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靖文的理性與感性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
人生歷程:1945年出生;1991年底受證慈濟委員
訪視資歷:24年
訪視祕訣:訪視時不一定要話多、頭頭是道,最重要的是「傾聽」,以真心維繫信任之情,關懷才能長長久久。
志工心得:佛法說「慈悲喜捨」,慈善工作正是實踐的道路;要感恩別人願意開啟心門接納我們,更要用心付出。 |
出生翌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不久,潘靖文全家從頭城老家搬往瑞芳九份討生活;但當年淘金熱隨著礦量遽減而沒落,加上公共衛生條件差、染上瘧疾者眾,父母也因病長年體弱,淘金夢到頭來仍是一場空。
為了分攤家計壓力,七個孩子中排行長女的潘靖文,十八、九歲時就獨自離家到臺北永和謀職賺錢。
那幾年間,她在診所上班,就住診所,到藥房工作,便睡藥房,一直到二十六歲結婚前,賺來的錢全數都寄回家裏;後來老闆看不下去,決定幫她加薪,但要她留點錢在身邊。
今年七十歲的潘靖文,對老家的印象,就是窮;對父母的記憶,則是忙於掙錢。但她感受最深刻的倒不是窮苦,而是旁人看待他們貧困的眼光與臉色……
愛閱讀,貧瘠生活開眼界
還沒到上小學的年紀,潘靖文就開始做工。她到九份海邊用布袋背沙,再扛給蒐購者;「都快喘不過氣了,但我還是要背。」知道爸媽辛苦,什麼都不懂的她單純想著:「只要能賺到錢,就好。」
後來全家搬返宜蘭頭城,潘靖文在小學期間一樣不放過打工機會;夏天時,頂著豔陽在河堤邊撿鵝卵石,或帶著弟弟上山扛拾木頭,「走在像峭壁那樣的地方,很恐怖啊。」她邊走邊念觀世音菩薩,希望神明保佑她。
有時,她剖細竹子給人家製作香材,或拔除竹葉,再將竹枝一捆捆綁起來賣,綁一捆可賺到兩角,雙手受傷也不在乎。「大家都搶著做,所以也不覺得辛苦。」她強調,內心較怕的,還是讓人家瞧不起的感覺。
她發育得慢,清楚記得小學四年級時自己又瘦又小,體重不足二十公斤,小小的身軀,到處找尋賺錢的機會。雖然媽媽總說她從小就愛錢,但她自知,辛苦賺來的一分一毫,從來都不是為了自己。
做礦工的爸爸,頭城、九份兩邊跑;媽媽養豬,農忙時也會幫人曬稻穀;潘靖文負責照顧弟妹,但她喜歡讀書,晨起時就著自然天光,在菜園裏背誦課文,從不覺得學習、考試是件難事;小學畢業時,全校只有她考取最好的蘭陽女中。
媽媽希望她能放棄升學,但她不願意,去鎮公所申請貧戶補助外,每學期也努力爭取獎學金,才將初中學歷完成。她常在廟裏寫功課,既可省電也能親近神佛;自幼習慣初一、十五吃齋,也涉獵佛書及歷史小說,因此十分嚮往苦行者、雲遊僧的生活。
她只出五分力就能應付課業要求,另一半的心力全在享受課外文學巨著: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英國狄更斯《塊肉餘生錄》、俄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迄今談起書中的人物與劇情,依然如數家珍,這是她在當年貧乏的生活下,一個可以舒緩、豐沛她內心世界的寶藏。
 |
潘靖文以訪視描繪豐富人生,夏一夫以筆紙彩繪壯闊山景(後方畫作);儘管彼此年紀有差距,但熱愛藝文的兩人猶如靈魂伴侶,結褵四十多年相攜欣賞心靈風光。
|
初訪視,苦境感同身受
初中畢業後,未能如願考上師範學院,家貧之故無法再升學,潘靖文考進當地一所醫院,學習護理相關工作。每天清晨六點工作到晚上十點,「打掃、顧病人、換床單、洗尿盆等,什麼都要學,月薪一百五十元。」接著認識藥罐、學習配藥、磨粉、包袋……工作內容重複而疲累。不希望全部時間都被綁在醫院裏,於是她決定上臺北另謀他職,沒想到落腳永和後,一待就超過五十年。
在友人介紹下,熱愛文學的潘靖文嫁給了夏一夫,一位熱衷繪畫創作、年長她十八歲的山東人。夫妻倆經營畫廊,先生做畫,潘靖文行銷,同時也做蠟染、水彩、毛線繡畫、工藝品等;他們曾有過十多位員工,從設計、染色、修整等全都自己來,作品專賣給美國人;無奈幾年後美國經濟蕭條、臺美斷交,畫廊也就跟著結束經營了。
一位朋友送給潘靖文一本小冊子《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她流著淚水讀完,「我不曾看過一位出家人,如此走入社會濟貧、蓋醫院。」她篤定地說:「我想要跟隨的師父,就是這個人!」
一九八五年起,她成為慈濟會員定期捐款,幾年後開始跟著志工訪視貧病案家,腳步履及大直、社子、土城、新店山上;有時清晨六點就要集合,而且得自備便當,因為一出門看個案就是一整天。
潘靖文出身貧困,加上曾在醫院做護理,屎尿、嘔吐物早接觸習慣,因此早年案家環境的髒臭她都不以為意;只是當親睹案家苦難後,她還是忍不住哭了好久。
一位案主重病,宛如家中經濟支柱倒下,「他還有一群小孩,以後怎麼辦?」潘靖文流著眼淚自問;擦乾眼淚繼續訪視下一戶,幾乎是同樣的處境,就讀國立大學的兒子不得不放棄課業,回家照顧車禍癱瘓臥床的父親。
潘靖文見這孩子想讀書、能讀書卻無法讀,難過地溜下樓號啕大哭;因為案家窘境的痛,她就像「對號入座」,觸動到內心的痛──小自己六歲的弟弟,因為家貧加上爸爸生病,甚至連初中都沒法讀,只得回家幫忙照顧……
 |
咽喉癌病患以文字書寫方式跟潘靖文對話。走過二十多年訪視路的潘靖文,體悟到傾聽陪伴遠勝千言萬語。
|
悲憫心,想方法勤奔走
為照顧戶苦境觸動而落淚的日子,潘靖文一走就是二十餘年,雖然難免心酸,卻已懂得設想改善他們的處境。
她在土城接觸到一位脊椎損傷個案,太太年輕、孩子稚嫩,「每次去探訪,他就是望著天花板,不太說話,問什麼都搖頭說不。」潘靖文決定邀請口足畫家謝坤山和自己的畫家先生前往關懷鼓勵。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位案主已是世界口足畫家成員,生活自給自立。
有些個案短暫相逢,有些個案陪伴甚至超過十年,從中潘靖文感覺家人的力量很重要,雖然親情糾葛難為外人道,但她會熱心地聯繫案主親友,想方設法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
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奶奶,有兩個兒子,一位往生、一位不願意照顧她,志工找到了她的女兒,只是她和先生收入不豐,也有自己的家庭必須照料,於是在慈濟經濟貼助下,老奶奶得以和女兒同住迄今。
一位街友經人提報成為個案,志工為他奔走許久,帶著他申辦相關證件、調閱資料、尋找住址、探尋親人、就醫鑑定、申請低收等,最後終於讓妹妹願意出面簽字,讓哥哥順利在安養院得到安置。潘靖文認為,其實志工能做的有限,「至少,就是不讓他繼續流浪了。」
十餘年前結識的個案小惠,患有精神疾病,志工先協助她繳清欠繳費用,回復了健保資格後,再商請警察和里長協助她送醫治療,接著動員志工為她清理滿屋的凌亂污穢,收拾四散的衣物、食物、廚餘、垃圾、藥袋………與小惠同住的父親對志工說:「好久沒聞到這麼清新的空氣了!」
志工發現老爸爸因為糖尿病,雙腿嚴重感染,趕緊安排就醫;截肢後併發敗血症,在陷入昏迷之際,潘靖文在他耳畔輕慰:「我們會繼續關心小惠,請您安心別煩惱。」當天夜裏,爸爸就走了。志工在協助小惠申請到低收入戶資格後,安排她住進了安養院,並且依約,迄今仍定期前往探視。
 |
潘靖文感恩自己的人生顛簸,讓她在陪伴許多案家走過生命幽谷時,能更「同理」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及窘況。潘靖文偕志工準備了蛋糕,為案家母女三人慶祝母親節。
|
柔軟心,更勝理直氣壯
慈濟補助照顧戶生活費用,主要是補政府福利不足處;如今隨著社會福利日趨健全,慈濟提供的經濟補助也會有所調整。思維較理性的潘靖文,曾經因為補助費用的增減,與案家想法不同;她感覺被誤解,想解釋更多,一往一返卻於事無補。
事後,她反省,想要幫忙解決案家問題,就不能「拿著一把理性的尺量測著對方」,她理解到,身為訪視志工,有機緣跟案主認識、陪他走一段人生路,雖然理性評估很必要而務實,「但終究『情』還是最重要。」
訪視工作不容易,七十歲的潘靖文始終在學習;她在六十歲時重拾課業就讀空中大學,為了與志工聯繫,時下流行的通訊軟體她也與時俱進跟著使用;若遇出國機會,她也很享受「背包客」的樂趣,獨自在土耳其、法國等陌生地「雲遊」。她感恩過去曾歷經的苦,「因為人生再往下走,就不覺得有那麼苦了。」
回想當年,從閱讀了那一本慈濟小冊子,內心湧現出莫名感動後,潘靖文將之化為志工行動,二十多年來,那分初衷依舊像火炬般閃閃躍動著。
少女時熱愛文學小說,雖沒能成為作家,但她將對人心、人性、人物情感的敏銳感知力,全副心思投入慈善助人,走入貧病弱勢者的生活及生命,用愛心來為需要的人們寫出重生篇章……
 |
身為永和地區訪視志工幹部的潘靖文,針對弱勢家庭子女頒贈的慈濟新芽獎學金,提醒志工們獎項評核的注意事項。(攝影/李淑慧)
|
Q&A 轉念,就有福氣
在困頓中能「轉念」,會很有福氣、會為人生帶來希望;
但不能「強迫」對方要堅強,而是持續陪伴,隨時鼓舞打氣。
問:投入助人工作,理性、感性何者為重?
答:早年時,曾經因為十分講理,而受到案家言語責難;那是很值得省思的經驗,現在再遇到這類情況,我也不像當年處理的方式;因為就事論事,少了人味,反而容易令人反彈。
其實理性、感性本身都不是問題,畢竟每人個性不同;有的助人者太感性,看到貧困案家覺得很心疼,缺冰箱就趕緊送來冰箱,洗衣機壞掉就馬上再買一臺;我覺得應該先協助他們找出生活問題點,因為他們真正的問題,不會只是這一臺冰箱或洗衣機。
理性的態度沒有不好,但在案家面前那麼理性分析好嗎?有的訪視志工,可能一個月才拜訪案家一次,感情互信基礎還不夠,我寧可多去幾趟案家做關懷,也不要因不夠用心而在未來感到後悔。若想做助人的事,就不能當作例行公事或照表操課,如果以這樣的心態,訪視工作就會做不久。
這麼多年來,許多個案曾回頭對我說,感恩我們一路的陪伴;我也才明白,訪視時不一定要話多、頭頭是道,最重要的是「傾聽」。
問:助人是微妙的藝術,如何不讓幫助成為傷害?
答:人的個性、感受不同,也許你給張三愈多他愈開心,但對李四來說,你幫忙他一點,他會覺得受傷或壓力。對於這個部分,我也蠻能感同身受的,因為記憶中自己的成長經驗,其實對物質匱乏部分覺得還好,但對人情冷暖的感受則很深刻,如果讓這種感覺內化為深刻的傷害,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發展。
我曾經貧苦,很怕別人同情我或對我特別好,我反而覺得不太舒服;所以當我有機會去服務別人時,我會很注意案家的反應,是否有表現得特別堅強的部分,用心陪伴,而不至於無意傷害人,並且用真心化解障礙。
問:走入貧病案家,見證人間百態,如何維持正念持續助人?
答:佛法講慈悲喜捨,我們即使懂得這個道理,但要去哪實踐呢?案家願意打開心門接納我們,讓我們有緣走進去付出一分關心,要很感恩;如果對方不願意接受,我們即使悲心充足,也無處可落實。
除了對照顧戶常存感恩心,我體會最深的是「人生無常」。有些意外難以防範,因此形成生活的困難;但有的案家原本的環境條件並不差,或許是年輕不懂事、嗜賭、貪心、不惜福而造成困境;種種現象讓我們自我警惕,要珍惜平安的生活。
我們既然擁有助人的機會,更要好好思維,如何用心、而且是真心來陪伴案家,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心生歡喜與感恩,而我們也不會覺得煩惱。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問:回首二十多年的助人之路,訪視志工有哪些「能」與「不能」?
答:案家的生活是否能轉變,有時關乎心態,雖然訪視志工努力陪伴,但有時也很無奈。
當年我們經營的畫廊結束後,先生的腿意外跌斷,加上兩個孩子還小,而且還背有房貸,我每天哭,並且重拾護理工作貼補家用。當時很苦,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許多問題可能都只是暫時的,要很小心莫讓心情深陷憂鬱。
所以每當我看到案家能夠在困頓的人生中「轉念」,我會覺得他們很有福氣,因為抱著這樣的心態,人生一定會有所轉變。還有些照顧戶走出家門,跟著志工一起做好事,也增長了他們改變困境、改善現況的動力。不過,我們不能「強迫」人家要堅強。訪視志工所能做的,就是讓他知道我們會在旁邊陪伴,只要他有需要,隨時就能獲得協助,以真心維繫彼此的信任之情。
問:閱讀是您熱衷的興趣,和動態且繁重的訪視工作差異很大,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答:年輕時,我常一邊工作,一邊在腦海裏編織著故事,因此忘卻了做事的勞累,也不會加深悲悽的感受。過往所閱讀的中外古典文學作品,許多內容日後回想起來,仍會感到歡喜。讀書,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事,伴隨我走過刻苦的歲月。
但它不只是興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與情節,形塑出我對人對事的一些看法,理解人心人性相通之情理;後來走入慈濟做訪視,深入別人的生活,我也覺得像閱讀一本書,從中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早年的案家,就是單純的經濟困難,現代則型態多元,精神疾病、吸毒、卡債等,需要更多有心人在這個領域付出。
我不是能幹的人,但我很能包容與傾聽,每月也邀請很有意願投入慈善的志工們到我家,分享經驗,一起來學習同理心。
其實只要做喜歡的事,就會找得出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