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7期
2016-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一句話的力量
  健康百寶箱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人物誌
  聞法札記
  慈善臺灣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遼寧旅行團意外
  天涯共此情‧辛巴威
  靜思精舍生活禪
  草根菩提
  老人沒問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7期
  慈悲忍辱 付出無求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六年八月一日至十八日

 畫作/林碧惠

慈悲忍辱,付出無求,
莊嚴自身,利益眾生。


慈濟一路走來五十年,早年從慈善訪視中,發現「貧」與「病」是孿生兒,彼此惡性循環,所以不只救貧,也要救病;此外,狹長的花東沿線缺醫缺藥,遇重病或意外求醫困難,病人與家屬往往無語問蒼天。基於尊重生命、搶救生命,一九七九年我提出在花蓮建醫院的構想。

當時全臺慈濟會員才一萬人,要蓋一所設備完善的醫院,確實是自不量力。土地、經費、人才從何而來?重重困難,歷盡波折。

感恩各領域專家協助,慈濟人用心勸募,甚至不惜辛勞做工賺錢……醫院的每塊磚、每包水泥、每根鋼筋,可說是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淚水砌成,點點滴滴銘刻在我心中。

眾志成城下,預計三年的工程兩年三個月就完成了,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啟業。醫院提前九個月完成,人力需求更加迫切,尤其醫師在哪裏?許多人聽到醫院遠在花蓮,都卻步了。

感恩杜詩綿院長早在一九八二年就義務投入慈濟醫院籌建,從醫院第一張設計圖審核,到醫事董事會成立、工程發包,全程參與。一九八四年七月,我到臺北邀請他擔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當時他是臺大醫院行政副院長,剛被診斷出罹患肝癌,預估只剩下幾個月生命。他很驚訝地問我:「師父,您不知道我身上有一顆炸彈嗎?」

我跟他說:「不只你身上有炸彈,我也有啊!我的心臟病也是一顆不定時炸彈,說爆就爆。所以要更珍惜時間,只要它一天不爆,就認真做一天的事。不要想那麼多!」

就這樣,杜院長成為花蓮慈院第一任院長。在他和楊思標、曾文賓等人努力奔走下,和臺大醫院簽訂建教合作計畫,穩定了啟業初期的人力。

當年來花蓮慈濟醫院支援的臺大醫師們,以醫院為家,篳路藍縷走過三十年,許多迄今仍堅守崗位,致力為慈濟醫療及教育體系栽培後進。資深情長,當年青壯年的他們如今也已邁入老年,但依然精神矍鑠,與師父貼心,同心同志持續付出。

腳踏實地走過三十年,花蓮慈濟醫院至今仍是東臺灣唯一的醫學中心,日日夜夜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翻轉了許多病患的人生。

三十而立,花蓮慈院正邁入成熟有經驗的青壯年時期,將和後起的玉里、關山、大林、臺北、臺中「六院一家」,合和互協,繼續為天下眾生付出。

 

心正行正,慈悲護生;
眾生和睦,時時吉祥。

佛陀時代,印度入夏後高溫多雨、蚊蟲滋生,出家眾赤足走在叢林中托缽,容易踩踏到小生命或為毒蟲咬傷。為了保護生靈,佛陀從農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帶領弟子「結夏安居」——僧眾安止一處靜心聽法、用功自修,生活由國王與臣民發心供養。

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修行者專心,增長智慧;供養者發心,歡喜付出;佛法得到內修外護。七月十五日解夏日,佛陀欣慰於弟子道業有成,所以這天是「佛歡喜日」。

然而華人傳統習俗,認為農曆七月「鬼門開」,有諸多禁忌。為了求平安,鋪張準備三牲、五牲祭拜「好兄弟」,無數動物因此被倒吊著待宰。牠們生命受到威脅時的恐懼怨念,可想而知。

佛陀時代的慈悲護生理念,演變成現代殺生「拜門口」求平安的迷信,實在令人感慨。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終生的教育。正信的宗教都希望天地眾生平安,殺生祭祀陷動物於倒懸之苦,絕不可能求得平安。

平安從何而來?只要依循佛陀教法,守持做人本分——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外行善付出、和睦人群;人生方向正確,生活如理、如法,心正、行正,心安則天地安。人人向善,社會祥和,則時時是好時,月月吉祥月。

為了導迷入正,弘揚佛法正知正見,慈濟以每年農曆七月為「吉祥月、孝親月、歡喜月」,提倡齋戒護生、愛大地。今年在中正紀念堂兩廳院廣場舉辦三場祈福會,感恩諸山長老參與,還有多位法師上臺領眾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世尊禮拜枯骨」段落——

佛陀領眾南行,途經一堆白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不解,合掌請問:佛陀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為何禮拜一堆枯骨?

佛陀回答,眾生累劫累世互為父母子女,眼前白骨是生生世世的父母,自當恭敬禮拜。

法師們步步整齊,威儀具足,領眾開啟這部經後,大眾接續以音樂手語劇形式演繹現代版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從母親懷孕、孩子出生,雙親疼惜撫養,栽培到他鄉求學立業;從父母的心肝寶貝,變成心頭的擔憂;父母日漸年邁,落寞倚門等候……

一幕幕人間心態、社會生態在舞臺上展現,希望引導觀眾體會父母恩。臺上臺下眾心虔誠,成就莊嚴法會,讓人看見佛法的真、善、美。但願這一分吉祥、感恩、孝親理念能深入人心,引導人人向善,自然天下平安。

 

天地告急,瞬息無常;
人心覺悟,化險為夷。

年輕時讀到佛經上的「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一次比一次猛烈,會將世間一切有形物體消滅殆盡。當時疑惑有可能嗎?這幾十年來放眼天下,地、水、火、風四大不調,釀成種種災禍,確實發生了!

人心欲望無盡,追求享受,無止盡地開發、破壞,建築物愈來愈多、愈蓋愈高,水泥封住大地。為利益追求工業發達、商業發展,不惜破壞生態。大自然承受不住,氣候趨向極端,暴雨、乾旱、森林大火釀災,威脅人類生存,也讓無數人受苦難。

天地告急,無常就在瞬息之間。人類還要爭取、計較什麼?事業要更大、賺更多的錢……地球遍體鱗傷,人類不可能平安幸福。

天災不是不能預防,關鍵在人心;改善人心,是救世的靈方妙藥。不要活在虛幻中,沈迷於抓寶、抓夢;要安分守己,戒慎虔誠,對的事認真去做,不對的事絕不去做。不該做而做,就會造成傷害;人人敬天愛地,地球才有降溫的機會。

齋戒茹素,能培養善念、減緩地球暖化,也是愛護自己的健康。在南非德本,十歲小女孩朱儀文,心疼大地媽媽受傷了,想為地球做點事,邀請表姊蔣侑芯和她一起畫書籤,到社區「勸素」。

兩個女孩準備好了,勇敢地在社區逐戶敲門,送上一張書籤,邀請響應茹素。一天下來有二十二戶響應,但也有人表示不能一天不吃肉,把門關起來拒絕。雖然很洩氣,但她們沒有放棄,人小志氣大,決定繼續努力下去。

孩子們做得到,大人也可以。人人相互牽引往善的方向走,人心調和、天地調順,就能化險為夷。

 

愛心啟發,良能無限;
力行真理,安心之道。

在中國大陸蘇州吳江區,沈林虎自幼罹患小兒麻痺,雙腳萎縮,倚靠滑板行動;養父母過世後他一人獨居,二○○四年開始接受當地慈濟志工關懷。志工常去探望,協助他整地耕種維生,家訪時就幫忙除草與收成。十多年互動下來,雖然他生活環境沒有改變,但心靈環境已經改變——

得知慈濟人推動環保,六十多歲的沈林虎到村莊周圍宣導,環保口訣說得很流暢,讓大家了解如何透過資源回收疼惜大地、愛惜物命。他將自家前院當成環保回收點,很多鄉親送來資源回收物,也有人來當志工。

鄰居八十多歲的范奶奶,獨自照顧六十多歲中風坐輪椅的兒子,母子倆常愁眉不展。沈林虎鼓勵范大哥一起做環保,引導他走出家門也打開心門;范大哥也在慈濟人鼓勵下,向媽媽說感恩,感動范奶奶也一起做環保。

沈林虎雖然貧困,但貧得心安理得;他的「安心之道」不是物質,是法、是道理。他一生殘疾,但愛心啟發後天地寬闊,發揮潛能帶動村莊共同做環保。

所謂「利益人群」,不是為人群製造商業利益,而是鼓勵人人去除煩惱,蓄積心靈財富。人人心正行正,身心健康平安,社會才能幸福。

《法華經.法師品》:「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慈悲心就是佛心,廣無邊際,包容一切;慈濟人發心立願「以佛心為己心」,就要發揮大慈心,靠近苦難眾生,陪伴、安慰、擁抱,解除他的憂愁與恐懼;還要進一步帶動人與人之間互為益友、善知識。

人心無明,即使你在做好事,還是會遇到不懷善意的人,不只惡口辱罵,甚至用「刀杖及瓦石」要加害於你。怎麼辦呢?要度眾生,就不能放棄任何一個人;要以「柔和忍辱」包容剛強眾生,降伏其貪、瞋、癡、慢、疑,才能防非止惡。「柔能克剛,和能攝物」,也能莊嚴己身。

付出無所求,不去執著是誰布施、誰接受布施、布施了多少東西;心清淨,無掛礙,前腳走,後腳放。不貪名著利,一心為大眾利益,不論毀謗或讚歎都不受動搖。

無論遭遇什麼事,心都要懷抱「大慈悲」;無論處在何種逆境,「柔和忍辱」都不離身;事過境遷,回歸「靜寂清澄」。「慈悲、忍辱、法空」這三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自利也能利他。

請大家多用心,在自我和眾生心地播下愛的種子,用心耕耘,殷勤不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