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勇敢
整理‧謝明芳
五年來十一次手術,
邵麗卿腹部留下深淺疤痕,
她說這是人生日記,更是慈悲印記,
銘刻著無數人的搶救與守護。
 |
去年八月大林慈濟醫院十五周年路跑活動,阮清耀陪伴妻子邵麗卿慢慢走完五公里路程。
(攝影/謝明芳)
|
邀約先生阮清耀走入慈濟,是邵麗卿的冀盼。但當阮清耀二○一三年進入慈誠培訓階段時,邵麗卿卻住進加護病房,阮清耀只想守候著她。全身插滿管子的邵麗卿,急切要旁人拿來白板,一筆一劃寫下「一定要去上課」。
邵麗卿是臺中霧峰區慈濟委員,法親們知道她的心願後,每到培訓課,就來到大林慈濟醫院照顧她,並接送阮清耀往返清水靜思堂上課;二○一四年初,阮清耀受證成為慈誠隊員。這一路走來,質樸寡言的阮清耀,總是在旁默默支持、陪伴著邵麗卿,直到最後一刻。
背對陰影讓心堅強
邵麗卿一九六七年出生於霧峰桐林鄉下,父母務農,家境清貧;每當老師要沒交學費的小朋友起立,邵麗卿總是從學期初站到學期末的那一個。
她七歲開始打零工,天未亮就出門,再急急忙忙趕去上學,時常遲到而被老師罰站,她總想著明日要更早起。長大些,做資源回收貼補家用,偶爾撿拾到梳子、鏡子、蝴蝶結,清洗後也能使用,儘管被同學發現了,她只是笑一笑回應。
小學四年級的端午節,邵麗卿為了交作業,帶著弟弟冒雨去同學家借蠟筆,回程過溪時,弟弟卻被暴漲的溪水沖走。她跪在岸邊祈求觀世音菩薩,幾個小時後,弟弟被打撈上岸,父親抱著冰冷的孩子淚流滿面;母親的人生則從此綑縛在怨懟憾恨的心結裏,成為邵麗卿一生的承擔與功課。
開朗少女遇見木訥青年,邵麗卿與長她八歲的阮清耀結婚,育有三子。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當晚,全家人到附近空曠場地避難,災後吃到的第一餐,就是慈濟人奉上的熱炒飯;她將身上僅有的五千元全部掏給師姊,希望能為受災鄉親盡一分力。藍天白雲的賑災身影激勵了她,開始在自家做環保,二○○三年受證為慈濟委員,踏進訪視領域,堅定她往後的志願。
在貧窮的物質下,她擁有富足的心靈,看見許多人生的無奈與苦難都是因貧而起;在被憂鬱悔恨吞噬的人生與自助助人超越困境之間,她選擇後者。訪視時,她謹慎認真的態度,多了輕鬆的幽默感,所到之處宛若帶來陽光。多年來照顧過的弱勢人家,高達百餘戶,膚慰苦難的人生,也讓她的生命愈來愈堅強,對無常觀更加透徹。
資深醫師的病患老師
二○一○年十月,四十三歲的邵麗卿,無意間摸到下腹部有腫塊,阮清耀陪著她前往中部一家醫院檢查,發現腫瘤直徑十三公分。十一月,她在大林慈濟醫院接受第一次腫瘤切除手術,切片化驗報告出爐,確診罹患罕見的「後腹膜腔惡性脂肪肉瘤」。
「這是一個不常見的疾病,我會幫你申請重大傷病卡。」主治醫師、一般外科魏昌國主任,語氣平和謹慎地說明病情;邵麗卿明白了,告訴自己:「接受它吧!」
一般脂肪瘤於皮膚下可摸到,很少超過五公分,但長在腹腔內或後腹膜腔的惡性脂肪肉瘤,往往沒有症狀,腫瘤超過十幾二十公分,壓迫到腹部器官時,才會表現出來。
這種疾病的最大特點,就是容易不斷復發。惡性脂肪肉瘤與體內正常的脂肪組織看起來一樣,邊界不易分辨,外科醫師很難用肉眼判別哪些是腫瘤、哪些是正常脂肪,且這種腫瘤對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效果極差,教科書和醫學文獻也表示,只有不停開刀才有機會治療。
術後半年追蹤檢查,邵麗卿腹部又長出一顆四公分大的腫瘤。復發的消息來得太快太突然,挫敗感爬滿了邵麗卿的心。陪伴邵麗卿多年的資深訪視志工游四滿輕輕提醒:「不要被打敗喔!我覺得你這次看起來有點沮喪。」邵麗卿心頭一震,就這樣不到一天的時間,她調整好心念面對。
五年半間,邵麗卿經歷了十一次手術,她的勇氣深深感動行醫二十多年的魏昌國。「師姊非常樂觀,她對我們團隊、對自己的疾病、對自己的人生都非常透徹,每次復發的時候,她不怨天尤人,也不會自暴自棄。」
這十一次的手術過程,並非都很順利,有一次因手術併發症,腸子的吻合滲漏,邵麗卿鬼門關前走一遭,於加護病房的生死邊緣掙扎。第九次手術時,又發生併發症,開第十次刀,出院前邵麗卿對魏昌國說:「魏醫師,我終於十全十美了。」
 |
二○一四年十二月大林慈濟醫院歲末祝福,邵麗卿上臺分享勇度六次手術的心路歷程,感恩中醫科葉明憲醫師、外科加護病房主任范文林醫師及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醫師(由左至右)等醫療團隊的照顧。(攝影/黃小娟) |
用愛交織的印記
模模糊糊地,睜開眼。邵麗卿看到護理人員從自己的腹部拉出長長紗布,量血壓、測體溫、打針、加藥、拍背、翻身、清理引流管……全身水腫而眼皮沈重,從每一次睜眼的隙縫中,看到的都是在守護著自己生命的醫護人員,與不捨自己的慈濟法親。
 |
大林慈院志工陳鶯鶯總以慈藹的笑容和溫暖的擁抱鼓舞邵麗卿,以精油為她按摩,舒緩病痛和長期臥床的不適感。「那是一個母親在愛護子女的手。」邵麗卿永誌難忘。
(攝影/何姿儀)
|
模模糊糊地,閉上眼。耳際斷斷續續傳來醫師的討論,仔細地斟酌調整治療方針,還有師兄師姊靜靜進來,離開時卻忍不住啜泣的聲音。邵麗卿心裏有底,這是她生命最危弱的時刻,數以百計法親從中部來到大林,只為了不想錯過與自己見上一面的因緣。
那是邵麗卿的第五次開刀,多重器官衰竭給醫療團隊帶來複雜的考驗,從入院到出院總共住了八十一天,在加護病房就躺了兩個月。
醫療團隊沒把握她能否過關,邵麗卿卻不放棄,告訴自己:「所有來看過我的人,我都要親自出去跟他們說感恩。」她也真的做到了。
面對考驗,邵麗卿不徬徨、不無助,因為有醫療團隊做後盾;「魏醫師每次來看我,在我的腳上輕輕一拍,說:『師姊,你要堅持喔!』就是這樣一句話,他沒有多講,我覺得就夠了。」
邵麗卿知曉自身病症的困難與醫師的承擔,銘記著上人慈示「身體病了,心理不能再病」。反覆開刀使腸沾黏日益嚴重,但她咬牙忍著劇烈的腸絞痛,也要履踐她與訪視個案和慈濟法親的約定;雖然很苦,但她一關一關熬過來,「希望比我更苦或跟我一樣有苦境的人,能像我一樣勇敢。」
「每次的難關,過關了就留下一條疤痕,像在寫人生日記一樣,所以每一條就是我戰勝的印記;也是慈悲的印記,因為有很多人在搶救我。」
 |
一次又一次的腫瘤復發、開刀、住院,甚至病危,邵麗卿身邊始終有阮清耀的守護;他照顧家中老幼,讓妻子無後顧之憂,並相約一起走慈濟路。
(攝影/何姿儀) |
在心蓮徹見真如本性
今年初邵麗卿腫瘤復發,對魏昌國來說,內心很掙扎:「到底有沒有能力再幫她做第十二次手術?」他想讓病人活得久,但也希望這段過程中,病人能有一定生活品質。他再三思量,並與邵麗卿討論後,她選擇安寧療護,今年五月轉進大林慈院心蓮病房,與二十四公分的腫瘤和平相處。
邵麗卿感覺體力漸差,思索能留下什麼給孩子;心蓮病房臨床宗教師普安師父與護理長程裕藍提議來做生命回顧。普安師父跟她說:「您樂觀的人生態度,很適合做為日後其他病人的楷模,您的精神是能激勵人心的。」
與邵麗卿幾次互動,普安師父更懂她的心緒。因為弟弟的意外,她的創傷很深,也與媽媽的互動有許多衝突;後來當她試著改變與媽媽的關係時,心被困住了,她會害怕而裹足不前,即使做了也感到彆扭,但她卻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
 |
五年來,霧峰區志工的關懷與陪伴,讓邵麗卿(左四)感受人間有情,她也以灑脫和願力示現了典範。(攝影/謝明芳)
|
因為樂於付出,她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普安師父與她分享:「您年紀輕輕經歷那麼多苦難,是我們沒經歷過的,您短短人生卻活得很精彩、很充實。」普安師父問她:「您感覺很樂觀,沒有負面情緒過嗎?」她回答:「有,但很快就轉念。」又問及,「您這一生面對那麼多苦難,卻那麼坦然,甚至還想器官捐贈,這怎麼辦到的?」
「現在的病苦,跟過去的那些苦比起來不算苦,在人生最後還能助人是一件很棒的事。只是我能捐的只剩眼角膜了。」她應道。
臨終前的日子,邵麗卿對自己的身體變化很敏銳,想矜持而產生的抵抗,讓身體怎麼躺都不對勁;普安師父安她的心,「這是正常現象,在佛教裏我們稱為『四大分解』的過程,心、腦、身體會開始不連結。想生氣就生氣、想大喊就大喊沒關係,不須忍住。」普安師父與她談完後的一、兩日,她進入深沈的穩定狀態。
邵麗卿曾向普安師父分享,她很喜歡聽「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號,讓她想起之前回花蓮,大家列隊送「大體老師」最後一程的莊嚴場景。
普安師父明瞭上人是她的支柱,在她臨終前,對她說:「聽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聲,想著上人、想著靜思精舍,專注在當下的自己,其餘放下。放下是放鬆不是放棄、絕望,是要迎向更有希望的未來,放下過去才能往前看得更多,腦中可能會浮現過去的畫面、痛苦的事情或感覺,都放下吧!」
來到心蓮病房擔任臨床宗教師九年多,普安師父讚歎邵麗卿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一位把法落實於生活中的人,而且命終之時心依然堅定在慈濟、堅定在信仰,「我很尊敬她,我也把她當成一位修行者。」
臨行前的兩、三日,邵麗卿右半邊的手腳漸失溫度,普安師父與她道別,「這一身,這輩子用得很辛苦也用夠了,來生再做更多慈濟事。我很榮幸能與您相識,如果將來我還在,也許您再來時,我們有緣再碰面也說不定。」
七月十七日,邵麗卿安然辭世,並圓滿眼角膜捐贈。
結生生世世法緣
過去幾年,不知多少次的疼痛,邵麗卿從臺中緊急來到大林慈院急診室,志工組陳鶯鶯師姊總會前去關懷;受到家人般的關愛,邵麗卿住院期間也以志工身分回饋,只要體力還行,她便關心同病房的病人,或是鼓勵來院當志工的年輕學子,甚至打電話關心個案狀況。
「她帶我們做訪視,帶得很幽默、很用心」、「我很佩服她畫家系圖,她幾乎把個案背清楚了,她住院期間,我還拿個案本來問她,她可以知道這是什麼情形」……前來探望邵麗卿的霧峰區法親們,你一言我一句,無不是肯定她在社區的用心用情耕耘。
今年六月二十日,上人行腳大林慈濟醫院,邵麗卿由先生、醫護同仁、志工陪同,推著輪椅床來見上人。邵麗卿露出滿足的笑容,說她準備好了,她會快快回來;上人鼓勵她,天天懷抱感恩心,不要想太多,只要記得這條菩提覺道,今生如果緣未盡,就繼續走;假如緣盡了,來生還要延續下去。
雖然走到生命盡頭,邵麗卿這條路、這念心卻走得寬廣,深遠復始。
(資料提供/何姿儀、林惠萍、劉玉英)
最美的風景 是有你的地方
整理房間時,不經意看到櫥窗內兩隻相依偎的塑像,那是結婚當年同學送我的禮物,一擺也過了三十三個年頭。
想想生病這五年來,老爺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想出國他陪我去、想路跑他也奉陪,只要我想去的地方,一定有他的身影。最不喜歡打領帶受約束的他,也為了我而參與慈誠隊員培訓並受證,這五年來是我最幸福甜蜜的日子。
之前自己太自以為是,忙家庭、忙事業、忙志業,陀螺般的人生只有睡覺時我們最靠近,但疲憊的身體躺上床,便失去知覺,哪有時間特別關心對方?雖然相處融洽,但……
我一直相信,當上帝關了一扇門,一定會另外幫你開一扇窗。罹癌後,我放慢了腳步,暫停了事業,才體會到自己錯過了許多生命中的美景;也因為自認做什麼都是為了愛家人,卻從來不曾對自己好一點。人生啊人生,為何要經過傷痛後才明白?
看著這些照片,想著這五年的抗癌路,除了醫療團隊的付出及孩子們的支持力,最要謝謝我家老爺,在加護病房外的癡心守候、在病房內的悉心照顧、回家後的三餐料理及家事全包、術後的傷口護理等等,從「手不動三寶」到「十項全能」,他是我最大的後盾。
後天將再次進廠維修,這是我第九次開刀;老爺,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好幸福,我會努力恢復體力,好好陪你到處走走。其實最美的風景就是有你身影的地方。期待繼續愛相隨!
邵麗卿 二○一五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