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7期
2016-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一句話的力量
  健康百寶箱
  慈濟文字志工作品展
  人物誌
  聞法札記
  慈善臺灣
  寰宇慈濟
  慈善國際‧大陸遼寧旅行團意外
  天涯共此情‧辛巴威
  靜思精舍生活禪
  草根菩提
  老人沒問題
  聞思修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7期
  愛的避風港

七月初尼伯特颱風重創臺東,慈濟志工走訪撫慰近六千戶受驚的鄉親,月底舉辦吉祥祈福會,祝福鄉親早日重建家園。志工一路陪伴,協助修復毀損的房屋。

受災居民要揮別夢魘創痛,唯有復得安穩的家屋依靠。慈濟志工長年來在慈善工作第一線,見證到許多人在安身後才展歡顏。

「房屋修繕」是慈濟慈善經驗累積形成的模式。一九七五年,妮娜颱風襲臺,花蓮遭逢十七年來的最大風災,是全臺最嚴重的災區。證嚴上人賑災時發現,多數受災戶可以自力修復屋舍,無力重建的多是貧戶。他們原住在公有地上的違章建築內,災後無復建可能。

當年,靜思精舍的屋頂也遭強風摧毀,修理的經費短缺,只能以帆布覆蓋。上人卻在《慈濟月刊》親自撰文呼籲,要為貧戶建造十五戶鋼筋水泥房。這是慈濟功德會第三次為貧者建屋,規模甚於前兩次。購地加上工程費達數十萬元,幸得社會的愛心募成。

慈濟對這十五戶人家的關懷延續至今,已多次維修其房舍。這項援建樹立慈濟慈善工作新的里程碑,不論是災難後的重建,或為家計匱乏者修繕房屋,都是海內外志工實地訪視評估的必要項目。

雖然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已趨健全,政府也編列扶助弱勢者的房屋修繕經費,然而預算偏少。有些貧戶受限於法定身分,無法申請補助;有些貧戶並無居住房屋的所有權,修繕容易產生糾紛。許多貧者或許年老、獨居,甚至生病,無力整理居家環境,即使申請修繕補助,要施作也有困難。

彌補這些缺憾的是民間慈善團體。本期主題報導中提及的「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以為弱勢對象建屋修繕為主要工作;另外也有政府、企業與慈善團體合作的例子。慈濟志工深入鄉間陋巷,有時經由街坊鄰里的轉告,發現有些人家住宅環境殘破,立即協助整修。

月刊記者跟著慈濟基金會工程師走訪發現,雲林、彰化農村裏的照顧戶許多居於祖輩留下的傳統竹管厝,基本衛生條件相對差。修繕團隊考量傳統古厝的建築特色,也為他們重建浴廁,修補了居家安全,也修補了居民對家屋的情感和農村裏的人文地景。

不管風雨,以愛重建家的避風港,堪稱是人間至美的風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