰長、里幹事齊聚市公所,聆聽志工說明為什麼要做環保、什麼是「清淨在源頭」,如何進行定時定點資源回收;之後,慈濟又對市民及志工團隊,各辦了四場說明會。

負責宣導的志工郭宜彰說,民眾把回收物放進籃子裏,就生起一個愛護大地的善念;「清淨在源頭」,把回收物整理乾淨,別讓環保站的老菩薩面對穢物蟲蠅,就是第二個善;而送出去的回收物變賣之後,所得用來做好事,即為第三個善,「所以你做回收,一次可以生起三個善念喔!」

謝林金枝(右一)行動自如地做回收,全然看不出已高齡九十。分類的同時,一一教導民眾回收常識。

 

市民拎著回收物到定點,自行分類。其中玻璃瓶因沈重、易碎、賣價不高,資源回收者通常不願收,但慈濟志工以環保為先,依舊回收,也避免廢瓶雨後積水,孳生病媒的衛生問題。

垃圾量大幅減少

目前每週出勤的慈濟志工人數,平均為四百六十多人次,相當於一個月就有近兩千人次的慈濟人,為屏東市的環境清潔付出心力。

經營食用油批發生意的志工楊志成,不惜多付加班費,請自己的司機多加把勁,幫慈濟志工把回收點的物資載回環保站。由於定點資源回收結束時約晚間八點多,因此司機幾乎都忙到晚間九點以後才能收工;但看到慈濟人用心付出,楊志成旗下的三位司機甚為感動,甚至婉拒加班費,把開車載回收物當成志工活動。

而對於原本就在環保站裏付出的老菩薩來說,定時定點的資源回收不是額外的苦差事,只不過是換個地方做事而已。

「我每週三都到這裏,從七點做到八點。做環保身體好,對地球也好!」年過九十的謝林金枝阿嬤,踏著緩慢步伐來到住家附近的代天宮回收點,同時到來的還有八十二歲的王就阿嬤、七十七歲的吳彩眉阿嬤,三位長者頭髮花白、動作稍緩,卻更顯不空過時日的精進。

長者的投入,年輕志工的付出,周遭人們看久了也發心付出一分力。代天宮的志工林先生將廟裏的事務做到告一段落之後,越過馬路,幫助慈濟志工擺放回收籃,並將黃色回收物識別牌一一插上。

走過一百二十多個日子,屏東市民已習慣依照日期,將累積一週的回收物送到慈濟人駐守的定點,即使第一次對資源回收了解不多,送來一整包「大雜燴」,但經駐點的慈濟志工引導、解釋勸說兩次、三次之後,也都逐漸明瞭,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就要「清淨在源頭」。

根據公所統計,自新制實施後,今年屏東市三、四、五月的家戶垃圾量,比去年同期總計減少了一千噸之多,相當於每天減少三輛垃圾車的量;資源回收物中的垃圾含量,也從百分之三十降到不及百分之一。

以往回收物混雜廢棄物的情形大幅改善,顯示環保在屏東市,不但入了民眾的「心」,也入了民眾的「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