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圍城 波士尼亞冬寒
撰文、攝影‧蕭耀華
一世紀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在波士尼亞點燃;
一九九二年,
脫離南斯拉夫建國的波士尼亞,
又因為宗教、種族、政治衝突引發三年內戰,
高達二十萬人死亡。
今年五月,巴爾幹半島飽受暴雨侵襲,
造成百年洪災,波士尼亞東北部災情慘重。
百年來,天災人禍始終圍困著波士尼亞,
高達四成的失業率已使居民生活辛苦,
災後復建更為即將來臨的寒冬帶來嚴峻挑戰。
|
六十七歲的巴麗(Bahri)女士在水災五個月過後,於獨居的自家、仍一片凌亂的房子內,談起那場災難,一臉無奈。 |
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我從臺北出發,經土耳其伊斯坦堡轉機德國,參與歐洲慈濟人遠赴波士尼亞的水患發放行動。
十六日清晨五點,天未亮;伊斯坦堡國際機場燈火通明,人潮洶湧;跑道旁車水馬龍,跑道上飛機起降頻繁,機聲隆隆,打破黎明前的沈寂。機場大廳內旅客如雲,熙來攘往,各自找尋要去的地方。
伊斯坦堡,這個橫跨歐亞交通樞紐的國際大城,也是當年鄂圖曼帝國的中心。在鄂圖曼帝國最鼎盛的十七世紀,版圖遍及歐亞非大陸,包括東歐的巴爾幹地區;在鄂圖曼帝國殖民期間,也把其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宗教等帶到巴爾幹地區來。
|
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弗市內一個紀念內戰罹難義士的墓園中,一位儀仗隊員正在當值。
|
鄂圖曼帝國之後,來了一個奧匈帝國,奧匈之後,巴爾幹被納入南斯拉夫國土的一部分;南斯拉夫瓦解後,國土分成好幾個國家,波士尼亞正是其中一。
一九九二年立國的波士尼亞,一路走來並不是一帆風順。立國之初,它歷經三年的戰亂以及種族屠殺等事件,一九九五年亂局才稍微平定下來。
獨立後的波國,百廢待舉,二十多年後,經濟依然沒有多大起色,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人口達百分之四十,但我們在努力解?這棘手問題。」波士尼亞總統布迪尼爾(Zivko Budimir),在他位於首府塞拉耶弗,那窗明几淨的小小辨公室內,向我們坦白地表示。
午前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的臉上,照亮了他的決心。然而屋漏逢夜雨,今年五月,波士尼亞遭逢百年水災,有一百五十萬棟房屋受損,兩千八百棟房屋全毀,四成以上人口受到波及。財物損失慘重,對窘迫的經濟無疑雪上加霜。
|
塞拉耶弗機場旁的地道紀念館展示的彈藥,道出一九九二年內戰的激烈。
|
政府無力幫助居民重整家園,大水過後五個月,部分災區仍殘破泥濘,民眾生活不便。六十七歲獨居的穆斯林巴麗女士提到水災來襲時,欲哭無淚。暴漲的汀華河(Tinja River)河水,淹沒了她在河邊的家,迄今家還是一片凌亂,一屋子充滿水泡過後的霉味。她的家不是特例,是整個災區的縮影罷了。
百年水災,國際承諾提供十億美元援助,但資金尚未到位;寒冬將至,民眾仍生活於艱難之中,等待救援。
|
二○一四年十月十七日凌晨四點多,在德國慕尼黑近郊,慈濟志工正忙於搬運將致贈給波士尼亞水患受災戶的物資。
|
|
慈濟在賽伯尼克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發放,等候領取物資的老婦喃喃以笑容代替言語,感恩志工們不遠千里送來的愛心。 |
|
會場內,民眾在觀看水患紀錄片,回憶起當時情景,猶心有餘悸。
|
|
發放儀式開始,志工帶動全場會眾用英語歌唱「愛與關懷」。
|
|
民眾依個人信仰方式,為在今年五月水患受難的人們祝禱。信奉天主教的波士尼亞總統(上圖中),在胸前畫上十字,站在他左邊、信仰伊斯蘭教的鎮長則雙手在胸前攤開;總統右側、德國慈濟志工范德祿則以佛教禮儀雙手合十。
|
穿越四國、八百里路
歐洲慈濟人送暖
二○一四年十月十七日清晨五點不到,德國慕尼黑天未亮,近郊一間民宅前人影幢幢,一大夥人藉由車庫的燈光,將物資搬運到停在一旁的大巴士上。半小時後,大巴徐徐開動,向東方駛去。
大巴上載著的是來自德國、義大利、奧地利、英國、法國、愛爾蘭等八個國家五十位慈濟志工,隨同一千條環保毛毯、價值十六萬三千兩百歐元的購物券、已翻譯為波士尼亞文的證嚴上人慰問信、靜思語小冊子、結緣品等,目的地是波士尼亞受水患影響的賽伯尼克(Srebrenik)及沙馬奇鎮(Samac),針對三百戶受災民眾提供物資和經濟援助。
在七月下旬,慕尼黑志工接到波士尼亞政府邀請,兩度前往勘災。
|
收到慈濟志工致贈的毛毯與購物券,無論男女老少,同樣感恩與喜悅。
|
暴雨引發土石流沖毀家園,賽伯尼克全鎮受災;沙馬奇鎮則幾乎泡在洪水中高達十七天,工廠重金屬污染土壤,使得農業嚴重受損,年輕人被迫到鄰近國家打工養家,但老弱婦孺以及無法找到工作謀生的家庭,根本無力重整家園。
志工勘災返回慕尼黑後,開始籌備救援物資。「歐洲經濟條件好,教富濟貧的機會並不太多;歐洲慈濟人也不多,且分散各國,要組合起來一起做慈濟並不容易。這次救災前置工作雖然困難重重,但機會難得,各國慈濟人放下手邊工作紛紛響應,不辭勞苦地圓滿這段因緣。」德國志工陳樹微,一邊處理毛毯搬運事宜,一邊滔滔不絕地向我表達她內心悸動。
德國慕尼黑與波士尼亞水患受災區域賽伯尼克,之間有八百多公里路程,途中經過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國家,整段旅程需時十二個鐘頭。日暮黃昏時分,巴士終於抵達賽伯尼克,各人用膳後即集合開會、沙盤推演,務求把這段因緣結得盡善盡美。
不同宗教同聚一堂
大愛化解對立隔閡
「波士尼亞有三大宗教信仰: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信仰的民眾,向來毗鄰而居,相安無事;但因內戰興起,有人挑起了宗教矛盾,遂影響當地宗教間相互尊重的和諧關係。」陳樹微向我提起此行的意義:「上人關心這個問題,希望歐洲慈濟人能為在地人做點什麼,透過溫暖的形式,化解過去的仇恨與衝突。」
要把三種宗教信仰的族群聚在一起參與捐贈儀式,是很大的挑戰;因此發放前,慈濟德國志工范德祿(Rudi Willi Pfaff)就徹夜未眠,憂心忡忡。
|
發放活動結束,一位行動不便的居民牢牢握著志工的手,感恩幫忙。這一握,也為這次發放圈起完美句點。
|
發放地點是當地一間劇院,為封閉空間,出入口只有一個,發放時還有請當地警方幫忙,以備不時之需。
波士尼亞總統布迪尼爾受邀參與。他說,不同宗教對於「愛」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詮釋,而慈濟能把三個宗教信仰的民眾齊聚一堂,讓他們有機會在如此接近的距離,用彼此的宗教方式表達愛,那是件很難得也很美好的事情。
受災居民依照信仰分坐三區,當祈禱開始時,信奉天主教的總統在胸前畫上十字,他的左邊、信仰伊斯蘭教的賽伯尼克鎮長則手心向上,雙手在胸前攤開,他右邊的德國慈濟志工范德祿則雙手合十。在座者依其信仰自由祝禱,場面肅穆,安然感人。
終究,范德祿師兄擔心的事情並沒有出現,三百份慰問信、歐元購物券和毛毯,在太陽下山,氣溫驟降前完美送出。
三百份心意,也許對歷經百年一遇大水災的廣大民眾而言,杯水車薪,但這分雪中送炭的情誼,彌足珍貴。
接受這分情誼,信奉伊斯蘭教的嬤思(mesic)女士向我表示,感謝這群非親非故、非同文同種、非同一宗教信仰的人,不遠千里而來,跨越宗教的藩籬、克服種族隔閡、打破語言障礙,把愛與關懷帶到這裏來。
她不懂箇中道理為何,但由衷感謝,感謝這群她不認識的慈濟人,在她生活最不便、最無助的時候帶來一絲希望。
她的謝意,相對地也鼓舞歐洲慈濟志工,並著手於可預見的未來,繼續為該地區,那些為洪澇所困擾、為數眾多的民眾,再做點什麼。
|
風光如畫的波士尼亞古城莫斯塔爾(Mostar),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老橋,聯繫著兩個不同的民族,右邊為信奉伊斯蘭教的波士尼亞人,左邊是信奉天主的克羅埃西亞人;兩種宗教信徒毗鄰而居,相安無事,但內戰期間卻兵戎相見,橋梁毀損;戰後,重建橋體與周邊建物,莫斯塔爾又回復戰前那種寧靜。
|
【波士尼亞(Bosnia)】
面積約51,197平方公里,族裔包括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及克羅埃西亞人,首都為塞拉耶弗(Sarajevo)
【慈濟賑濟波士尼亞水患地圖】
德國、法國、英國、愛爾蘭、義大利、奧地利、馬來西亞、臺灣等五十位志工,十月十八日完成水患災區發放
致贈物資:購物券十六萬三千兩百歐元(約新臺幣六百三十七萬元)、環保毛毯一千條
受惠戶數:三百三十二戶、一千一百七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